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告诉你,为什么人们会购买保险和不喜欢购买保险?

行为经济学告诉你,为什么人们会购买保险和不喜欢购买保险?
2018年06月25日 14:48 二宗

最初接触《怪诞行为学》让我对书中一些研究问题产生了兴趣,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谁更好喝?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从行为学的角度阐述了一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很多互联网的创业者,他们也是行为学的拥趸,像罗永浩,在过去的演讲中提到最多、推荐书最多的也是这类行为学的内容。

有人或许会问了,「行为学」有什么意义?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每个人的决策,是由一套自动的生物算法来执行的,而我们完全意识不到这套生物算法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在经济决策中可能产生的行为偏误,意识到就是修正最重要的一步,跳出自己的决策机制,真正的理性选择。

换句话说,人认知自我很难,我们不一定能认知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承认自己,接纳自己。

MOOC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设了一门《行为经济学》的课程,我第一时间就报名学习,其中有些讨论,正好也是关于购买保险这一行为决策的,我回答了下,没想到点赞很高,那我就完整的写一下。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跨学科研究应该是时下最流行的,行为经济学就是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跨界结合,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前言学科,近几年有多位学者通过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它能帮助你认识到并改正自己存在的思维缺陷,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好的进行决策。

意识到行为经济学对你的心理决策机制以及他对你的经济决策的影响,绝对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觉得自己是理性的,其实恰恰是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里对「理性人假说」有一严谨的定义,经济学理性人具有两点,一是完备性,二是传递性。如果A比B好,B比A好,那可以得出的是A、B之间无差异,人要能够对这样的选择进行排序,那就具备了完备性;如果A比B好,B比C好,可以得出A比C好,说明人的选择是内在一致的,不能朝三暮四。经济学理性人就是,人的决策必须是内在一致的、自洽的。

运用到现实的意义就是,在买保险这一行为上,健康的时候觉得没必要,反正也不会觉得风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一到发生风险这样的现实,就又后悔当初没有买,造成风险发生带来的经济损失,那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无法达到内在一致、自恰。要是风险发生,人能自我面对,这些风险自己能承受,早就做好了预估,那这一行为又是理性的。

老师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请设想一个具有损失厌恶的人在购买保险时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

我剖析了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损失厌恶」的角度不同。

什么是损失厌恶?

先来解释下什么是损失厌恶:一单位的损失带来的伤害大于一单位的得到带来的喜悦。

第一种情况,保险是一种经济契约,根据保险内容合同,以约定未来所发生风险的结果作为赔偿或者报销的结果,给予经济上补偿的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换句话说,保险 ,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以这个大前提来说,正式人们会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的大的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会选择保险这种风险管理工具,去对冲未来可能造成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根据厌恶损失单位的损失带来的伤害大于一单位的得到带来的喜悦,所以选择购买保险这类人是理性人。

这类人的思维偏向于大格局,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种情况,如果第一种情况是从更大的角度出发的话,那第二种情况的角度是比较小的,现实中更多的人是不愿意购买保险的,其实国家的医保很多人对这个都有一种拒绝,相对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部分是有改观的。

「不买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厌恶损失的体现,因为买保险意味着要支出,比起第一种情况大的角度来说,支出这一行为,本身让消费者就产生了一定的厌恶,结合多种心理机制的作用,因为买了保险,比如意外险,即使花了一两百块钱的支出,换回因意外伤残或身故能得到的几十万元的赔偿,但是每年一两百块钱的保费支出,本身就是一种厌恶损失的体现,因为不发生风险,这一年的保费就浪费掉了,「不买」也就成了消费者所谓的理性的决策机制。

这类人的思维方式由一些心理机制决定,所以导致了管窥效应。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属于这第二种情况的,所以你会看到不买保险这类思维的人占据大多数。

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提到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这个没有什么统一的答案去回答,但是从不一样的行为中,我们就能看到,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得不到的,才是最想得到的」也是如此。有的人理性,善于去平衡这种欲望,因为人们的损失厌恶机制,是经过漫长时间形成了,可以说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了,当没有去处理这些行为能力的时候,就会陷入非理性状态,作出错误的决策。

厌恶损失还会带来一种排斥机制,拒绝去了解保险。真正的对保险有一定认知的人,他们不会纠结于大部分口中人们所说的:「中国的保险都是骗人的」、「这不赔,那不赔」。相反正是因为损失厌恶的心理机制,再加上这种社会现状的舆论导向,更在他们心理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行为。因为靠保险受益的人早就因此受益了,大部分人是靠代理人的逻辑诱导产生的偏差,作出的错误决策。久而久之,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