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难之际,他如何用“管理改革二十条”扭转局面?

企业危难之际,他如何用“管理改革二十条”扭转局面?
2024年04月22日 09:13 中外管理

“企业的战略就是不断寻找获利成长的空间,一个企业拼命干而不赚钱,就要思考其战略是否有问题,其战略方向是否正确?”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 辛国奇 任慧媛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传媒出品《迈向工业文明——太平洋精锻30年成长启示录》

扭转乾坤的“管理改革二十条”

夏汉关(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闭门谢客。远离繁杂的管理事务,身心充分的放空,让他不再匆忙赶路,而是有时间思索前行的方向。几天时间里,夏汉关一直在反复思考着走出困境的路径,从早到晚,没有一刻空闲过,甚至,连做梦都是这个“话题”。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打牢,楼房建不高。夏汉关认为,在急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层往往忙于计划未来的发展大计,而忽略了管理内部的缺陷,尤其是一些关键性但无法于短期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成为面临困厄时的“致命伤”。

“企业的战略就是不断寻找获利成长的空间,一个企业拼命干而不赚钱,就要思考其战略是否有问题,其战略方向是否正确?”按照这个思路,果然,夏汉关找到了突破口。

通过对公司历年财务报表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夏汉关发现公司经营中存在恶性循环的现象,而根源在于公司的成本结构和管理环节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大力变革,以打破这个僵局。

在对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后,夏汉关发现,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很大的浪费,部分成本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与此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影响了运营效率。比如,部分部门之间的协同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管理人员的决策过于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等。

解决这几个主要矛盾,辅之以配套措施,让公司的方方面面焕然一新!夏汉关为之一振,开始动笔......

没过几天,太平洋精锻再次召开高管会议,夏汉关在会上公布了自己连日“奋战”出的“管理改革二十条”。

显然,勇于突破的夏汉关要紧紧抓住叶先生(海外华侨,太平洋精锻投资人)给予他的这个宝贵机会,结合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公司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推动公司实现全面升级,完成一次蜕变。

数十年后,当笔者逐一研读这份近4000字的“二十条”时,感觉用改革方案来形容它,更为贴切。

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如此详细的改革方案,显然不是临时起意、凭空想象出来的,只有此前对公司存在的症结充分把脉,才能如此快地开出“药方”。

从1980年起,还是懵懂少年的夏汉关进厂工作,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期间夏汉关曾经历过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他曾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他不惜熬夜加班,甚至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他在管理岗位上也屡建奇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公司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一些陈旧的观念和做法也在阻碍公司的发展——可以说,这“二十条”,在他心中早已有了框架。

同时,这份面面俱到的改革方案,甚至和商鞅变法有几分相似。当年商鞅为了改革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升,逐渐崛起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商鞅变法的成功,正是因为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勇于创新,并且讲究路径、方法和次序。这些特点,也在“管理改革二十条”中得以充分体现。

无独有偶的是,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在1984年接管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厂”时,发现工厂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于是制定了“青岛电冰箱总厂劳动纪律管理规定”,一共13条。其中,第一条是“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第二条是“不准代他人划出勤卡”,第十条竟然是“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这些今天看来让人啼笑皆非的规定,成为中国企业管理史上的经典印记。

“管理改革二十条”中,也有类似的基础问题,那便是购置电脑考勤机,进行考勤制度改革:“制定实施细则,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杜绝人为因素,减少管理人员。”

在次序方面,“管理改革二十条”的第一条便将“大斧”砍向了不合理的部门设置。其调整的依据放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内部一切工作以生产现场为中心,外部一切工作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其中最为关键的两项调整,是一分和一合:“将企管办与经理办合并,组建新的经理办公室,行使原企管办和经理办职能,对外统一使用经理办印章;将齿轮模具车间分开,独立成为齿轮车间和模具车间。”

将两个办公室合并,目的显然是为了力出一孔,打破“各自为政”——“坚决克服部门小据点,加强全局观点,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而将齿轮模具车间一分为二,有助于提升模具板块的独立性。在不断的海外交流中,太平洋精锻的模具加工能力与此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将其独立则是凸显其重要性。相关的配套措施则是:“提高模具车间的技能工资”。作为太平洋精锻未来核心技术之一的模具制造工艺,就这样通过机构调整,站上了“历史舞台”,逐渐发挥出了优势。

在“管理改革二十条”的附件《机构改革方案和部门工作职责》中,从经理办到财务部、采购部等7个部门,再到精锻车间、齿轮车间等4个车间,直到工会,夏汉关都按条目详细列出了其工作职责,笔者统计了一下,足足有134条。甚至连外文资料翻译这样的细节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职能分工。他要求“严格按部门负责内容办事和考核,不许扯皮推诿”,可见此前不少工作存在“真空区”。

显然,谁都负责往往意味着谁都不负责。唯有传递责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管理,换句话说,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没有个人的责任也就没有绩效可言——夏汉关要做的,首先就是理顺机制,明确责任。

接下来,夏汉关将目光瞄向了人浮于事的现象。他提出对各部门职能科室精兵减员,提高办事效率,因事设职,因岗设人,提倡一人多岗,富余优化人员经培训后重新安排工作,充实生产第一线——这是向臃肿的非生产岗位开刀,并且将生产一线作为重中之重。毕竟,只有“造血”多于无谓“失血”,企业的体魄才能强健起来。

与此同时,夏汉关提出了自己的人事管理理念:“严格执行定岗定编,新增人员必须以一线需要为原则,人才引进必须以需要和发展为原则。”显然,淘汰不合格的人才,引进有潜力并且需要的人才,整个公司才不会是一潭死水。

“管理改革二十条”里,还分别针对几大重点部门,提出了直击要害的变革方案。比如针对销售部,首先是力争达到“按需定产”,避免盲目生产:“销售部必须提前10天下达下月的对外供货计划,提前30天下达下下月的对外供货准备计划,提前90天下达下一季度对外供货指导计划。”同时,夏汉关针对当时不少公司仍然存在的通病有的放矢:“老业务,必须降低提成标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上多年,而对开拓新业务要鼓励;销售人员收入不但要看销售额,同时还要看回款率;必须对销售价格负责任,降价幅度大,销售人员收入必须降低。”为此,夏汉关还要求财务部门将外部销售价格的降价费用,量化到内部各项费用成本支出中予以消化——只要降价就会有损失;只要有损失,就必须有人担责。

在销售人员的考核上,也有很大的革新,根据新要求,年度销售目标计划修正和销售回款指标必须量化到人。同时,将在对客户年度总销售费用进行总承包的基础上,结合各协作点的市场占有率考核,实行销售回款基本任务工资制+超额任务奖励制——这将有助于激发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整个团队的业绩水平。

同时,为了一改过去销售人员自行定价的乱局,夏汉关要求产品销售价格和对外各类协议涉及价格及费用等,必须得到公司批准方可对外签订有关合同和协议,销售人员无权做主。

无疑,这些做法都改变了销售人员只要将产品卖出去,就能“躺平”的做法,引入的多个指标,将刺激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四平八稳”。

连“皇亲国戚”都敢动,还有什么不能改的

所谓开源节流,解决了“进”的问题,当然要规范“出”的问题。采购部门是降本增效的“大户”,很多企业都是通过规范采购,杜绝灰色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继而走向了正轨。夏汉关自然也要在这方面发力,他主要采取了三招。

第一,采购部应根据年度供货预安排计划编制年度原辅材料预采购计划,除非急用,一切都应按照预算和计划进行;第二,采购部应对常用物资必须制定合理的库存计划,各类物资要贯彻集中采购的原则,努力降低采购成本;第三,采购人员对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负责,部分物资的采购可由销售人员或设备维修专业人员代办,并实行最终使用部门验收认可报销制度。

此外,为了给采购环节上紧“紧箍咒”,夏汉关还利用财务手段进行了约束:“财务部门要对1999年购进物资的价格进行登记造册和审核,2000年购进物资全部实行采购物资比价比质管理,无正当手续的相比1999年提价的物资一律不予报销,资金使用按部门最低限度划拨使用。”

其中的每一招,都是从当时存在的问题出发的。

太平洋精锻的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与一位主管的任人唯亲密不可分。当时公司长期合作的一家贸易公司,竟然就是这位主管的侄子开的,导致钢材的采购价格明显要高于市场价格。除了价格高昂,交付还经常不及时,这里面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

不管是谁,损伤了公司利益,就必须彻底解决,夏汉关毫不犹豫地挥起改革的利剑。为此,他还专门将此事作为“管理改革二十条”的第17条,单独列出:原材料直接到钢厂采购(自购或委托采购均必须与上钢五厂直接签约),杜绝从二级市场购买,按采购规程和技术协议采购,确保按质按量完成采购计划。

随后,夏汉关主动找到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商讨,说明利害关系,要求对方按照市场供货比价原则,下调供货价格,否则将不再合作。这位“背后有人”的负责人,并没有把夏汉关的话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

而他哪里知道,从1992年开始,所有一线市场的开拓、项目的立项、银行贷款的申请以及同钢厂的谈判,都是夏汉关牵头推进的。“既然你不改变,我只能改变别人了。”一看这边行不通后,夏汉关立即联系了上钢五厂的项目经理,说道:“咱们两家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不太正常,一直有个中间方在其中倒买倒卖,我们公司现在正在进行变革,想直接向你们采购钢材,希望你们能给予支持。”

项目经理对于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做法本来就不满,自然愿意支持夏汉关,并承诺给出最优惠的价格。后来,即使在市场价格急剧攀升的背景下,“上钢五厂”仍然选择为太平洋精锻维持原价。

这样,贸易公司负责人彻底“走投无路”了。而太平洋精锻在钢材采购环节,极大地压缩了成本,每吨钢材节省近1000元——这相当于当时一线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到了后期,太平洋精锻的采购出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尽管价格持续下降,但品质却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以钢材为例,采购价不仅下降了数百元,而品质则升级到了更高等级的钢材。在电器配件领域,部分产品的价格从过去的80余元骤降至20余元,更为关键的是,产品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升,供货厂家的品牌反而更好。

夏汉关的改革行动很快在公司内部引起了轰动。一时间,公司里传得沸沸扬扬,夏汉关为了降本增效,连“戚”都敢动,还有什么不能改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