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保险?行为经济学下的「保险」

什么是保险?行为经济学下的「保险」
2018年03月08日 12:56 二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保险思维」,只是我们忘记了。

曾经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院子里住着一个老人和一位年轻人,年经人不懂节约,总是浪费粮食,每个故事的套路都会转折,这也不例外,年轻人遭遇变故,身无分文。老人用一袋粮食救济了他,后来我们知道粮食就是平日里年轻人浪费了的,老人从中收集积攒起来的,给了年轻人雪中送碳般的温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不要浪费粮食!

不知不觉。我发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层含义:「保险思维」。年轻人和老人虽未建立契约经济关系,也未签署合同,可老人的行为无意中为年轻人提供了保障(保险),年轻人也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境况,一旦发生了,这就不是单单社区送温暖的那种感觉,也许是身处寒冷黑暗中的一丝光亮吧!

其实,大部分人都会具备一定的「保险思维」,看过保险发展史就知道在中国古代,乡里就有“义仓”备荒以供饥年之用的做法。拿出一部分粮食先储存起来(支付保费),等到闹饥荒(风险)没有吃的时候,开仓放粮,解决燃眉之急。只不过这些没有契约,没有合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但这思维一直存在。

所以,这里的「保险」,是微不足道的行为(投入)帮助人们解决燃眉之急。

现代保险起源

现代的保险制度起源于海上保险,公元前2000年,地处欧亚要冲的地中海东岸的爱琴海沿岸城市和濒临小亚细亚半岛南岸的的罗德岛一带有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

当时航海商提出了一条原则:一人为众,众人为一。这个原则后来在公元前916年的罗地安海商法所采用,并正式规定:「凡因减轻船只载重投弃入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的,须有全体分摊归还」。这就是「共同海损」基本原则。

后来船货抵押借款制度开始形成,船主在外航行急需用款时,把船舶和船上的货物作为抵押品向当地商人抵押取得航海资金。如果船舶安全完成航行,船主归还贷款并支付较高的利率,如果船舶中途沉没,债权即告结束,船主不必偿还本金和利息。

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典型保险契约是乔治·勒克维伦于1384年签定的比萨保险。这张保单承保了从法国南部的阿尔兹运到意大利比萨的一批货物。

所以,这里的保险,是分担。

海上保险发源于意大利、形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奠定了一定的意识认知,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国外人的保险意识要强于中国。有着历史悠久对保险的认知行为,人们主动会寻求保险经纪人为他们做风险规划或咨询。然后为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规划出保障体系。

保险的认知

相较于国外,中国的保险发展之路缓慢,尤其引进了保险代理人这套制度后,出现了许多的后遗症,这套制度,帮助和推广保险有着积极的作用,可是人是不可控的,传播和推广保险变成了推销和乱忽悠,导致这个市场,人们并没有很好的去了解保险,反而多了「保险都是骗人的」这样的认知。有些人并不一定会告诉你什么是保险?以及它有何作用,对你来说你的需求是啥?而是,从他角度的思维告诉你这是啥?能怎样。加上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买了目前市面上不具有优势的产品。

过去,我对保险的认知虽不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但是碎片化的,后来一些教理财的地方会讲一些保险知识。我开始接触,直到学习的过程中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突然打开了二宗对保险认知新世界的大门。发现他们并未真的在讲保险,而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保险只是个捎带物,重点是教你理财。于是我就开始自己系统的学习保险。啃起了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看教材。加上思考。

从一个问题出发,开始我对保险认知之旅的学习。

我顺着我脑子里产生的疑问开始思考,加上我系统学习的一些知识。开始画了下,我对保险认知发生的转变。

二宗得出了一个结论:保险是独立于事物(人)之外,但又对该事物(人)产生保障作用的保障体系。只不过有些「保险」是有形的,有些保险是无形的。无形的,无法转移需要通过建立契约经济,签署合同,生效之后,等达到某些触发状态使用。这也就是「风险管理」的由来。

一个项目工程,他的最大保障是项目本身的质量,这类保障(保险)是靠人的监督,和施工方的认真负责,但项目施工人员的保障,这是需要通过建议保险合同,来为施工人员发生风险提供援助的。

为孩子购买安全座椅,这是很多家长都会做的,而且这样的风险意识传播很快,这是一种不需要通过保险合同构筑的安全,这种「保险」,只是通过买卖关系来保障的风险。

其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有「保险思维」的。有的正如我说过的无形的,有形的。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转化不一样。

你是一个雇主,你可以通过雇主责任险来转移因员工发生意外伤害带来的损失;你是一个设计师,你可以通过产品责任险来转移因产品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你是一个营业性场所的经营者,你可以通过公共场所责任险,来规避因场所安全问题导致顾客意外伤害的治疗费用;你是跑运输货物的,可以通过货物运输险,来保障因货物运输途中发生的损失风险;你是医院工作的,可以通过医疗责任险来转移因医疗事故造成的损失。所以保险绝不是你仅仅认知的那样!

上面的都是通过契约形式来构筑的保障(保险),还记得二宗在这门课的序言里说过吗?其实未必真的人人都需要买保险。虽然二宗是保险规划师,保险咨询师,但是是一个能输出价值观的保险从业者,对了,我没三观。看到过一个事儿,一个家庭妻子患了癌症,丈夫不离不弃,任劳任怨的照顾,他们家经济不算富裕,也没购买保险,家里的亲戚都很齐心,有钱的帮忙,没钱的出力,共渡难关。有这样的家庭氛围的温暖,不是最好的保障(保险)嘛!后来生活的都挺好,不过话说回来,可能是别人的家庭吧。这难道不也是「保险」嘛。

保险体系就像上图的那个圆一样,你可以层层构筑,所有的都适用,能签订契约保障或转移的和不必以契约形式保障的。所以,这里的保险,是有形或者无形之物保障(转移)。

可是对人来说,不一定都是接受专业学科的学习,而且人对认知风险认知是有偏差的。

行为经济学下的「保险」

买人身保险的意义不如买车险的意义大,我会听到有人这样说。主要开车的人天天在路上跑,你会看多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你的行为被教育了,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里,认知加深,车险很重要,自然产生在你的意识里,其实你开车的频率高,风险的概率在增大。但这些你是感受不到的,只有身处「具身认知」的情况下,你才会明白。

经常出差坐长途汽车的,却没有坐飞机买保险的风险意识强,其实飞机的安全性要远远高于路上的交通工具,只是我们的行为会因为飞机的失事不断强化,你总能在不同的电视频道看到同一架飞机失事报道的新闻,却在不同电视频道看到不同的车祸现场,前者不断加深了坐飞机给你造成的危险系数,后者分散了你对路上交通工具风险的关注,出事的又不是我。

人身保险也是如此。前不久听到一个人的的回答,我觉得回答的真好。「什么是保险?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如果说彩票是赌人走运,那么保险就是赌自己倒霉」。确实,后来想想,中国人对于保险的认知其中也夹杂着传统的认知理念,比如说不得「死」,保险应对的也都是一些不好的事嘛,我也和我妈争论过,比如买了纯消费型的重疾,定期或终身。合同到期,这笔钱就没了,钱白花了。因为你看不到什么东西,可它(保险)确实守护了你一段时间或终身。就像一个对你好的人,他的好你感受不到,失去了才懂珍惜。

我反问我妈,如果有一天你生病了(当然中国人不喜欢触霉头的言论),看着每天医院下发的账单,此时你有心理的负担,觉得每天花费这么多。还是不治了吧,保险不是能减轻你的一部分心理负担吗?再说要是你这一辈子都没得过重疾,不是最大的福报吗,你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又触霉头),如果让你支付一笔钱,不得病。你愿不愿意,过去肯定不愿意,发生了,肯定愿意,她不再说话了。除非你是葛朗台那样的人(当然我没说这个,她也不知道葛朗台是谁)。

契约经济下的保险

现代的保险,都是由统计、概率通过生命表或其它的形式加以一定的精算模型得出的定价,所以我们会发现,年纪越大,购买保险越不划算,女性购买寿险的费用比男性至少便宜一半,而且这些统计会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生命表也发生变化,所以最新的保险有的会把你的生活情况量化成一定费率算进去,比如吸烟。「买保险要趁早」这句话不绝于耳,这句话两层含义,一是保险公司想赚你钱,二是风险始终都存在。

保险公司承担了你的风险,但是保险公司也要承担你发生风险的风险,杠杆越大,一大发生风险,保险公司的损失越大,比如某港爆炸,我看了下有保险公司损失上百亿,这是在概率之外的事,难以预料,所以保险也构成了经济契约下的「对赌」。但和赌博真的是两码事,不过人们喜欢争,还喜欢争概率,碰到自己头上了那是100%事故,否则全是故事。

上面部分是解决认知层面的,这部分是解决经济层面,毕竟保险是要通过货币(支付保费)获得保险责任来提供保障的。社保是亲爹亲妈,商业保险是后妈?不能这么说,后妈也有好的。社保只是基本保障,其实当社保基本保障全面覆盖了,都是一个水平,这个基本水平在不知不觉提高了,社保要谈的也很多,后面的章节会说,这里先不说。因为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相应的条件去配置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的,家庭条件不宽裕的人,只能挑重点,保障那些重要的,照顾不来的。

咨询过我的人,有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宽裕,所以他们会买定期的,只是他们具备保险意识,这也绝不是教理财的叫你买定期的保险,用剩下的钱去理财的原因,定期的保险也不是为了理财这样设置的,还有一年期的重疾,这是对那些家庭收入还要差一点,但保障意识很足的人提供的,市场为了应对不同人群而设置的。只是当你身体出现状况,可能不会给你续保了,或者产品停售了。

就像两种保险思维认知的图,当你明白这个逻辑之后,你就会发现「保障大人,再保障孩子」只是在语言上的道理,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所以,这里的保险,是守护

保险本身会因为社会的变化而形式作出改变,比如现在的高端医疗,从经济关系来说服务于高一点的消费人群,一年期的消费型医疗保障,保费支出却要是几千到万元左右,可是他能换来的是,发生重大疾病,直接海外就医,全程保险公司买单,所有的就医环节,有专项人员服务,带有牙科服务的,我们知道看牙的价格不菲,有人会去通过购买此项服务,去分担看牙的费用,还有的能享受顶级医疗机构的私人服务,不必为能不能挂上号而烦恼。

有的孩子爸妈,为孩子购买一份带门诊的医疗险,从算账的角度,他们觉得孩子刚出生的这阶段,去医院的次数多,而且所支出的费用累计起来也是一笔,就买了相对贵一点的门诊医疗。了解保险的人,总有一种感觉,买保险会上瘾。

所以,这里的保险,是服务。

这也就是为什么保险不应该在理财思维下,理财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的事,当然理财没什么错,等到你真的会利用投资的手段进行增值了,你还会在意要不要买定期和终身的吗?记住前提条件是你已经学会理财并稳定的能投资了,而不是刚在学理财就觉得自己能抵御风险了,那个让我思考的问题就是这样,为什么投资公司或者资产管理公司会配置保险,管理和运作的人可都是大牛啊,靠理财不就好了嘛!即使有天你真的会理财了,你也会配置保险,又回到那些人身上。因为他们被市场教育过,有的是被教育,有的直接是意识到了。

炒股的不如教炒股,理财的不如教理财,最好的学习是去这个市场经历经历。都去叫你买保险了,还有什么人去理财呢?以后讲到理财险的话,你们或许会明白些,真的所有的理财险都是那么的坑吗?

尾巴

保险是什么?是燃眉之急,是分担,是保障,是温暖,是守护,是服务。无处不在的保险思维,无处不在的「保险」服务,我们一直都未发现罢了。你可能产生了对保险的认知,也可能没有。不知道的永远可能也就不知道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