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宸,CCG资深副主席,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近日接受《大公报》专访,就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吸引企业及人才来港、在港中资企业面临的机遇、人民币国际化等话题发表观点。《大公报》于7月4日刊登报道,以下为报道全文:
张懿宸接受《大公报》专访版面(2024.07.04 A13)
香港回归祖国27年来,在「一国两制」下,在港中资企业与香港一同成长,推动香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实现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香港地处亚洲的心脏地带,全球半数人口在香港五小时航程范围内,汇聚国际资金和一流的金融机构和人才,加上香港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PART.01
香港汇聚境内外资金人才,金融发展空间广
张懿宸表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香港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充当内地与世界联结的「超级联系人」、「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以及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的重要角色,一方面可继续发挥离岸枢纽作用,把全球资金「引进来」的同时也带动内地资金「走出去」。另一方面未来也可作为桥头堡,助力内地企业出海拓展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让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他指,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上述独特优势地位是不可替代、也无法复制的。
香港应成中企出海桥头堡
「以新加坡为例,如果说30年前港交所和新加坡交易所从体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历经30年发展,如今香港交易所的体量与当年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张懿宸称,如今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支持下,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独特优势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日趋稳固。即使新加坡在资产管理和家族办公室领域对香港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但香港资本市场最核心的位置没有被撼动,未来也不可能被其他地区取代。
张懿宸认为,中资企业,特别是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当前在内外联通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一方面,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凭借对内地市场的深厚了解,可为内地企业到国际市场融资挺身领航,协助企业了解监管及市场环境,提供高效的融资及定价服务。另一方面,在海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市场的过程中,在港中资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化平台,与内地和香港机构合力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未来香港理应成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出海的桥头堡,伴随这个新时代使命的全过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指,过去十多年中,内地不少大型银行、券商已在香港做了很多布局。
加快拓展中东东盟市场
张懿宸表示,未来一段时期,符合一定资质的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中资金融机构应当继续以香港为支点,用好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以及香港普通法和资金自由流动等优势,主动辐射拓展东南亚、中东及南美等海外市场,为企业供应链、产业链优化布局提供资金、信息、法律等方面支持,积极对冲中美博弈和全球化逆风的影响。同时也期待中央政府以更大力度,鼓励和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进行与其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相匹配的优质资产配置。
PART.02
吸引企业及人才来港
张懿宸表示,中资金融机构应继续以香港为支点,主动拓展海外市场。
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提升科研基础设施、支持研发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用好港投公司平台,吸引境内外资本构建具全球影响力的市场化母基金,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及香港北都区建设。
香港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国际人才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PART.03
拓离岸人币衍生品在港先行先试
「香港如果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领域实现稳中求进,一条非常重要的赛道就是进一步做大做强离岸人民币中心」。张懿宸表示,希望中央政府可以继续支持香港市场在衍生品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成熟后再推动引入内地,以不断巩固和加强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
张懿宸指出,当前香港在跨境贸易结算、计价、投融资、国际保险、储蓄、银行存款等方面离岸人民币的运用已高达2万亿以上,香港占了人民币离岸交易80%的份额,香港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未来应该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这方面的绝对优势,进一步打造成为全球人民币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的中心。
他表示,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可以发挥香港货币市场联通世界优势,吸引全球资本,夯实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具体而言,可持续优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制度,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有序增加交易品种及交易方式;加强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基于人民币港币双柜台等措施,持续发展离岸人民币固定收益生态圈。
「香港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工具,防范金融风险和把握定价权在内地市场,能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下,有效对冲股票、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即将推出的中国国债期货和A50期权产品,预期也将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角色。」张懿宸称。
PART.04
主动出击,扩大朋友圈
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无可避免受到波及和影响。张懿宸表示,一些跨国企业暂时放弃来港上市和融资的计划,外资对港的直接外来投资(FDI)出现一定程度减少。「上述情况预计难在短期内出现彻底扭转,对此香港应有充分认识,特区政府和企业都要积极应对,努力以增量思维化解存量问题。」
以增量思维化解存量问题
「我们看到香港不断在外拓展朋友圈,去年已将沙特和印度尼西亚证券交易所纳入认可交易所之列,以便于其主板上市的企业在港第二上市,这是非常好的尝试。」张懿宸指,「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香港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所带来的挑战。他表示,全球经济的「逆风」使企业间的竞争和市场争夺变得更加剧烈;同时,各个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争夺企业和人才,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经济活力和产业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兴起,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受阻,甚至出现脱钩断链的消极动向。
保持高度开放,增加吸引力
为应对挑战,张懿宸认为,香港一方面需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在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保持高度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以调节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对于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未来一段时期,与内地越是联通,香港对于世界的吸引力和贡献才会越大。」
「当前,国际格局呈现碎片化、区域化、脱钩断链的趋势,各行各业面临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新布局的挑战。我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建议,具备一定实力的内地金融机构,应在充分研究和评价的基础上,稳步加大海外业务布局和资产专业配置。这样一方面可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来弥补国内金融资产回报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积极助推一批优秀中国企业成功转型为跨国公司。」张懿宸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
PART.05
建议港投公司设立市场化母基金,推动资管发展
无论要发展什么业务,人才是重中之重。为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港发展,张懿宸建议参考珠海横琴模式,在包括香港在内的大湾区范围内推动人才聚合发展。「如今香港正持续推出人才引进政策,为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更加便捷流动提供有利条件。接下来,我建议继续加强政策倾斜和宣传,助力高层次人才不断向香港汇聚,实现由人才高质量发展助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进金融科企,提升科研基建
张懿宸表示,如今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聚焦于人才竞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需要解决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尤其是香港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国际人才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他建议,香港着重在支持科技创新、加强金融服务和人才引进方面发力,以吸引更多金融科技企业落户。在支持创新科技方面,他表示,香港应充分发挥在创新科技领域的巨大潜力,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提升科研基础设施、支持研发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并积极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叠加自身的地理优势和金融优势,香港有望发展成为一个创新科技中心,从而吸引更多金融科技企业落户。
在加强金融服务方面,他指要用好不久前设立的港投公司这一优势平台,吸引境内外资本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市场化母基金,助力香港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助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及香港北部区建设。
吸引全球资本助北都区建设
「具体而言,例如可由港投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及基石出资人,发起设立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母基金,积极吸引境外主权财富基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境内外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及社会资本作为有限合伙人,在全球范围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通过子基金在全球配置资产。限定子基金投向大湾区科创企业、香港北部都会区基础设施及国计民生项目的最低投资比例,助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及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
此外,张懿宸表示,香港应当继续发挥自己特殊优势,鼓励金融科技的发展,充分利用人工智慧(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文章选自中信资本,2024年7月5日
CCG 图书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