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觉“抓娃娃”这种事,基本上是华人世界的焦虑,最近看了热门港片《年少日记》本质上也是一个“抓娃娃”的传统故事,只是大儿子被抓到坠楼身亡,妻子被抓得离家出走,小儿子被抓得和父亲反目,长大后内在阴影重重无法面对婚育问题,抓不住到手的幸福;崇尚棍棒教育、成功法则的富商父亲看似可怜,其实是可悲,到死都只抓住一把空气。别说,郑中基本色出演富商有板有眼的。
第一代富人的烦恼,穷养富养都是问题,回不去的吃苦耐劳生活,想要增值保值的财富,一味的施压,只会压垮单纯的孩子。
《抓娃娃》在暑期上映,就像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小雨来得正及时。刚完成期末考试的莘莘学子,歇下来适当松口气的家长,可以平和下来,放下紧张,一起观看,在笑声中交换彼此的感受,平等交流,自由讨论。也许这也正是《抓娃娃》的主创的初衷之一,片子寓教于乐,看着不累,带着一些难得的现实启示,可以让鸡娃和鸡娃父母们一起思考教育的意义。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很多已婚已育家庭都在面临的问题,时间一到洪流滚滚而来,大家深陷其中,早出晚归,为学业一路奔跑,头悬梁锥刺股,一路呼喊。虽然,每个人各有各的教育方法,但读书、考试都是逃不过的关卡,大家都要一二一齐步走,必须面对各种月考周考日考。考试犹如打怪升级,谁都不愿意输在起跑线,谁都不愿意成为反面教材。
《抓娃娃》沈腾和马丽再度联手,银幕夫妻的形象很像我们熟悉的很多人,两人以及主创团队把大家关心的社会问题用一个夸张,甚至带着一丝丝大数据介入下教育领域的“科幻”气息。喜剧不仅仅是喜剧,是可以带着一些社会责任感和反思精神的,只是要符合大众心理,把一颗略带苦涩味的糖果包装成味道极佳的甜品,大众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有代入感。
电影用一个“穷养”的故事,以高反差的生活方式,想要打造一个身心素质合格,品学兼优的孩子,像谍战剧一样地包装他的世界、间接安排他的人生,没想到却闹得啼笑皆非,差点把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搞得神志恍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望子成龙”这种事一定要理性,一定要灵活,尊重孩子意愿,不然搞不好适得其反鸡飞蛋打,走偏了还父子反目呢。还好沈腾饰演的马成钢最后放下了执念,让孩子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剧作在辩证“穷养”这一过程中,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穿针引线,插科打诨,做足了功夫,比如春兰的做菜真相,李老师“飞檐走壁”跑掉的另一只球鞋(李老师的轮椅也是很好的“演员”,笑点制造功不可没),马成钢豁口到快要露脚尖的大头皮鞋,马继业在公开课上不按套路出牌和魏老师争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姥姥姥爷偷偷藏钱给马继业等等,笑点铺设很自然。
急火攻心的家长们打着“为你好”这个屡试不爽的名义行事,为孩子预设各种未来,干预孩子学习生活时,能不能先和孩子做一次长谈,不带居高临下的家长情绪来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志愿,再做调整呢?一切未经孩子认可和交流的“为你好”都是“不平等条约”,爱不应该是绑架孩子的工具,应该是互相信任,共同进步,一起解决困难,一起获得成就感的催化剂、润滑剂。
家长也应该明白,孩子不是你的人生附属品,是来帮你完成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的,你未完成的人生梦想为什么不自己去继续完成,非要压在他的头上呢?不怕压垮他稚嫩的肩膀吗?他(她)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不是单纯工具人,有理想,有志向,有自己该走的路,想走的路,放开手让他们义无反顾地闯一闯,试一试,初生牛犊不怕虎,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才叫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抓娃娃》里有个配角可能会被观众忽略,就是张子栋饰演的长子,这个角色不仅仅是来为搞笑添砖加瓦的,更是普通人觉醒的象征。他学习差,自制力差,除了和父母要钱一无是处,被父亲失望地放弃,他也摆烂沉浸在物质享受里。在父亲光环的笼罩下他有时也想要证明自己,却没有行动力。直到当他走进健身房,爬上雪山完美登顶,他才明白自己内心自由了,不用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某种意义上说,开始满世界跑马拉松的马继业何尝不是走了这样一条适合自己的赛道呢。马继业捡矿泉水瓶的习惯保留了,却变成了爱护环境的优良传统,穷人捡是捡垃圾捡破烂,富人捡起来就是高大上,果然富人行为可以领先一切,但结婚生子之后,难保他也会有父亲的烦恼!
赏味期限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十分钟时光倒流,读一篇小文春风不留。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