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贡献了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约三分之一、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约六分之一。
中关村示范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起了新优势。最新研究结果显示,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贡献了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约三分之一、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约六分之一。
数据显示,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新设科技型企业51497家,平均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41家,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新设企业数量实现30%左右的快速增长。
在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今天(18日)联合主办的“中关村指数2024”发布会上,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哈妮丽介绍,中关村示范区目前总体呈现出增势平稳、创新提级、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的发展特征,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
哈妮丽介绍,2023年,中关村创新引领指数快速增长,达478.0,较上年提升72.2个点。目前,中关村示范区汇聚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居全国第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
研究发现,在外部环境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情况下,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发创新仍较为活跃,2023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494.1亿元,约四分之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10%。107家企业入选欧盟“2023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7家企业跻身TOP100。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约20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98.6件。
哈妮丽介绍,中关村示范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前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真空噪声芯片、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全球首款128通道无液氦脑磁图仪、全球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首台国产12英寸晶边刻蚀机、国内首款脑与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等重磅成果,攻破百微秒周期工控系统、超高功率切割设备、车载液氢储供系统、机器人轻量化末端执行器等关键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中关村示范区产学研融合创新迈向纵深,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委托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外部单位开展研发的经费支出达719.5亿元,占研究开发费用的16.0%,较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28.5%,占比较上年提升2.7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约4万亿元,对中关村示范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6%。人均收入306.8万元/人、人均净利润32.7万元/人,分别是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5倍、2.2倍;全员劳动生产率49.4万元/人,较上年增加2.3万元/人。
11月18日,“中关村指数2024”发布会现场。摄影/章轲
哈妮丽介绍,中关村示范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4.7万亿元,对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0.2%。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独角兽企业92家,总估值4750亿美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潜在独角兽企业115家。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境内外上市企业527家,当年新增上市企业26家;上市企业总市值约11.2万亿元,市值超千亿元企业25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5家,当年新认定243家。科技型新锐企业加速成长,2023年登记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5477家。
中关村指数由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制,已连续13年向社会发布。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布局,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
张宇蕾表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关村示范区在“十五五”将做好谋篇布局,瞄准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总目标,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率先实现基础前沿领域领先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着力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形成对各类创新要素的强劲吸引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