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存在「消费型保险」之说?教你正确认识「现金价值」

为什么不存在「消费型保险」之说?教你正确认识「现金价值」
2018年08月25日 20:30 二宗

如果你是一位保险小白,或是一名保险学习者,想了解一些保险的知识,你会通过搜索查看一些科普内容,或者报名一些付费知识学习课程,学习下关于保险的内容。

我想你最常见到的内容就是「买保险要买消费型,不要买储蓄型的保险」这类的说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消费型保险」这词被人推波助澜,就像小和尚念经,动不动就挂在嘴边,管你是了解不了解保险的,都会看到一句话,买「消费型保险」不要「储蓄型保险」,俨然「消费型」更多的成了一个营销词汇。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一期专题,二宗君就和大家来讲讲长期保险为什么不存在「消费型」的说法,这只是一个营销噱头而已,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它背离了人们对保险的一些真实认知,被一些人直接误导别人。自媒体也好、机构也罢,有的动机不纯,把保险科普和推荐保险产品,混为一谈。这样的后果,越是让人对保险的基本认知越来越远。

  • 为什么被误导的「消费型保险」变成了营销噱头?

  • 为什么没有「消费型保险」这种说法?

  • 教你如何玩转保单的「现金价值」?

  • 总结

一、为什么被误导的「消费型保险」变成了营销噱头?

记得二宗君,刚开始学习保险知识的时候,也是被灌输这样的认知思维,「买保险买消费型」看了一些科普文章都是这一套说辞,直到有一次二宗在翻专业的保险教科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概念术语。

现金价值: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

划重点:储蓄性质

我们知道现金价值也叫「解约退还金」或「退保金」,就是一份保险不需要了,退保时我们还能拿回多少钱。不管是定期的保险,还是终身的,这些保险都含有现金价值,怎么能叫「消费型保险」?,而且「消费型保险」本身含有储蓄性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把保险教材都给啃完了。

二宗发现,根本就没有「消费型保险」这样的说法,要么是有人生造的说辞,自说自话,一门学科的概念、定义本是严谨的,不可能存在胡乱混淆,逻辑不通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二宗「扔了」一些学费,报了一些保险付费知识课程,听了听。

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通常有这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师具有扎实的保险基础知识功底,基于一些核心。再加上老师的表述和传授,这类是非常「正统」,核心的知识基于事实,这个就像我们学习历史,有些只是演义,是否真的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只能通过一些证据来证明,但是大的脉络是无法改变的。

另一种就是一上来就说「买保险要买消费型,不要买储蓄型的保险」,如果你事先知道这样的问题了,你就会想这个老师要么不懂保险,要么连本教材都没有,没好好备课,除非教案内容都是随便弄来,自己编辑一下,都没有核实,后来你会发现就是营销噱头而已。

其实没有什么所谓刻意的买保险买消费型的说法,普通的保险就是你们所认知的「消费型保险」,它不知不觉成了一个营销工具,你们记住,只要这份保险不是两全险,基本上就是「消费型」。从功能上叫「保障类」更贴切。

保险要不是一些不懂保险的人越描越黑,或者用各种话术乱说。其实它很简单,没什么消费型、储蓄型、分红、两全、返还傻傻不分。首先消费型没有这样的说法,本身长期保险具有储蓄性质怎么能有「消费型」说法;储蓄类的保险通常说的是两全,年金等,两全是这类保险的结构一部分用于保障,一部分用于储蓄,即使普通类的保险也有储蓄性质,但那个非常弱。两全险是在储蓄这部分支付一笔钱,给保险公司进行投资,可能以分红的形式返还给你。

从功能上来说,风险保障类和长期储蓄类就行,没有很复杂的。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话术是这样的。

  • 消费型:合同到期,钱就拿不回来,就消费掉了。

  • 储蓄型:有事赔钱,没事存钱,长期持有既有保障又能产生一些收益。

  • 两全型:就是指保险期间生存可以领钱. 保险期间如出现保险事故赔钱。

这些应该都是不愿去细致科普讲的白话,具体是怎样的情况普遍都不了解。

二、为什么没有「消费型保险」这种说法?

传统的保险产品,大都是叠加多个保险责任,比如寿险责任,如果不发生重疾风险,可作为寿险责任使用,然后附加一些别的险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保险产品开始创新,剥离掉一些责任,就拿我们熟知的一些互联网保险来说,它是以纯保障为主,不附加任何保险责任,所有有人又造了一个概念「纯消费型」,看的人都头大了。

这类保险的价格和我们已知的长期保险低的多,其实就是去掉了很多其他的责任,就单纯的为保障服务的。似乎是响应号召「保险姓保」,后来因这类保险没有带寿险责任的,恰巧此时市场在加大推定期寿险。

之所以说不存在消费型保险的说法,我们来看一下,人寿保险的保费构成,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纯保费,另一部分是附加保费。我们主要看纯保费的部分,它又是以风险保费和储蓄保费构成。这里给大家科普两个概念。

  • 自然费率:保费是按被保险人年龄增长而增长,随着被保险人年龄增长,身体健康状态将逐渐降低,保费逐渐增高,费率依据每一年龄阶段及期间的死亡率来确定。

  • 均衡费率:也叫保证保费,保险公司把风险估算后,把各个年龄段的保费平衡后,每年给出一个保费均值,从一个年龄开始投保后,以后每年的保费都是一样的。

说到这我们会发现,有些按「自然费率」计算保费的重疾险,一般都是以附加险形式附加在投连险或万能险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医疗险是没有长期的,有也是一年一年续期的,本身医疗通胀是无法控制的,加大了风险成本,医保的费用也是会上涨的。意外险是有长期的,但是肯定要比短期的贵,它能够累积现金价值。但意外险作为短期的保障,一年期的杠杆作用是最高的,不过对保险公司而言超高「性价比」的意外险往往是昙花一现,你今年买的,可能明年就停售下架了。一款保险产品,保险公司面临巨大风险损失,可能就会调整策略。

比如一个地方地震,或发生别的重大事故,恰巧这地方人保险意识足,意外险或其他保险买的多。可想而知,这种风险会让保险公司一下子面临巨额的损失。

二宗君不建议大家买一年期的重疾险可能有人会一下子体会了,首先,一年期的重疾险它是自然保费,随着年龄的增加保费逐年上涨,如果因为觉得便宜把一年期的重疾险当做长期保险来续保,实际上不比一份长期的保险交的费用少;其次,一年期的重疾险本身不保证续保,产品有停售的风险,假如产品不会停售,一直能续保,它也是无法累积现金价值的。

三、如何玩转保单的「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

由于早期均衡保费高于自然保费,随着保单年度的增加,纯保费的终值与保险成本的终值的差异也随之缓慢增大,因此现金价值缓慢增加。后来自然保费高于均衡保费,随着保单年度的递增,纯保费的终值和保险成本的终值的差异也随之缓慢减小,使得现金价值缓慢减少。到保险期满期时,保险责任终止,现金价值为0。

如果基于这样就认为这份保险不是「消费」掉了嘛,那也只是一知半解。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咨询者,他就问了我这个问题,「消费型」保险合同到期,保费消费掉了,我告诉他前面那些内容,马上回了句,怎么能说被消费了呢?因为可以通过退保拿回现金价值,有的保险即使保障终身,还会累积现金价值,不会被消费;有的只是后期风险保费高,就一起支付完保费降为0,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如上图所示,如果一份你们认知的「消费型保险」,保障为终身,其实可以选择一个年纪,90岁左右退保,可能拿回一个比保费高的现金价值,也不会让你觉得消费掉了。即使不退保,也可以作为身故责任拿回一个现金价值。

有很多理财平台,背后的产品是投连险,很多人不清楚,只知道是理财,如果你赎回了理财产品,相当于退保了拿回收益。这里面是有很大的去区别的。

国家的政策险税优健康险,即使是一年期的,能保证续保,你也会看到它会加个储蓄账户,为了能保证这类产品的稳健运营。除了扣除每年的保费,剩余的留给保险公司运作。不至于这款产品因赔付压力过大而无法运营下去。

如果非要说「消费型保险」,只能说是一年期的保险,比如一年期的意外险,一年期的医疗险。这些还马马虎虎符合「消费型」这样的表述。因为对于短期的产品,本身就存在一些风险,所以你看到长期的保险,都会具有储蓄性质。可就不能说是消费型了,会发生很多逻辑不通的问题,把人的认知带入歧途。

四、总结

长期保险一般都存在储蓄性质,有现金价值存在,不存在「消费型保险」的说法,这样会误导别人,对保险的一些真实了解,像一年期的车险、意外险、医疗险。称作消费类保险还过得去,也很好理解,不然这类「消费型保险」我还可以叫做「返还型保险」,因为有现金价值的存在,可以返还给你,你说是不是呢?很多概念的混淆,就是不专业的人越抹越黑的缘故。

一款保险要去分析,深度挖掘才能有所了解。这样就把保险的一些基础知识越弄越复杂,乱造了一个概念,就要花很多时间去解释这些,原本很简单的内容。有一句话说,造谣一张嘴,科普跑断腿。以保险科普的名义去歪曲一些内容,为了做推广,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又带有套路性质的,害人害己。那这个行业的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别人永远看不到。

内容:科普跑断腿的二宗

联系方式:私人微信:daganxie(看心情添加)

投稿:你有故事吗?我有酒。如果采用,送你一份有新意的礼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