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企业进行创新时,需要更多考虑自身如何“嵌入”到用户的社交交易等行为中,处理好和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近年来,关于线上经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众说纷纭。平台经济天然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台经济是否因此对中小商家和个体就业产生了负向影响,线上经济是不是冲击了线下经济?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形成发展共识,实现商品丰富、消费繁荣的目标。
线上流量有利于实现高效的供需匹配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第一是技术的进步,第二是通过各种各样手段减少信息差。对应到中国,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最近20年,移动互联网从供给侧加速了算法驱动的平台经济对于生活的渗透;二是在需求侧,逐渐出现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特征。从GDP占比角度来看,这些年中国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就业占比也在50%左右水平。需求侧驱动决定了,未来爆发出的新消费需求,将更偏重于服务消费,而且将更加讲究个性化的需求。
上述两个特征的出现,更加呼唤社会的包容性创新发展,而平台经济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推动包容性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当前,实体利润承压,对平台经济也出现一些质疑。应该说,有些电商平台存在收取流量“抽成”比例较大的现象,对此,我们既要呼吁平台经济降低“抽成”比例,把更多的利润留给借助线上平台发展的企业;同时,社会各界(包括商家)也要避免因此否定平台经济比如直播电商等新模式的价值,线上流量仍然是实现高效供需匹配的手段。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技术和包容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技术创新对于某些行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要做区分。如果由于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把线下相对比较低效的渠道打败了,那么这样的创新应该鼓励(比如关于叮咚买菜的争议,我个人认为叮咚买菜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对线下渠道的替代)。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种情况,即一些平台没有进行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利用其他业务的利润,通过交叉补贴等方式压低价格,从而压缩其他平台的生存空间,那么这就形成了不正当竞争,不利于包容性创新。以线上家政服务为例,家政是现在少见的能够入户的渠道,现在市场上有大量通过线上提供家政服务供求匹配的平台,为了获得入户渠道,一些平台通过交叉补贴把家政服务压到很低的价格,使其他进行线上供求匹配的创新平台丧失生存空间,从而达到垄断线下入户渠道的目的,这是需要注意的。
平台经济如何塑造包容性创新生态
对于平台本身而言,应更加注重塑造包容性创新的商业运作机制。这种包容性本身,也将给平台经济带来重要的商业价值。数字科技企业创新时,需要更多考虑如何“嵌入”到用户的社交交易等行为中,处理好和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应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更多赋能中小企业商家。如果完全出于商业逻辑把更多流量集中投向头部玩家,将不利于小流量用户的公平竞争,这种头部与中小微商家分化过大的结果,也容易引发质疑。具体而言:
首先,线上社群赋能中小企业商家。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线上平行宇宙,日常生活中触及的方方面面,都会在线上得到对应物,甚至政府很多管理都已经搬到线上去,形成了“线上城市”。再加上中国支付手段的便利性和线下物流的便捷性,使得线上城市可以更好地给社群赋能,中小微商家可以借助线上社群的力量,实现价值的提升。例如中小微商家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搭建自己的销售渠道,减少对其他中间环节的利用,把大量营收留在自己手里,极大促进了效率。
线上支付手段的便利和线下物流的便捷,这两者的结合,中国确实走在世界前列。欧美主要国家技术非常发达,但或是支付手段不如我们便利,或是物流的效率不够高,或是两个问题同时存在,就使平台经济赋能小微商家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中小微商家还可以在平台实现生态的交叠。例如,商家可以通过视频账号形成创作生态,通过线上支付和电商小店产生交易生态,通过智慧零售产生社群生态。利用线上小店探索全新的电商模式,实现“从无到有”,在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物等不同层面连接中,给参与生态的创作者、商户、普通用户带来了价值增量。同时,人们使用线上群沟通工作、管理客户、对接商机等,使零售行业通过平台社群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高效的连接。在有些消费品领域可以推出更加丰富的消费活动,产生连接生态的力量,这都是创新带来的。
其次,实现算法推送机制的多元和包容。让小众群体通过小众算法可以更多被看见,这种被看见对于个体、商家还有管理者,都将产生额外的价值。偏向小众的算法推荐,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提高了很多中小型机构或者个体对于平台的黏性;另一方面,更加小众的表达方式所形成的人群聚集效应,也在平台经济上产生了非常可观的人群资产。以小红书为例,小红书的退货率远低于其他平台,这是因为,通过小众算法连接起来的消费者与达人之间的黏性更高,而这种黏性背后是信任,减少信息差,提高种草(推荐)到拔草(购买)的转化率。
人群资产从线下过渡到线上,移动互联网技术产生了巨大作用。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情况下,社群的结成更多依赖于物理空间,更加依赖于血缘、地缘和业缘,而且社群的规模特别依赖于同一时空条件下,同一身份特征人群的数量。这样一来,有些小众偏好的人群就难以找到伙伴并且形成社群。换句话说,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找到跟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小众推送的原则,就使社交平台形成“无界社区”,形成跨越时空界限的线上社区互动。对个体和商家而言,可以用线上社区的大数据产生对消费群体的精准识别,从而产生商业价值。对于管理者而言,小众群体被看见意味着可以将其纳入管理视野,甚至可以用大数据方式改进公共治理。
再次,平台与平台之间也应该实现包容性创新。在国家倡导之下,也在平台努力之下,生态和生态之间也在相互打通交互,生态包容性有所增强。最近阿里电商系统接入微信支付,数字基础工具互融,未来微信小店的交易和菜鸟等物流系统是否也有可能打通?我认为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在层层交叠的数字生态当中,我们想在未来看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交叠的创新生态诞生。
回顾过去30年,中国数字科技企业形成了全世界最丰饶的数字生态,所提供的岗位就业类型、就业规模、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程度,全球领先。这得益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口集聚的大城市,平台经济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么繁荣。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线上支付手段和线下物流结合的重要性,形成了助力线上平台发展的四个重要加法: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线上丰富的场景+线上社群(区)。在这个过程当中,线上平台应以更多方式有效促进包容性创新,成为“科技向善”的具体体现。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铭心而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