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企业全球化论坛 | “双碳”目标进行时,气候圆桌热议可再生能源大未来

CCG企业全球化论坛 | “双碳”目标进行时,气候圆桌热议可再生能源大未来
2024年09月23日 23:40 全球化智库CCG

9月14日,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举办期间,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市“两区”办合作,在服贸会主会场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主办2024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以“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驱动下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协调与合作”为主题的气候圆桌上,各界嘉宾就如何更好地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如何确保最大化产业的气候效益、怎样助力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应对目标的实现等议题展开探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冯相昭表示,中国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光伏和风电制造成本的大幅下降,使世界各国从中受益这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然而,受近年来外部形势的影响,中国光伏、风电及相关产业的出海过程在关键原材料、软件、设备新兴固废等方面仍相对薄弱。此外,加强可再生能源与绿氢或氢基燃料的协同发展,也是中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碳达峰与迈向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之一。目前,这一领域仍面临经济和技术上的挑战,而当下最为紧迫的挑战则在于体制机制的完善,特别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需求。

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梁媛指出,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和光伏,现已成为最具经济性并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稳定的绿色电力的两大领域然而,这两个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除了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和迭代之外,更需关注电力的消纳问题。在此过程中,大容量、长时效的储能技术将变得至关重要。她表示,未来,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学会作为科技型社团,将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学研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更多力量。

北京氢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万良指出,“双碳”目标提出后,氢能无疑成为了消纳风光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氢能未来的发展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特别是绿氢的成本,目前无法与煤制氢相匹配,甚至高出数倍。其次,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相关标准尚未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进步。展望未来,从以煤为主到逐步转向氢能的过程,碳氢比呈下降趋势,氢能势必成为未来的重要能源之一。对此充满期待,并希望氢能产业能够取得长足发展。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钱晶指出,中国在光伏可再生能源领域对全球的贡献无可争议,然而展望未来,中国的光伏产业或将面临某些挑战。她表示,中国在生产、安装及投资方面表现卓越,然而在实际应用层面仍存不足。相较之下,其他国家通常优先注重能源的使用,随后推动生产。对这些国家而言,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利用并消纳这些能源,这恰恰是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领域。

美国环保协会(EDF)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秦虎认为,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驱动下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而言,发展、协作、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他强调,探讨可再生能源问题应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产业本身。他指出,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各环节依赖上下游协作,协作不仅关乎成本,还涉及碳足迹和碳排放数据的协同管理。有效降低成本对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产业链的扩大和复杂性增加,各国应以更高水平和更积极的态度看待竞争,这不仅能够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也有助于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道达尔能源亚洲研发副总裁徐忠华认为,能源发展面临两大挑战: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二者是统一的,但并非最终目标。作为能源企业,最终目标是为人口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民众幸福提供安全、可靠、低碳、环保的能源产品和解决方案,这是所有企业应追求的核心。他表示,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关键在于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和政策创新。此外,需构建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促使政府、企业、智库和公众协同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晶澳科技全球化与政府关系办公室主任兼政府关系官喻敏指出,当前光伏行业面临的首要机遇是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第二个机遇是产品在多场景中的广泛应用,第三则是政策的利好。然而,行业也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贸易壁垒,包括传统贸易壁垒,以及新兴技术、绿色壁垒以及碳足迹、碳认证等,均构成严峻挑战;其次是技术迭代周期加快,这对每一家光伏企业都是巨大的考验;最后是人才短缺问题。对此,提出企业首先需要提升内功,增强自身竞争力;其次要加强协作,通过协同合作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还重视人才培养,通过高质量人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达飞轮船(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公共事务总经理张传栋指出,就绿色能源的需求与消纳问题而言,目前为止,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航运业始终是绿色燃料的最大需求端,这一观点已获得广泛认可。就中国而言,风光电的发展,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最终都要解决消纳问题。氢能是电力储存的有效途径,而通过绿氢与生物质相结合,生产出甲醇等绿色燃料,尤其是用于船舶的甲醇和液化天然气(LNG),是实现绿色燃料消纳的最佳方式。

CCG副主任高志凯(主持人)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最为重要且紧迫的危机之一,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并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工业和长途货运等难以实现减排的领域,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绿氢及其衍生的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燃料,能够在脱碳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视频

CCG 图书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