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在贵州”系列:世界算力竞争下半场,和“中国数谷”交个朋友

“新在贵州”系列:世界算力竞争下半场,和“中国数谷”交个朋友
2024年09月17日 21:29 第一财经网

气候宜人,凭借夏季22.3℃的平均气温被称为“爽爽贵阳”。又因率先驶入大数据蓝海,从先行先试到风生水起,成为承载全国大数据领域试验、试点和示范最多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数谷”。

在这背后是贵州贵阳十年奋斗造就的“无中生有”的奇迹。当人们逐渐意识到,算力正在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即取即用”的服务,此时贵州早已从抢跑者跃升为领路人。

历经多年沉淀,辉煌仍在续写。今年的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住人工智能重大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实现质的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45%以上、规模突破万亿元。抢抓当前AI应用发展势头迅猛、需求井喷的风口机遇,贵州正在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原有数据中心由单纯“存储中心”向“存算一体”转变,加快培育以智能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

这次,贵州继续走在前列。凭借大数据厚积薄发的优势,贵州多次向外发出强烈信号,诚挚邀请企业和人才来到这片大数据沃土,共享发展机遇,逐梦数字中国。“投资贵州,就是投资未来。”

不只是“天然机房”

贵州的大数据产业是在没有可借鉴范本的情况下,自己蹚出来的一条路子。这注定了开拓创新早已篆刻进产业的基因里。有条件,利用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产业发展之初,贵州面临颇多质疑。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的“三不沿”城市,凭什么发展最前沿的大数据?拿什么来吸引和培育人才、市场、产业等大数据发展要素?即便站上了风口,贵阳的大数据产业会不会是“一阵风”,能不能可持续?

贵州用行动作了回应。首先是充分利用先天优势。贵阳海拔高、年平均气温15℃,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地质结构稳定、灾害风险低,降水充沛,电力充足,这些条件塑造了贵阳“天然机房”的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在其他城市甚至是发展大数据条件更好的城市还在观望时,贵阳就毅然决然地把大数据上升到战略高度。

2014年,贵州先行先试、领先领跑,出台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的若干政策意见,编制了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在北京举行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开启了大数据的元年。2016年,贵州省获批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式成为国家先行先试的核心阵地。

但是,仅有资源优势和规划仍然不足以支撑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养树先养根,养根先养土。为了培育适宜数据规范流通的土壤,贵州出台了一系列立法文件予以制度保障。

目前贵州省级层面已颁布《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贵州省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等4件法规,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1+N”大数据立法体系。贵阳市颁布《贵阳市大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贵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条例》等3件法规。

资料显示,贵州大数据领域法规数量全国第一,以立法引领和推动贵州大数据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41岁的范灵俊当年正是被贵州大数据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所吸引,选择留在当地发展。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范灵俊在2020年初入选中组部第20批博士服务团,从北京来到贵州挂职,挂职结束后决定留在贵州,担任贵阳市大数据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并于2023年调任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管委会副主任。

在他办公室门口的墙上,贴着一张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规划图,每当来访的客人对科创城的未来展现出不解,他习惯起身指着图耐心讲解。而在窗外,数公里之外的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混凝土搅拌车、挖掘机等施工车辆来回穿梭,争分夺秒抢抓项目建设进度,一如既往延续着热火朝天的场景,让蓝图落地。

正在建设的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是贵州重点打造的数字产业和人才集聚区、数字场景应用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截至目前,科创城已累计招引集聚超过1000家企业。

“去年通过招商引资在科创城注册了818家企业,今年1到8月份又新增超过300家。”范灵俊表示,其中大部分是省外企业,都是围绕着数据、算力和场景创新而来,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现在,范灵俊平均每天要开五到六个会议,有的是内部调度或讨论,有的是跟企业对接。

眼下,贵阳贵安正在积极推进“四城联动”。范灵俊介绍,围绕辖区企业人才需求,大科城采用“政府搭台、合作共建、有效对接”的模式,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联动其他“三城”,扎实推进为企业找人才、为人才找岗位的高校人才就业与服务企业双赢的新路子。

嘉慧达公司是一家新落户大科城的数据标注企业,企业开办之初,人才队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向中心提交招聘简章后不到3天,公司就收到了40多份求职简历,这样的效率让公司负责人颇感意外。

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学在大学城、职教城,留在大科城,发展在大科城”,大科城不断优化“引、育、用、留”四个环节,为人才提供保障房共计5083套,目前已建成投用740套。大科城还联合市人大、市政协、贵州民族大学等单位、院校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大科城正成为人才培养的热土。

抢占先机的贵州大数据产业,从未停下脚步。以立法保障安全,以人才促进发展,方能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横跨东西,赋能产业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在选择数据中心时优先考虑布局东部地区,这主要是因为沿海发达城市的数字应用和存储需求更大,而中西部的数据中心远离市场和客户,且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但是,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度和局限性大,这些阻碍东部地区的因素始终难以解决,甚至愈演愈烈。

而如今,贵州的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是全国八大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贵安新区又是全国获批的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为了要服务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发挥枢纽节点作用,贵州主动“修路搭桥”,多次对网络通道提速扩容。

贵安新区大数据和科技创新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贵安数据中心集群出省时延已经做到至成渝6毫秒、至粤港澳10毫秒、至长三角16毫秒、至京津冀18毫秒。这意味着,除了类似远程手术等对于实时操控要求极高的特殊场景,人们日常使用互联网的绝大部分应用场景,贵州都能满足其落地的网络运力需求。

走进位于贵安新区的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大楼内服务器指示灯交替闪烁。自去年年底仓储数据中心完成全部工程施工和设备上架,这里便成为中国移动在国内最大单体仓储改造类数据中心,新增超3000个机架,为各行各业提供数据储存和计算服务。

“我们正在建设贵州至全国算力枢纽及各省份的400G光传输通道,相比传统100G网络,传输带宽提升了3倍,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贵州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可提供超大带宽、超低时延、超高容量、超高安全的连接服务。

为打造敏捷高效、大宽带、高可靠、低时延的跨省网络,其他运营商也在发力。去年,中国电信贵阳至广州直连链路完成贵州段光缆布放并通光,中国联通新建6条东西向干线及高速传输系统。

始于数据,归于产业。从智慧化的蔬菜大棚,到能对话的景区导览,再到灼人的冶炼厂熔炼车间,一块块显示屏上实时更新的各项数据,时刻为当家人决策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为社会高效运行铺就层层阶梯。

依托华为盘古、电信星辰、移动九天、讯飞星火等“AI大模型”,贵安新区聚焦酱酒、煤矿、化工、新材料、钢铁、有色、电力、建材8个重点行业,城镇智慧化改造、乡村数字化建设、旅游场景化创新、政务便捷化服务等4个重点领域,持续开放行业大模型应用场景,吸引更多数据标注、数据治理、数据训练等领域企业在当地布局发展、创新创业。

多位业界人士认为,当前世界算力竞争已经进入激烈的下半场,算力竞赛从单纯的拼硬件、拼规模转向拼系统、拼效率。披荆斩棘,只争朝夕。

目前,贵安新区设立了150亿元的贵州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产业发展投资基金、100亿元的茅台“一硬一软”基金、20亿元的创新赋能大数据基金、3亿元软件开发创业投资基金。贵州,正在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展示决心和诚意,力促企业、项目和人才扎根结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