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保险也有「假货」吧,一份注意事项请查收!

你不知道保险也有「假货」吧,一份注意事项请查收!
2018年04月27日 20:29 二宗

前阵子,「鹿晗恋爱险」火爆网络,随后,保监会(现银保会)表态称,经核实,公众人物「恋爱险」并非保险产品,不符合《保险法》规定,也不是由保险机构开发和销售。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相关报道,在互联网平台销售的「鹿晗恋爱险」,一定期限内公众人物是否保持恋爱关系为赔付条件。这种产品,没有任何条款合同为依据,也未有任何法律效力,消费者购买公众人物「恋爱险」,会面临缺乏法律保障的风险。

这类东西有点像赌博,纯粹买定离手,庄家都不知道是谁。但是我们知道有些保险公司也开发过「恋爱险」,有条款合同为依据,仔细阅读后你会发现,赔付条件很苛刻,因为那笔赔付并不好拿,奇奇怪怪的保险产品,之前被监管部门批评过了。

互联网保险,在这两年崛起,靠流量大的终端和平台为入口无孔不入,根据自己工作中收到的一些反馈和一些经验,给大家分享一期你所需要注意事项。

一、你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监管资质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开始解决了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一部分不错的保险产品让大家看到,同时也让大家对风险保障有了较大的认知,对不同的保险公司有了一个了解,这个行业信息壁垒逐渐开始打破,这本身是好事,有竞争才能让这个行业被大家熟知。但是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黑暗,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就像很多人骂一些保险代理人素质不齐、通过欺骗、诱导消费者,这一幕只不过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而已。

有人问我XXX保险平台怎么样?他们看起来很专业的,还有各种保险评测呢?

我的回答是:

(一)看是否具有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

保监会(现银保会),之前明确指出保险机构不得与未获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开展业务。现在我看了一圈一些「科技信息」、「文化传媒」、「投资咨询」等各类主体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经营保险,显然大部分是违规经营或打着监管的擦边球。

当你在互联网平台看到一些保险时,验证一下是否具有正规的资质,有些互联网公司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或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资质。当你受到诈骗、或者被忽悠那时通常为时已晚。事先验证一下,防范于未然嘛!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披露:http://icid.iachina.cn/你可以查到具有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

(二)相关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

无论你是在手机端,PC网站、微信公众号、各类APP上看到的保险产品,保监会(现银保会)都有相关规定,保险公司要在官网披露合作的第三方网站以及合作的产品,消费者在某些平台购买的时候,可以去查询下相关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

保险产品作为一个金融产品是严格受到监管的,有些问题,在监管滞后的情况下,先给你们提一下醒,也是很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样还是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www.iachina.cn 查询。

保险产品也是有「假货」的,有些是无任何资质的平台,弄了一些所谓的保险产品,那这些保险产品是无法在保险公司查到的。所以大家要提高警惕!遇到这样的情况,请谨慎购买。

总结:

无论平台是否打着专业的旗号,还是「测评」和「评测」都脱离不开两点:

①是否具有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

②相关保险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更重要的一点是条款看清,条款看清,条款看清。

一个既然打着专业旗号的平台,为什么不合规经营呢?之前就发生过,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在销售的保险产品过程中,客户身体是否健康,这方面产生了误导,就是「带病投保」了,这件事被传播了。最后保险公司拒赔,这件事就产生纠纷。

具备以上两点了,无论他们用何种营销方式,反正都具备了一定的安全性。

2、从业资质

行业诟病太多,本身就已经不专业了,现在各路营销号都满天飞,如果内容是正确的东西,那没有啥错,但是很多也是充斥着误导和欺骗。都说保险行业有三大怪:兼职的比专业的牛逼,精算师满地走,收入能喜提XXX了,各种包装和人设。不这样搞,有些保险公司难为维持它庞大的体量。

就像你问二宗有相关资质吗?那这是肯定的,等考完高级寿险规划师再显摆下吧!

我们说线下的有些有销售资质的业务员都不专业,还是假装专业的没资质的从业人员呢!因为当这些信息核实过了之后,万一发生一些情况,有理有据,可以追溯。举个例子,被XXX误导了,你也可以进行投诉他。否则哪里说理去,人家又不是从业人员,顶多他违规了。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带病投保」有些人想销售出去,没问你身体情况,或者说没事的不用告知,最后发生风险需要理赔了,被保险公司查到,这就产生纠纷了。每次我写的文章,底下有人跟帖说,保险公司两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我真想替保险公司洗洗白,但是它挺黑的就不洗白了。真的属于弱势群体,有人住过院,即使知道买不了保险,宁愿打一次官司,也要买上。因为他知道以后是怎样的情况。

所以,我收到的留言或者咨询说,有啥好产品推荐下?没这回事,你的身体状况怎样?不是你想选择保险产品就能选择的。

二、「互助计划」「互助保险」并非相互保险

大家一定听过「互助计划」、「互助保险」因为你们肯定参与或传播过「XX互助」「XX联盟」「XX筹」。其实这里面有很大区别和歧义在里面,打着「互助计划」「互助保险」根本不是保险产品,而且存在的极高的风险。我先和你们一个个梳理下。

1、相互保险

什么是相互保险?

一般说来,相互保险是指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投保人,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以互助帮助、公摊风险为目的,为自己办理保险的经济活动。

相互保险是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它在全球保险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正式对保险公司这一组织机构开闸,随着保监会出台的《相互保险组织管理暂行办法》。

相互保险历史悠久,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保险形态,起源早于股份制保险,在国际保险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高风险领域如农业、渔业和中低收入人群风险保障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相互保险的特点

你们都听惯了保险,相互保险很少有人听过。相互保险组织没有外部股东,由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不存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国际上看, 相互保险组织具有以下三个独特优势: 一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利益一致,能够较好地实现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并由客户参与管理,从而有效避免保险人不当经营和被保险人欺诈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二是展业费用较低,核灾定损准确度较高,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为会员提供更经济的保险服务。 三是由于没有股东盈利压力,其资产和盈余都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可以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

在保险意识上,相互保险的群体比较强。所以相互保险产品是合规合法的产品。

3、「互助计划」「互助保险」

注意,这类并非是保险产品,打着保险的概念进行传播。互助计划、互助保险并非是相互保险的概念

互助≠相互。互助一般是没有和自身有利益关系的,可能是一种承诺或者一种形式。

你可能看到朋友圈或者推广中,流传着「X元加入,即可享受最高XX万重大疾病保险金」等类似形式的宣传,以及XX筹的募集形式。

别人有困难给予帮助,这是一很好的善举,但是打着这种善举利用别人的善良,可能进行着非法集资和诈骗活动,那就坚决要警觉地。

目前有新闻媒体不断的爆出,有些人利用XX筹,XX互助进行行骗,当利用道德去绑架他人的时候,让别人的善良变得很无助,因为有些人条件可以,生病住院了,自己有条件也不想出一分钱医药费就直接XX筹、XX互助去了,目前这些平台在监管和审核方面非常薄弱,有的实际情况材料都没审核,直接进行募捐了,平台还存在着收受费用的情况。

我们说真有需要的人反而享受不到这样的条件,导致人们产生了不信任感,有需求的人得不到帮助。即使这种形式不错,那也要符合程序和监管。

4、互助保险的风险性

难以持续的会员缴费做支撑,加入过这样的组织的人就肯定会收到类似这样的短信,X元入会,并获得XX万元保障,可是当不断有人发生互助的情况下,钱就被分担掉,注意,这种事还是在没有猫腻的情况下,因为不就之后你又会收到类似的内容,告诉你又要充值了,相对的你一点都没有自身的利益,所以这和相互保险不一样。根本就是非保险产品。互助组织没有没明确的监管规定和流程,不具约束性,无法形成优势性互助的时候,平台难以持续或者跑路的情况会存在。

事实上,早在2015年,保监会就针对这类保险活动发出过明确风险提示。2016年5月份,保监会再次在答记者问中提到了它们的风险性!

风险一: 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或保险中介经营资质,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

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相关互助计划没有基于保险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没有科学提取责任准备金,同时也没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在财务稳定性和赔偿给付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消费者可能面临资金安全难以保证、承诺保障无法兑现、个人隐私泄露、纠纷争议难以解决等风险。

风险二: 部分互助计划假借保险名义进行宣传,极易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有的互助计划假借保险名义进行宣传,以所谓“超低价保障”和产品创新为噱头开展营销,将两者进行不客观地比较和挂钩;有的网站将互助计划和保险产品混搭销售,极力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容易使消费者误以为互助计划是保险产品或所谓“互联网+保险”的新型产品。这些做法既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也可能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风险三: 警惕以相互保险名义骗取钱款

部分机构、网站或个人将虚设的“互助计划”包装成相互保险在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销售,采用低门槛、先收费、无服务的形式,可能诱发诈骗行为,由于传播速度较快,收费金额较小,容易给广大保险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三、互联网保险的注意事项

拥有流量入口的平台,通常会裹挟保险公司,我们拥有庞大的流量资源,卖保险公司的产品,那保险公司在这些渠道面前,除了部分妥协借助互联网的宣传之外,不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的,比如BAT差不多占据了流量的半壁江山。通过类似招商引资的方式,招揽保险公司卖产品,可是保险公司也不是傻子,在一些被价格压得很低的产品上,保险公司也会有反击措施的。

核心就是条款,设置高门槛的条款,所以再三强调,一定要看清条款,特别是一些小字的部分,在意外险上还好,大部分平台为了吸引人气,一些短期内有优势的意外险,通常卖的很好,但是下架也快。

所以条款是第一重要的,无论营销宣传用何种用字游戏。

这是保监会在2017年度印发的《关于2017年度保险消费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情况的通报》,向业内通报了2017年保险消费投诉情况。

1、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同比大幅增长六成,其中涉及销售平台方面投诉占88%以上,携程网、支付宝、微信、淘宝投诉量居前;

2、商旅相关保险投诉引关注,该类投诉呈现季节性和气候性特点;

3、财险投诉主要集中在车险理赔;

4、寿险销售纠纷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无论哪类保险请看清条款,不懂的请找专人为你解读。

还有不要贪图便宜,所要一些赠送的保险,因为赠送的保险条款一看,几乎都是不怎么能享受到他的保障权利的,相反还会遭到保险公司不断的骚扰。

无论是打着「不卖保险」「精算师教你买保险」「宝妈奶爸」这类的人设和宣传等,都要注意。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利就是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