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 “亚浦耳”大放光明:胡西园与灯泡国产化

史鉴 | “亚浦耳”大放光明:胡西园与灯泡国产化
2024年06月14日 11:09 中国商界

1865年12月18日,上海公共租界大英自来火房在南京路上成功点燃路灯,由此夜夜长明。之后,煤气灯逐渐普及到各街道与商铺,上海也有了“不夜城”的美誉。12年后,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浦在虹口一仓库里试验弧光灯成功,这是国内出现电灯的开始。之后,英商立德尔成立上海电光公司,并于1882年7月26日在招商局码头、公家花园等处试装15盏一起点亮,此举也宣告上海进入电灯时代。

由于弧光灯需要大电流且有不稳定、寿命不长等缺点,因而主要作为室外路灯使用。直到1879年爱迪生试验碳丝白炽灯成功,尤其是1910年柯里奇发明钨丝白炽灯后,“电灯时代”才真正来临。

民国初年,国内灯泡市场主要被洋货垄断,其中有美国奇异公司的“爱迪生”、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亚司令”及日本的“麻司达”“薄利安”等。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亚浦耳”的国产灯泡品牌才横空出世,为中国人争了口气。

说起“亚浦耳”灯泡,还得从胡西园说起。胡西园毕业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1920年来到上海,先后创办过五金号、机器厂等实业。作为工科毕业生,胡西园对技术开发有着浓厚兴趣。为了“让中国人用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电灯泡”,他与同为工科毕业的朋友周志廉、钟训贤共同探索,最终于1921年4月4日成功制造出第一只国产长丝白炽泡。

灯泡试制成功一年后,胡西园筹集3万元资本,在上海北福建路唐家弄242号开办灯泡工厂。后来,德商奥本经营的灯泡厂因经营不善而欲转让,胡西园得知后将其全部买下,这也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开始。

灯泡厂开张后,胡西园曾用过“神州”“国光”“三海”商标,但市场反应平平。之后,他给自家灯泡命名“亚浦耳”,其中的含义是将当时市场上最畅销的德国“亚司令”与荷兰“飞利浦”各取首尾二字,“耳”字是“执灯泡行业之牛耳”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取了这个颇为洋气的名字后,亚浦耳灯泡居然一炮打响,销路也开始大有起色。

为了防止消费者误认自家产品是洋货,胡西园刊登广告时特在“亚浦耳”前面加上“国货”二字。在1925年“五卅运动”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亚浦耳公司都大做广告,宣传国货。在每年的儿童节,胡西园还请儿童来厂参观并赠送灯泡和零食,其中包装袋上都印有“爱国同胞,请用国货”八个大字。

“亚浦耳”灯泡问世后,洋货垄断市场的局面被打破。为此,一些国外竞争者也没少动歪脑筋。如在钨丝供应上,有些外国奸商经常以次充好,坑害买主;再如,一些外国厂商仿冒“亚浦耳”商标,在市场上以假乱真,故意损害亚浦耳灯泡的声誉;还有就是低价倾销,一些洋灯泡为挤垮“亚浦耳”,一度将灯泡价格压到银元5分一只,连生产成本的一半都不到。一时间,国产灯泡厂家纷纷倒闭,亚浦耳灯泡也顿时销路锐减。

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胡西园不惧艰险,沉着应战。首先,他狠抓产品质量,对各生产环节和相应的技术指标提出了几近苛刻的要求。对有些厂家只图眼前之利而不顾长远发展、不重视质量而损害国货声誉的行为,胡西园为之深恶痛绝,他曾撰文疾呼:“贪一时便宜,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终将被优胜劣败之铁律作最后的判断。”经专业检验,当时亚浦耳灯泡连续通电1000小时,灯丝没有损坏,光数也一直保持在80%以上。

灯泡虽然只是个小产品,但工序并不简单。如亚浦耳灯泡的制作,就需要经过“玻璃吹玻壳、制造灯丝、封口、抽空气、塞头、焊锡、试光”等十几道工序。为此,胡西园在厂内确立了一套玻璃吹制及装配灯泡的工艺规程,在原料质量、产品等级和岗位责任等方面也都有明确规定。1927年,胡西园聘请留美回国的冯家铮为工程师。后者到任后,亚浦耳厂的生产程序被再次优化,产品质量更为提高。

此外,胡西园也认识到,要想在市场上保持优势地位,还得依靠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当时,市场上行销的电灯泡都是长圆形的直丝灯泡,而美商奇异厂突然推出一种圆形无尖底、呈淡黄色光的“可乐灯泡”,这种灯泡将直丝改为螺旋绕丝,比之前产品热力集中、效力更强,一时间受到市场的热捧。在此情况下,胡西园也紧急调集研发力量,在最短时间内推出同类产品。冯家铮加入亚浦耳厂后,又开始研制充气灯泡,后者的原理是将灯泡中的空气抽净后注入氩气、氮气等惰性气体,可使灯泡的寿命更长、亮度更亮,但由于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当时国内没有能力生产。所幸的是,研制工作十分顺利,亚浦耳厂的充气灯泡在1927年试制成功,次年就正式投产,而售价只有进口灯泡的2/5,竞争优势明显。

在胡西园的不懈努力下,亚浦耳厂发展迅速,声誉日高,不仅国人竞争购用,在沪外商企业如法商电车公司、英商电车公司等也纷纷前来订货。更为重要的是,亚浦耳厂引起了资本界的注意,包括王伯元、秦润卿等商界大佬也都有意投资入股。在此有利形势下,胡西园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并实行多元化经营。

1929年,亚浦耳公司在沪东辽阳路兴建了一批新式厂房,增添封口车、排气车等新设备,工人增至500人,灯泡日产量突破至1.5万只。同年,亚浦耳公司还兴建了玻璃厂,以降低成本。1931年,亚浦耳公司招股20万,在鄱阳路(今波阳路)购地15亩,建立规模更为宏大的亚浦耳电机厂,开始生产电风扇、马达、电炉等多种电器产品。为此,胡西园延揽了一大批电机、电器方面的专门人才,亚浦耳的产品线也更为丰富。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亚浦耳公司已有四大工厂,成为全国电器业的佼佼者。1934年1月,上海市电器制造业同业公会成立,胡西园担任主席委员。在亚浦耳的带动下,上海相继成立了数家华商电灯泡厂,包括上海灯泡制造公司、华德电光公司、中华电泡厂等。

正当胡西园准备大干一场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在淞沪抗战中,亚浦耳电机厂完全毁于炮火,辽阳路总厂被日军占领。在此沉重打击下,胡西园一方面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设第二分厂继续生产灯泡,另一方面又将部分设备西迁,后在重庆设立总办事处,并先后建立亚浦耳灯泡、玻璃料器、制革、化工等八家工厂,为抗战事业尽心尽力。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西园回到上海,收回了之前被日军强占的辽阳路总厂。之后,价廉物美的“国货老牌亚浦耳”重新行销于市。1946年,亚浦耳电器厂还成功试制了国产第一支日光灯管。1949年上海解放后,胡西园继续担任总经理,后于1981年4月18日离世,享年84岁。1956年,亚浦耳电器厂实行公私合营,“亚浦耳”变更为“亚”字牌。1959年,改名为上海亚明灯泡厂。(金满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