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帮妈妈拍“遗愿清单”,是一场爱与生命的教育

11岁男孩帮妈妈拍“遗愿清单”,是一场爱与生命的教育
2024年05月22日 11:34 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一则11岁男孩帮妈妈拍“遗愿清单”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关注。

“有一天妈妈不在了,你怎么办呢?”

“我也不活了……”

这是一年前,刚得知妈妈癌症晚期时,10岁的小何给妈妈的回答。

一个10来岁的孩子,还是喜欢扎进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突然要面对可能失去母亲的劫难,令人有揪心之痛。

小何的妈妈邓静,今年37岁,乳腺癌转到肺,晚期。生命或将进入倒计时,值得敬佩的是,她勇敢地站了起来,开始了“遗愿清单”系列视频的拍摄,为的是“给我爱的人们留下一些东西”

也是她们一家人

一场爱的接力

六次化疗、

乳房切除手术和二十五次放疗

邓静的右腋下被掏空

不能拎重物

“肺转以后,我偷偷查,

想知道我到底能活多久

结果一看,妈呀

三到六个月!

最多可能就一年!

我还躺着干吗呀!”

崩溃之后,邓静想换个活法儿

今年1月开始

她在好友儿子的帮助下

开始了“遗愿清单”系列视频的拍摄

她爬山、看海、学街舞

不理会他人目光;

她恶搞老公

与家人拍美美的照片

放声大笑……

也有很多人私信邓静

建议她给孩子

多留下一些影像资料

而邓静想给儿子留下的

除了影像、相伴的回忆

还有妈妈努力的样子——

“就算未来我不在了,

我也是陪着他的。

他看到妈妈在生病的时候,

都可以那样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未来他遇到困难,

肯定也不会认为是太大的事情,

都能过去!”

父子间有过关于妈妈病情严肃的谈话

身边人都在说

“你妈妈现在生病了,

如果你惹她生气,

妈妈就会不好”

小何身上

有了不同于大人的压力

起初,小何不同意妈妈拍视频

担心会被同学看到

他态度的改变发生在

首条“遗愿清单”视频上线后

邓静收到大量网友私信

有的是自己患病,有的是亲人离世

邓静一一念给儿子

“你看,这个人就因为妈妈的视频

有力量了,

他也有生的希望了,

这就是我做这个事情的意义”

小何的同学里

甚至出现了妈妈的“铁杆粉丝”

还请求小何安排见面

那次,他“老自豪了”

可他没有表现出来

因为“妈妈那天刚打完药,

不是很舒服”

现在,拍视频、接广告……

如果能让妈妈快乐

如果能延续妈妈陪伴自己的时间

小何都会认真对待

小何参与妈妈视频拍摄,完成妈妈心愿:吃一顿孩子做的饭。

“妈妈要快点好起来。”

11岁的他

不会再说那句“我也不活了”

因为“妈妈说过

毛豆(弟弟)还那么小

我还要继续带毛豆。”

小何用电话手表拍下的妈妈和弟弟毛豆

小何脑海里总有这样一个画面:

“我们坐在车上

我把毛豆夹在中间

爸爸妈妈坐在前面

我们一起出去玩。”

11岁的他

还是爱一头扎进妈妈怀里撒娇

“妈妈,你要等我长大哦!”

1

“你活下来就是他们的希望”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和不计代价的,不少父母身患恶疾不久于人世之时,为了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会隐瞒病情。

可问题是,当父母遽然离世之后,缺乏心理准备的孩子又如何接受?一时的隐瞒,会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样的“爱”是否太“自私”,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确实值得商榷。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邓静的选择,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母(父)子(女)一场,究竟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答案或许会有很多,但如果能以某种精神力量激励指引孩子勇毅前行,应该是父母们所希望看到的。让孩子参与视频拍摄,完成妈妈“吃一顿孩子做的饭”的心愿,背后更蕴藏着一片良苦用心。

无论能否战胜病魔,妈妈都给孩子作出了最好的榜样示范,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坚强乐观的种子。相信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时,都会浮现妈妈的身影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样的一份母爱,感人至深。

邓静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

2

世界地球日

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男孩妈妈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

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死亡是一个犯忌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死亡话题渐渐脱敏。

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却囿于种种因素限制不太会直接涉及“死亡”问题。

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直面死亡,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

小何说希望妈妈的抗癌药进医保。现在,邓静每隔21天就要注射一次DS-8201,每次费用都在三万元以上。这就像一座山,压在家里每个人的心上。

11岁的小何不仅不会再说那句“我也不活了”,而且在磨砺中迅速成长起来,学会了积极面对生活。

而一些青少年之所以动辄搞极端走绝路,与缺少死亡教育、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密切相关。换言之,能否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和途径来开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实乃刻不容缓之事

在这方面,因势利导的邓静无疑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启迪我们要善于利用开发身边的资源开展生命教育。

文章来源:综合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2日第2版 版名:评论·时评(作者:胡欣红 浙江省衢州二中教师)、央视新闻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