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爹给他500元创业,养鱼起家,今身价662亿,人称“鱼饲料大王”

他爹给他500元创业,养鱼起家,今身价662亿,人称“鱼饲料大王”
2021年05月09日 23:40 徐公子临泉爆料阜阳爆料

关注徐公子,解密富豪第一桶金。

刘汉元——通威集团创始人,人称“鱼饲料大王”。今天和徐公子一起来聊聊这位被被媒体称为“中国最被低估的企业家”的商业故事。

刘汉元,四川眉山人,1964年12月出生,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创业,和那一时期的很多民营企业家一样,刘汉元的创业初衷,是为了解决“吃饱、吃好”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川渝地区水产年产量仅3万吨左右,平均每人每年不到半斤,一年中能吃到一次鱼,简直像过节一样,据刘汉元回忆,在1983年春节期间,成都市场上猪肉一斤0.99元,鲤鱼却卖到12—13元一斤,这让四川水产学校毕业,毕业后分配到眉山水电局当水产技术员的刘汉元有了自己养鱼的想法。

学的是水产专业,又有当水产技术员的实践经验,对于刘汉元来说,养鱼很简单,但如何科学的养鱼、养好鱼,则是他一直思索的问题。此时,报纸上一则德国和日本自动化养殖的报道让他深受启发:我为何不能这样养鱼?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刘汉元向父母要了500元钱——这几乎是他们家中的全部资产——开始了他的新发明。1984年,在克服了水流流向、网箱材料、饲料配制等诸多问题之后,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大获成功,折合亩产2.53万斤,创造了四川养鱼史上前所未有的高产纪录,该项目获当年四川省水产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拥有了自己的专利,刘汉元没有藏私,而是将网箱养鱼技术传授给了周边村民,眉山当地迅速遍布了100多个网箱。

锐意创新 精研鱼饲料走向全国

随着养鱼技术的提高,周围的养殖户越来越多,刘汉元却发现,当时市场上并没有专门的鱼饲料出售,许多养殖户也不懂得饲料的科学营养配方,少部分人甚至用玉米面、谷糠和大米饭喂鱼。察觉到更大商机的刘汉元,开始投入全部精力研制鱼饲料,从来没有正式学过机械、电工、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刘汉元,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于1986年在眉山县永寿镇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家年产5吨的集约化鱼饲料工厂。工厂投产当年,远近养鱼户蜂拥而至,有人为了买到饲料,竟然排了7天7夜的队。

1992年春天,小镇工厂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刘汉元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在县城新建了一座年产10万吨的工厂,取名“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寓意“通力合作,威力无穷”。

新厂成立后,像他的名字寓意一样,开始展示无穷威力。1993年,四川通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集团”)组建完成;1995年,通威集团顺利完成北上的战略转移,将集团总部迁至四川省会成都,并以兼并和控股的形式发展了8家分公司。此后,通威集团以饲料业为主干,在全国各地投资新建和收购(兼并)、控股饲料厂20多个,其子公司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通威集团的水产饲料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占有率已属龙头。其中鱼饲料更是家喻户晓,国内每三条鱼中有一条就食用通威饲料。2004年,通威股份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主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是四川首家年度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农业上市公司,也是我国农、林、牧、渔板块销售规模最大的农业上市公司之一,水产饲料全国市场占有率连续20余年全国领先。

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劳模刘汉元堪称表率。

勇于担当 从多晶硅切入光伏赛道

在水产饲料领域占据领军位置之后,刘汉元开始思考通威新的发展路径。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兴起,让刘汉元看到了希望。

“我清楚地记得,进入多晶硅行业的时间点是2006年12月19日。当时我在北京,新能源还没有真正开启,我们认为社会需求、环境压力等各方面因素对这一产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如果我们动手更早,也就更有先机。”刘汉元说。

多晶硅生产是高端制造,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和饲料生产风马牛不相及,通威能行吗?不明就里的人,对于这样的决定不免质疑;对刘汉元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事实上,刘汉元对晶体硅并不陌生。早在2000年,他就想投资新光硅业,而新光硅业是中国第一个立项的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为当时四川省“一号工程”。刘汉元参与了三轮谈判,去了三次工厂,但还是放弃了。他认为,在当时多晶硅成本与价格都很低,全球光伏市场尚未启动的情况下,13到15亿的投资可能无法收回。

本来已经打消了投资多晶硅的念头,但两年后的一件事,让刘汉元与多晶硅再次有了交集。2002年,乐山一家饲料企业巨星集团投了一个4万吨的PVC项目给永祥股份,后因资金短缺,巨星邀通威以50%的股权进入永祥,全面接管生产管理。刘汉元自此成功进入氯碱化工领域,而氯碱可以生产三氯氢硅,三氯氢硅正是多晶硅的原料。

另外一个鲜少被提及的细节是,2002年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本硕连读的刘汉元,其博士论文就是《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

开拓进取  13年拼杀行业称雄

多种因素的结合,坚定了刘汉元投身光伏产业的决心。2007年,隶属于永祥股份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成立,计划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2008年9月,首期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

但很快,一场起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产业链全面受挫,上游多晶硅也被卷入其中,大量产品积压,产品售价大幅跳水。刚刚布局多晶硅不久的永祥股份,也未能幸免。

“那两三年,多晶硅业务是亏损的。我把永祥的多晶硅业务抓起来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任何企业都会经历波峰和波谷,有些时机需要紧紧把握,但低谷时不如让它先好好地调整、休憩。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是很有意思的。行业煎熬之时,永祥多晶硅是低流血状态,最多有2亿元的亏损。该停产就停产,该控制就控制。企业只有安全地活下去才能迎来新的一天,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了。所以我当时就跟同事们说,我们还是以自己的判断为准,我的要求是多晶硅不允许干太大,工厂要控制住产能和产量。”清醒的判断、稳健的经营策略和精细化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让永祥股份成为那段时间里,四川省8家多晶硅企业中唯一还在面向市场生产的企业。

2014年,多晶硅行业慢慢恢复元气,通威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2015年12月,通过兼并重组,通威股份购买了四川永祥99.99%股权、通威新能源100%股权和合肥通威100%股权。并购重组后,通威已成为拥有从上游高纯晶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

截至到2019年末,在产业链上游,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硅产能,位列全球前三,真正实现高纯晶硅“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中游,通威太阳能已实现总计12GW的电池片产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在产业链终端,通威首创“渔光一体”创新发展模式,电站获利能力跻身光伏龙头上市企业电站前三之列。

徐公子解密富豪:

一,高学历人才。

二,家庭背景。

80年代能拿出500元的家庭还真不多。他爹功不可没。

三,动手能力极强。发明小能手,甚至自己动手做了很多东西。

四,商业模型不断迭代。从养鱼到生产鱼饲料,业务不断升级。和刘永好家族发家模式类似。刘家刚开始养鹌鹑发家致富,后来又做了饲料。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哈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