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设94支基金,中部“卷王”来了

今年新设94支基金,中部“卷王”来了
2024年09月09日 15:15 投中网

最近一年,武汉在基金投资上的势头很猛。笔者查阅了投中后台数据,发现武汉自2024年1月1日以来,设立的基金(包括母基金、子基金、专项基金)已有94支。

这是什么水平?

同一时间段北京的数据82支,上海52支,杭州86支,合肥49支;超过武汉的城市分别是深圳109支基金、广州104支基金、苏州101支基金。也就是说,武汉在中西部城市能够排在第一,与东部城市相比也仅仅落后于少数城市。

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城市的“时差”不同,部分城市股权投资相对成熟,在前两年已经涌现出大量基金,而中西的新一线城市正加速追赶,设立基金的动作必然较密集;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武汉是众多追赶者中,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这几天被投资人津津乐道的案例,就是注册资本120亿元的江城产业投资基金(武汉)有限公司正式落地。武汉又多了一支泛半导体百亿级产业投资基金。

谁在执掌百亿级江城基金

故事的起点是今年6月,在“2024武汉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武汉宣布要设立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两支政府产业基金,未来5年产业基金政府出资达到500亿元以上,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5000亿元母子基金集群。

其中武汉基金(武汉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已经在2021年5月设立,注册资本300亿,管理运营单位为武汉投控集团。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武汉基金参与设立母、子基金168支,投资项目2223个。无疑是武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江城基金终于在连个月之后应运而生,对于武汉产业界和投资界,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按照之前发布的《武汉产业基金实施意见》,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文件中明确写到:从2024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40亿元产业基金预算,实行竞争性分配,注入投控集团、金控集团,力争5年内市级产业基金政府出资达到500亿元以上。

这一方面意味着武汉财政将稳定地、持续地、大力地支持江城基金和武汉基金,另一方面“竞争性分配”也意味着内部将实行更为市场化的机制来推动产业投资。

二是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参与设立的母子基金,存续期不超过10年,返投为1倍。不仅体现了打造耐心资本的初衷,也体现了对于返投招商更为务实的态度。

除了以上两点外,江城基金重要的信息还包括:武汉金控集团,投资方向是泛半导体产业链。

先说武汉金控。它是武汉国资委100%控股的综合金融控股公司,于2015年8月挂牌成立。

根据集团官方网站显示,旗下全资、控股企业多达127家,汉口银行、华源证券、湖北金融租赁、武汉工业国投等都是其成员企业。2021年集团资产总额达1630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7亿元,利润总额27.3亿元。

从过往历史看,武汉金控确实在集成电路上投入不菲。自2012年以来武汉金控发起设立(或参与出资)了6支产业基金,其中5支都集中在集成电路领域。

比如2014年,武汉金融控股参与投资了国家大基金一期,出资50亿元。2015年,发起设立了湖北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总规模300亿元。后续又设立了10.5亿元的鑫汉芯基金、6亿元的武汉芯盛基金。可见集成电路产业,是武汉金融控股重点支持的领域。

而在这5支基金中,湖北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无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代表之作”。当年成立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时,媒体称其为湖北版的“大基金”,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设计、封测等上下游产业链。

工商信息显示(不完全统计),这支300亿规模的巨无霸,作为LP投资了7支半导体产业基金,直投了15家企业。比如今年就参与投资了浙江芯盟科技的B轮融资、重庆半导体零部件研发商臻宝科技的A轮融资。

当然,这之中最具代表的性的案例,还是对武汉新芯的投资。不仅在于融资规模巨大,参投方众多,更在于武汉新芯这家公司可看做武汉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武汉半导体,打造下一个“芯谷”

了解武汉新芯的成长史,就能理解武汉在半导体产业是如何形成的。

2006年,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三级政府出资建设中部地区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武汉新芯,仅一期项目投资额就高达100亿元,号称当时湖北有史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

而且这家公司一开始就采用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政府出资、企业代管”模式。即武汉政府发起设立公司,邀请中芯国际负责诶长管理和运营。以此来弥补国资企业在管理和运营上的短板。

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为外资企业飞索代工65纳米闪存。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武汉新芯都苦于订单不足的困境,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当时同样亏损的中芯国际,无法按照约定对武汉新芯注资。市场和资金难题,让武汉新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举步维艰。

濒临破产的武汉新芯开始四处求援,先后有台积电、美光、豪威科技等多家公司参与收购或合资谈判,但最后考虑到产业自主等原因,上述收购都无果而终。

不过在2013年,武汉新芯得到下新客户兆易创新的支持,市场好转。武汉新芯也终于获得喘息之机。

真正迎来转折点的是2016年,这一年冬天,国家大基金、武汉市政府牵头,联手紫光集团等,在武汉新芯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江存储。长江存储全资控股武汉新芯。这标志着武汉新芯在苦苦坚持10年后,终于迎来了新生。

武汉10年前下重注、花重金砸下的半导体产业链终于开始看到成效。2016年的数据显示,在武汉新芯和长江存储的带动下,有180家半导体相关企业,其中8家上市公司,产业链初步形成。

随后,长江存储在武汉新芯的研发基础上成为全球第5家能生产3D闪存芯片的厂商。而后长江存储后续不断投入研发,2019年9月,宣布基于Xtacking架构的64层256Gb TLC 3D NAND闪存芯片正式量产。这意味着在64层闪存芯片上,长江存储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从此摆脱了对外国企业的技术依赖。

2020年4月,长江存储跳过了96层,从64层直接登上128层,宣布攻克128层堆叠3D QLC闪存技术,终于与国外存储芯片主流厂商处于同一竞技场。而对于武汉而言,武汉新芯和长江存储,也让武汉成为国家存储器战略基地之一。

这个故事在今年上半年迎来了续集。

长江存储全资控股的武汉新芯开始了外部融资,前文所述的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联手湖北科投、长江产业集团等30家机构参与了投资。公司也一跃成为武汉的新晋独角兽之一。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武汉政府对于半导体产业相当执着。从最初三级政府联手投资,开启武汉的芯片梦;再到16年又联手大基金和产业巨头,进行战略重组;最后今年武汉/湖北国资再次注资,武汉国资一直在鼎力支持。

而且在这近20年的时间中,半导体的投资也从国资主导向外不断扩散。

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武汉半导体产业链有158笔投资(不包括并购)。在长江存储成立的2016年,是第一个投资高峰,有13起投资事件,而后略有回落,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增至21起,2022年22起,是为投资巅峰。再看并购,自2003年以来半导体产业链的并购事件有61起,特别是在2019年之后,并购交易迅速增加。

今年上半年,武汉已经有12家半导体产业链公司的创业公司获得融资。最近的一笔融资是半导体封测设备研发商驿天诺获得PRE-A轮融资,投资方东湖创投、烽火投资等机构。

而并购今年就已经有8笔交易。比如年初浙江上市公司博创科技,并购了武汉长芯盛。这家武汉半导体产业链的明星企业,主营光电芯片研发制造,此前获得过临芯投资、云锋基金、美团龙珠等多家机构投资,还获得武汉产业资本长飞光纤和华工投资的支持。

所以从产业端而言,武汉在半导体领域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全市大大小小986家(投中数据)公司,囊括了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全部环节。并且形成了以存储芯片、光电子芯片为特色的产业优势。

2000年前后武汉提出要建设“中国光谷”,如今“光谷”已经开华结实,光电产业已经发展为超过5000亿的支柱产业。而按照武汉2022年提出的规划,2025年芯片总产值要达到1200亿元。

能不能复制“光谷”,打造出另一个“芯谷”?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余盛《芯片战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