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持续,这场战役已经蔓延至A股市场,多家上市公司“火线”转产防疫物资。
近期“抗疫概念股”题材备受关注,不少上市公司近期股价大涨便是由于向此题材靠拢。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看懂App的解读)
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发展至今已历时近一月,但新增与疑似病例仍在每天增加。在全国一致抗击疫情的同时,最大的问题之一莫过于医疗物资的缺乏。从各种防护等级的口罩到红外线测温仪、防护服等,均面临着特殊时期的严重产能不足的窘境。此前有国内各界捐助、政府调配支援,甚至是国际援助捐赠等方式来尽量满足抗疫前线物资需求,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供给端释放产能入手。
近日多家A股上市公司就顺应疫情之下市场刚需的潮流,纷纷转产“抗疫”物资,如延安必康公告其将建设防疫物资生产线,开发抗疫药物等;水星家纺受上海政府部门委托将现有部分生产线改造用于防护服生产;红豆股份也对外公告将公司经营范围新增第一、二类医疗器械生产部分。
这些上市公司或是受政府部门委托,或是自主改变经营方向,一时间使得抗疫物资生产成为热潮。面对这样的的趋势,我们需要用一个客观辩证的态度来进行分析研判。
首先,这是一种上市企业响应时下社会刚需的行为,短期来看将有利于增加抗疫物资生产的产能,是一条疫情之下企业与社会达成双赢局面的捷径。但是,结合各企业研发实力和资金投入等实际情况来分析各上市公司的业务进展和未来发展前景,可以发现不乏有打出“医疗物资生产与研发”这一空头支票的企业,背后的意图可能是为了借由“抗疫”概念来拉伸股价。
受疫情影响,A股自年后开市以来就经历了千股跌停的局面,但是生物医药版块一直表现良好,带有“抗疫”概念的股票无疑将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利好消息。但是,这种只是为了股价表现而盲目进行的经营方向调整,注定不会转化为现实产能,社会效益大打折扣。
总结下来,企业转战抗疫物资生产的确是既满足社会刚需又盘活企业产能的,同时具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举措,值得全社会的支持。但企业也要切实落实跟进自己的经营调整计划,快速有效的投产,尽力满足疫情时期的紧俏物资需求。同时政府方面也要做好对企业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做好抗疫物资兜底购买、疫区社会物资有效调配等政策安排。
最近阅读了解一些关于疫情卫生预防体系的资料。微软比尔盖茨几年前的关于全球应对生物灾难能力欠缺很多的TED演讲最近流传很广。美国众议院关于我国疫情的听证会资料说,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对疫情类卫生预防体系的建设很不足。
美国疫情防卫体系的独立性,由于是督察而不是管理的智能,可能不会延误疫情治理。但是他们的相关物资准备也比较充分,这点是我们国家应该学习的。
也许未来,口罩也会和粮食一样,属于储备物资?纳入战略储备体系?不能发灾难财,这是基本商业伦理,但是也不能过于压制价格,以防止价格指挥生产的功能丧失。转产就是价格信号的指导起了作用,当然政府紧急采购也起了主要作用。有些转产会长久存在,有些难说。股价变动还是要注意深度分析。
具备条件的企业转产医用物资当然是好事,一方面解决国内需求缺口,另一方面也可弥补疫情对原有主业的冲击;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国内上市公司向来有借概念炒作、务虚不务实的“毒文化”,投资者要加强甄别,要搞明白这几点:
第一,企业是否真有这方面的短期转产能力和条件,转产改造期限太长不行,因为疫情不会长期持续;
第二,即便有,这也只是暂时性阶段性的,还是因为疫情不可能长期持续,企业的核心、可持续盈利能力关键在于其主业,不能对暂时的“副业”过于炒作。
最近,一些企业跨行业生产口罩,主要还是体现了社会责任感,通常来说口罩并非高科技产品,进入门槛不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暴利。所以,投资者无须以此为题材炒作这些股票。另外现在主要是缺乏劳动力,一旦全面恢复生产,加上新生产者加入,口罩会逐渐供求关系缓和,未来会积压,靠国家收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