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段上海往事让无数00后流泪?《孤星计划》致敬百年前的青春同路人

为何这段上海往事让无数00后流泪?《孤星计划》致敬百年前的青春同路人
2024年12月19日 20:01 新民晚报新民网

电影《孤星计划》自全国热映以来,截至今天影片票房已突破9700万。许多观众在观看后表示,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情感充沛,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内心。通过刻画革命年代青年群体的成长与斗争,影片不仅连接了过去与当下,更激发了当代观众对勇敢和理想的全新思考。

青春理想在红色之城交织

影片《孤星计划》立足于历史,讲述了上海大学师生在动荡年代中的命运转折。电影的创作背景与上海深厚的红色历史息息相关。

监制黄建新介绍,上海大学培养了大量的革命人才,希望通过描绘当时年轻人投身革命的故事,展现那个时代青春的理想与激情。年轻人是历史的先锋力量,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青年群体,都在历史洪流中积极追求改变,因此,导演徐展雄将影片的核心聚焦于“青春”这一主题,希望让观众感受到那股跨越百年的理想力量。

历史上的上海大学就在今天的南京西路恒隆广场所在地,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追求理想、投身革命的重要摇篮。不同于传统谍战片中对上海十里洋场的单一描绘,《孤星计划》选择展现上海的另一面——工人阶级的生活与斗争。影片对工人社区的刻画,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上海的面貌,诠释了革命的力量不仅来自上层阶级,也来自普通劳动人民的觉醒与参与。

图说:18日影片在京举行了研讨会

“影片用青春重塑了上海的形象,呈现了真实的、革命的上海,发掘了上海作为红色城市的本源。”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邓光辉认为,影片对上海的历史空间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尤其是将大学作为革命的关键场所,片子结尾致敬不同年代的青春同路人,点燃了整个影片。

创新叙事手法让历史动人

《孤星计划》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它还通过悬疑元素和青春题材的融合,带来了全新的影片叙事体验。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影片不断设置障碍、不断设置人物的反转,把悬疑剧能够用到的方式和手段都用到了极致。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一川在谈及影片的创新时表示,用革命理想主义者启蒙和“受到召唤”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现代革命“斯文”的光芒和吸引力。

影片中的青年群像、女性力量以及悬疑元素,都让这部影片超越了传统谍战片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思想力量的作品。剧本监制张冀透露,在剧本修改过程中找到了王源饰演的修车工人李一民的立足点,他衔接起了学生和工人群体,他的成长贯穿全片。张冀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党隐蔽战线很多地下工作人员都有固定的职业,从事地下战线工作只是‘兼职’,这群青春特工摆脱了谍战戏中特工过于职业化、脸谱化的刻板印象。”

张雪迎饰演的丁梦华,结合了三位当时年代的新女性——孟梦青、杨之华、丁玲,名字之中蕴含着演员对青春的理解,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张雪迎在谈及角色时表示,丁梦华是连接百年前的年轻人与当下00后的一座桥梁,“我是1997年出生的,我在看到丁梦华角色的时候感受到了一脉相承女性坚韧勇敢的力量。丁梦华是无数为理想献身的有志女性的缩影,她们是历史洪流中少有的亮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认为,电影用年轻化、情感化、精致化的新思路完成了“谍战+”的新尝试,为年轻人了解党史建立起通道。制片人任宁坦言,孤星社的年轻人就像当代千千万万年轻人一样,他们也会迷茫,但当他们被前辈们的光照亮,逐渐也会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太阳。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