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市场劲旅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演艺市场劲旅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2024年12月27日 03:00 北京青年报

◎曹雪盟

排起长队领取纪念票、到剧场化一款“撸猫妆”、中场休息争分夺秒选购周边文创……最近一段时间,经典音乐剧《猫》来华巡演,各大剧场轮番上演这样的场景。

央视龙年春晚,多位中外艺术家同台演唱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选段《美人》惊艳众人;今年10月,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在上海站59场演出实现100%上座率,创下8000万元票房,约16%的观众“跨城观演”;最近,粤语音乐剧《大状王》、英语音乐剧《雨中曲》、意大利音乐剧《神曲》等剧目陆续官宣2025年演出计划……近年来,我国音乐剧演出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活力涌动。

前不久,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联合灯塔专业版发布《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音乐剧的热度。《报告》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音乐剧演出1.36万场,较2023年同比增长5.5%;票房13.96亿元,同比增长26.7%;观众582.13万人次,同比增长4.6%。预计今年全年音乐剧演出将达到1.7万场,票房超16亿元,观众超过700万人次。

引进经典新现象新晋德奥系与音乐会化

对国内观众而言,许多常演不衰的海外经典音乐剧作品,如《猫》《剧院魅影》《音乐之声》等,凭借地道的形制风格与知名主创、卡司,一直有较强的吸引力。

继去年多部国外原版音乐剧带动观演热潮后,今年,海外引进剧目势头持续上升,法语音乐剧《唐璜》《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英语音乐剧《妈妈咪呀》《摇滚学校》《音乐之声》《芝加哥》等经典制作纷至沓来。《报告》显示,今年1至10月,国内市场引进原版音乐剧目42部,票房占国内音乐剧市场总票房的50.2%。

《猫》与《剧院魅影》在国内巡演,成为今年海外引进音乐剧的一大亮点。10月起,时隔五年再度回归中国舞台的原版音乐剧《猫》,开启为期5个月、跨越9座城市的93场演出。此次巡演,舞蹈、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均有所升级,曾被众多名家翻唱的歌曲《回忆》作为全剧的重头戏,不仅再现如泣如诉、令人战栗的质感,还带来定制版“彩蛋”——第二幕开场,演员们用中文合唱其中一段。

继《猫》之后,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接棒上演。天桥艺术中心大厅里,“魅影”主题展板、超长玫瑰花墙和巨大的魅影面具吸引打卡合影,观众每日排起长队早早到场购买周边文创。爱与救赎的主题、充满悬疑感的故事、戏中戏的复杂结构、古典歌剧与现代音乐元素充分融合的曲目、身临其境的舞美效果……经典的稳定质量和开发的周边新玩法,共同组成对年轻观众的欣赏与消费吸引力。

以往在国内舞台较少见到的德奥音乐剧,今年“组团”亮相。德奥音乐剧强调戏剧性和结构的严谨性,以理性、深刻、充满力量感的表达见长,凭借思辨性与哲理性受到青睐。《伊丽莎白》音乐剧版音乐会以更紧凑的节奏重塑叙事结构,展现茜茜公主的传奇一生。与《伊丽莎白》共享一套主创团队的音乐剧《蝴蝶梦》,同样以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上演,展现一段悬疑跌宕的爱情故事。被称为“招魂曲”的主题曲《瑞贝卡》先后四次唱响,令人不寒而栗又心潮澎湃。除此之外,《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归来》音乐剧版音乐会也于近日在上海演出,以古典庄严的音乐风格讲述这位“童话国王”的梦与传说。

近年来,大型剧目巡演“音乐会化”成为新趋势。据《报告》统计,2023年至2024年10月,音乐剧版音乐会国内演出场次累计超百场,票房超4000万元。以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巡演,是不少演出团体考虑性价比因素作出的对策,但这并不等于演员“站桩唱歌”。有所精简的舞美侧重写意、主演卡司阵容强大、服装华丽考究,还有现场乐队走上舞台加持氛围营造,在不少观众看来,体验并不输于原版。音乐剧版音乐会更像是原作的又一版本,是对作品的再创作,一定程度上将剧目焦点从情节转移到音乐本身。

本土创作新尝试创新表达改编IP拓展玩法

国外原版音乐剧广受追捧的同时,中国音乐剧也持续快速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1至10月,国内市场共有225部中文音乐剧,场次占比87.7%,观演人次占比64.1%,票房占比49.8%。在引进国外剧目、中文版改编与创作本土化作品并行的过程中,中国音乐剧在内容、制作、营销等方面不断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音乐剧接连涌现。近年来,国风潮流席卷全社会,文艺创作者也着力开掘传统文化富矿,尝试以创新表达连接古今。位列2024年前十个月中文原创类音乐剧票房榜第一名的《将进酒》,将古典诗文融入音乐剧,聚焦诗人李白的成长经历;《杨戬》混搭流行音乐、传统民乐、电音元素,重述古老的东方故事;《咏春》表现传统武术主题,将咏春的“无边擂台”搬上舞台。此外,展现敦煌文化的《飞天》、描绘苏东坡在黄州经历的《大江东去》、串联三位唐代诗人人生境遇的《春归何处》、北京湖广会馆驻场演出的《金风玉露》等剧目,均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音乐剧的中式美学。

基于影视、文学等的跨界创作带动音乐剧“破圈”传播。经典IP自带受众基础,作品在初期阶段便能收获较高关注,也同时考验着创作者对市场判断的敏锐性和艺术再造水平。《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等许多世界知名音乐剧都是改编之作,其中一些为原作赋予崭新华彩,还有一些则声誉更盛。近年来引发热议的许多中国音乐剧作品也是改编而来。如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北上》,铺展开一幅京杭运河众生相;《海上钢琴师》取材自意大利小说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同名剧本,让这段海上传奇故事走上舞台;改编自太宰治同名小说的《人间失格》今年在10余座城市巡演,并于本月底在上海推出“三周年纪念演出季”,呈现“限定舞美版”演出。除了经典文学作品,许多热门影视剧也是改编的热门对象。如《雄狮少年》《无间道》《爱情神话》《消失的她》《觉醒年代》等,此前都有电影、电视剧深入人心,由此借助原作影响力吸引观众。

此外,演艺新空间发展活跃,环境式音乐剧受追捧。演艺新空间改变着创作方式与观演关系,日渐成为文旅消费新场景。许多环境式音乐剧将演艺新空间作为驻演场所,并不断拓展题材、类型与玩法。上海的环境式驻演音乐剧《桑塔露琪亚》《辛吉路的画材店》今年在广州演出,打造当地驻演戏剧集群;今年9月,浙江杭州首部环境式驻演音乐剧《茶无此人》于杭州首演……此类作品以轻量化、沉浸感、强互动等特性受到年轻观众喜爱,成为传统舞台演出的扩容与补充。

急速发展新问题好演员稀缺与饭圈文化并存

种种变化都显示出国内音乐剧市场的广阔前景。但音乐剧火起来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

如果观察一些热门国产音乐剧作品的演员表,不难发现总有些名字高频出现。不同的剧目、相同的面孔,伴随着市场的繁荣,演员供不应求,人才缺口问题显现。阿云嘎就曾在采访中表示,“(音乐剧演员)这个池子其实很小,演员都数得过来,谁能演成什么样我们心里门儿清。”

一些演员几部戏同期上演,“轧戏”成为常态;只要业务水平或颜值基本在线,就能有不少演出机会;综合素质强的高质量演员稀缺,大量主要角色的演出机会集中在少数头部演员……人才是第一资源。相较于国外音乐剧市场庞大的演员基数与高度专业化水平,中国音乐剧需补上人才培养这一课。

演员少、好演员更少的现状之下,“换卡如换剧”并非玩笑,观众对于“谁来演”这件事格外在意,知名演员积累起大量粉丝,追星这把火也烧到了音乐剧。

对那些早已将情节烂熟于心的观众而言,吸引他们一次次走进剧场的,往往是为了“集卡”看不同明星,或是专为某一位演员而来。不少集合众多知名音乐剧演员的音乐会也因此颇受欢迎。音乐剧《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演唱会便有“梦幻卡司”之称,近年来华演出的《法语音乐剧明星集锦音乐会》、音乐剧明星演唱会《重聚》,以及明年将上演的《重聚·贰》《音乐剧明星系列音乐会》等都有着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当演员变为明星,观众变成粉丝,观演关系逐渐变味。SD(StageDoor,演员通道)本是音乐剧演出的传统,指的是在演出结束后,演员会到演职人员出入口与观众简单交流。但如今一些剧目的SD成为大型追星现场,甚至有观众为抢占最佳位置,演出尚未结束便提前离席,还有粉丝并不观看当天的演出,而是径直蹲守SD口,只为与演员近距离接触。

“只关注人,不关注戏”的“饭圈文化”大行其道,必然对行业长远发展有害无益。狂热的粉丝经济干扰市场秩序的同时,倘若制作方尝到了演员金字招牌的甜头,便可以不在剧目创作本体上倾注那么多的精力,首要的任务变成了邀请名头和市场影响力足够大的演员,甚至为了票房默许乃至鼓励追星。当音乐剧越来越流量化,便会与普通观众渐行渐远,从业者则愈加依靠卡司和流量,从而加剧这种循环。同时,一些并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外行演员或歌手被音乐剧的“造星”能力吸引,尝试参演音乐剧,却往往因缺乏专业能力受到诟病,影响剧目品质。

“时间被浪费,花钱又遭罪,为何我要在剧场看这样一场烂戏,演技拙劣扮相丑陋,嗓音实在难听……”去年上演的中文版音乐剧《道林格雷的画像》,一度因剧中这首“韭菜之歌”引发热议。在被劣质音乐剧“坑”过的观众看来,这首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剧目数量井喷,并不等同于优秀作品高产。一些制作方长于制造噱头,却只有制造爆款的野心,没有打磨内容的专心,做得到精心宣发营销,做不到耐心锻造品质。最终呈现的便是一台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情节支离破碎、故事逻辑混乱、主题游离飘忽、技术粗糙潦草,令人大失所望。观众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打了水漂,“剧场韭菜”成为一种自嘲。

今年4月开启巡演的法语原版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上演15年来广受赞誉,拥有众多忠实粉丝。然而11月初,该剧中国巡演最后一站来到天津,由于不满主角演出水准和卡司安排,一些观众喝倒彩、要求退票,剧场内产生冲突,引发混乱。

过激行为固然不可取,而抛开这场闹剧,社交平台上,认为这一事件“打响了反对割韭菜第一枪”的评论值得深思。可见,在大多数观众心中,演出质量才是关键。演员的舞台生命是有限的,但优秀的作品可以常青,想让剧目“流量”变“留量”,还要靠硬实力说话。即便法语版《摇滚莫扎特》是一部现象级作品,若表演效果拉胯,观众一样不买账;而《剧院魅影》《猫》等长红剧目之所以经久不衰,制作水准与演员水准的稳定性和标准化是根本保证。

为什么热爱音乐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无论缘何走进剧场,综观那些打动人、震撼人的作品,不仅有动听的歌曲、精致的舞台、跌宕起伏的故事,更以丰沛的能量与艺术的表达,传递出对世界、社会、生活、人性、价值观等的关注与思考。跃动的音符串联百态人生,回荡的旋律激发情感涌动。声入人心,情动于中,是音乐剧的魅力所在,亦是其力量之源。

每有音乐剧演出信息官宣,都能激起不小水花。蹲守抢票、跨城观演、复购N刷,观众的行动是应援也是期待。五光十色的音乐剧为演艺市场带来诸多新意与可能性,也一次次确证了好作品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对于尚在发展阶段的中国音乐剧而言,“火起来”之后,更需“沉下去”。面对年轻化的观众群体、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欣赏水平,迅猛发展的音乐剧需谱好下一个乐章,方能唱出更大声量,觅得更多知音。

图片由演出方提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