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机遇无限 青年逐梦正当时

大湾区机遇无限 青年逐梦正当时
2024年06月16日 05:41 中国青年报

    “我的代码在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上天,梦想在大湾区落地。”广州青年邱迪聪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时,曾在NASA实习,参与了火星车研发工作。几年前,他写的代码也跟着美国“火星2020”火星车飞上了太空。如今,他回到广州南沙后发现,这里的年轻人投身创业的热情更高,“大湾区活力更足”。

    与“南归”的邱迪聪不同,王聪是“北上”创业的香港青年。环境保护专业毕业后,看好人工智能(AI)浪潮的他“北上”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跨界”到虚拟数字人领域启动创业梦想。

    “当下,很多人已经实现了梦想,也有很多人正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前海管理局科技创新处副处长范国良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很多来前海的人都带着科技成果,特别是港澳青年,他们希望将这些成果转化成具体产品投放市场,实现自我价值。

    “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机遇

    “创业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南沙满足了邱迪聪设想中创业所需的绝大多数要素,这促使已在美国留学工作5年的他在2021年下定决心回国创业,准备在AI机器人领域大干一场。

    他很清楚,这类机器人想要落地,不仅需要软件系统研发,也需要硬件制造能力作为支撑。大湾区技术发展生机勃勃,可以链接到很多全球前沿科研成果,尤其是AI技术等,正是不二之选。

    在科技创新与青年创业政策的双重加持之下,邱迪聪创办的“雅可比机器人”仅成立4个月就拿到了种子轮融资,融资速度超过了很多初创企业。目前,他们已发布具身智能商超服务机器人,可通过口头指令让机器人完成补货与拣货等任务。

    邱迪聪一边创业,一边不忘“充电”。借着港校“北上”办学的东风,他在去年9月成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大学不仅带给他专业知识,还为他的创业团队提供实验室、合作项目等支持。

    “大湾区机遇无限。南沙很愿意支持各种各样的小型创业,这里的科技创新百花齐放。”邱迪聪说。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同样对年轻创业者释放了强大“吸力”,成为很多香港青年“北上”逐梦的“第一站”。深圳幻影未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王聪就是其中一员。他与创业伙伴将企业落在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园区),这里聚集了创业者所需的人才、政策、资本以及市场等要素,并且具有成本优势,宿舍等基础设施配套也非常完善。

    “最关键的是人才。”王聪告诉记者,虚拟人研发需要大量人才,例如建模师、动作师、渲染师等,而这些人才在大湾区很容易找齐。在王聪眼里,“只有在前海才有足够的人才密度来支撑我们做这种创新型的事业”。

    港企茵塞普科技创办人余广滔在创业过程中也发现,相较于大湾区内地城市,香港在科技人才和产业链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因此他也把目光投向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这里解决了他和创业伙伴的烦恼和后顾之忧。入驻园区以来,余广滔团队利用昆虫生物转化、运动控制、环境控制和AI算法等技术,解决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蛋白质供应短缺等社会问题,让有机废弃物资源“华丽变身”。他的企业就像一粒“种子”在前海“发了芽”。经过3年的发展,茵塞普今年营收已超千万元,进入快速增长期。他说:“深港青年梦工场让我们创业跑出了‘前海速度’。”

    大湾区青年共拓国际市场

    有来有往才叫融合。3年前,余广滔将技术从香港带到前海,如今他要将产品带回香港,进而“出海”。他介绍,公司将在香港设置国际总部,目前正在申请香港科技园的“加速计划”,希望可以很快入驻。

    除香港科技园外,位于香港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下简称“港深创科园”)也正在建设中。今年年底,港深创科园预计将有多栋大楼落成,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入驻,其有望成为大湾区一个新的科研“桥头堡”,为大湾区科技人才开辟更广阔的奋斗空间。建成后,它将与港深创科园共同组成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深两地的科技创新合作也将更进一步,两地的科创人才往来也将更频繁。

    今年4月,在港深创科园合作伙伴启动礼上,港深创科园与59家合作伙伴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这些合作伙伴预计将在港深创科园投资数十亿港元。

    “香港是帮助我们实现国际化的一个重点。”随着AI虚拟人市场快速增长,王聪团队的AI虚拟人已在国内不少场景落地,也准备去国际市场探一探,这需要不少国际化人才。他们把招聘方向投向了香港。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还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科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可以为创业提供诸多便利,不少选择“出海”的企业会将香港作为吸引国际资本或走向世界的“第一站”。6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强调,香港要继续担当“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除了联系内地、香港与世界,还要发挥更多作用,创造更多机遇。

    大湾区内的青年人才强强联手是企业“出海”的关键要素之一。对此,大湾区多个内地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港澳居民来内地创业就业的政策。例如,深圳前海发布《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实行“港人港税”政策等,进一步打消了港澳人才到前海就业创业的顾虑。

    王聪看到,有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才愿意来内地就业。团队初创时,他们只有五六人,现在已增加到五六十人,其中香港员工约占10%,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8岁。王聪说,香港同事在公司的参与程度非常高,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当下,来自深港两地的年轻人正共同推动这个“年轻”企业的AI虚拟人“扬帆出海”。

    谈及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拥抱大湾区机遇,“北上”创业就业,李家超说:“你们创造的价值是很高的,第一,贡献了香港力量,第二,在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里面发挥了作用,你们都应该感到骄傲。继续努力!”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

    当下,年轻人择城不仅看重当地的工作机遇,也注重生活品质,大湾区恰好满足了他们的期待。随着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这里也成为一个“优质生活圈”,更加宜居宜业。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日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积极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政策,持续推进大湾区职业资格认可。截至目前,共有20多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

    王聪关注到,公司大部分港籍员工都住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宿舍,这里房租只有市场价的一半,员工走路上班仅需5到10分钟,除了食堂,宿舍楼下还有几十家饭店,“在这边生活应该说是更便利了”。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王聪带着家人开车去广东东莞玩了两天,不少青年像他一样携家带口“北上”。王聪注意到港人“北上”消费火爆的现象,在他看来,内地很多产品物美价廉。

    香港青年张海瑶7年前来到深圳,应聘成为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合作负责人。作为来自香港的员工,她为公司带来很多开拓市场与国际合作的经验,帮助公司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如今,影石创新已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张海瑶初到影石创新时,公司周边很多地方都还在施工。没过几年时间,一幢幢建筑在前海拔地而起,周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作生活都变得越来越便利。

    张海瑶说她从初来时不会使用移动支付,到现在生活已离不开网购。她认为,移动支付也深深影响到了香港、香港居民和香港企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商户开始使用移动支付。“这两个城市都在发展,它们相互学习,一起向前发展。”

    本报香港6月1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赵安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16日 02 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