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宋 孟元老 酒籍学习系列二十

《东京梦华录》宋 孟元老 酒籍学习系列二十
2024年06月24日 15:08 酒号线

《东京梦华录》书名。宋·孟元老著。十卷。叙述北宋时汴京(今开封)的城市风貌、风土习俗。其中,保存了不少酒楼、酒名等资料。今有单行本行世。

宋代改变了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在经济发展上最直观的因素之一就是打破了唐朝的“坊市制度”,不再实行“宵禁”。

政策上的转变,生产水平和科技的提高,成就了宋朝的“商业大国”。商品经济如此发达,酒文化自然兴盛。尤其在宋朝举国重文氛围下,自然多文人雅士,酒也自然是展现风雅的一大利器。

今天,我们就从宋代孟元老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窥探宋朝酒文化一二。

前面说到,宋朝在商业经济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市场非常繁荣,不仅催生了商业街,还出现了夜市(也叫“鬼市”),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宋朝这一现状。

宋朝的酒有“小酒”、“大酒”之分。

所谓小酒,也就是米酒。这种酒是宋朝最常见的一种酒,也是多数人喝的一种酒。小酒的酿造周期短,不需要“陈”,能做到随酿随卖。

大酒就不同,这种酒需要“蒸”、“陈”,酿造周期长达一年。一般都是冬季酿造,夏天出售,因此也有“候夏而出”的说法。相较于小酒,大酒从酿造到售卖周期长,价格自然不同。

作为一部北宋“笔记”,《东京梦华录》详细描述了当时的饮酒风尚。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城饮酒之风盛行,大街上酒楼林立,不仅有富丽堂皇的大酒楼,还有独具一格的小酒楼,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

所谓,“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这里面包含官家开的酒库,也有私人经营的酒楼,就连乡下,酒楼也是必不可少的。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如此浓厚的饮酒风尚,自然使得酒成了一个营收可观的产业,酒的赋税也变得非常可观。

因此,宋朝对酒十分重视,一方面把控,一方面鼓励民间生产与发展。因此宋朝的酿酒产业,也分为官府酿酒和民间酿酒,酿酒技术也十分高超,由此有中国白酒蒸馏酒技术出现于宋代一说。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香飘十里的酒楼,在规模上有正店、脚店之分。正店都设在繁华的街市上,有酿酒的权利,以丰乐楼、樊楼最为有名。脚店只能从正店批发酒。

气派的大酒楼,是达官贵人、名商大贾常光顾的固定场所,使用的也都是金银酒器,价格不菲。

酒楼在装饰上也非常讲究。

东京富庶,门首皆有彩楼欢门装饰。所谓“彩楼”,即用彩色绸帛结扎的棚架,彩楼有一个梯形的檐子,每层顶部都扎成花架状,檐下垂挂着流苏。酒楼门前排设着红绿杈子,用来阻挡人马。每逢重阳节,酒楼都会用菊花缚成洞户来招揽客人。

“各酒店生意兴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京城里的这些酒店,日夜笙歌,从无休歇”。

这就体现出了宋朝夜市的兴旺发达。北宋中期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北宋东京城的夜市分布范围极广,通宵达旦的夜市为酒客提供了饮酒的便利。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

另外,在宋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聚在一起喝酒,就少不了“行酒令”。宋朝人“行酒令”十分狂热,在《楮记室》中记载,高丽国一位僧人到宋朝,朝廷派遣杨次公接见。每次接见,两人必定饮酒行酒令。

正是因为这种酒文化,才有了“调笑令、天仙子、水调歌”等众多词牌名固定下来,这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节假日喝酒也有讲究。

比如酒楼都会在中秋那天卖新酒,在比如春节,宋朝基本每家每户都会喝的一种酒叫“屠苏酒”,以诗为证:

王安石的《元旦》里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苏辙《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陆游《除夜雪》:“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文天祥《除夜》:“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丰富的酒文化是多重因素催生的结果,从《东京梦华录》就可以看出,宋朝的酒楼就是人们消遣的场所,灯火通明的夜市,百姓彻夜饮酒的开怀,这就使得宋朝整个城市都氤氲着一种民生安定的气氛。

作者介绍:

孟元老(生卒年不详),号幽兰居士, [1]北宋时居汴京(今河南开封年),宋代散文家。

孟元老少时从其先人宦游南北。崇宁间(1102年-1106年),寓居开封。靖康之乱,避地江左。晚年,追忆汴京盛事,著《东京梦华录》二卷,自序题绍兴十七年(1147年),备载汴京街坊风俗及朝章典仪,委曲详尽。

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和对现实的无限伤感,撰写了《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灭都之痛唱出了一曲凄婉的挽歌

作者生平:

孟元老,原名孟钺,是孟昌龄的第四子,现在仅能据其绍兴十七年撰成《梦华录》,了解其生平大概。

孟元老在序中说,自幼随父亲宦游南北。宋徽宗崇宁癸未(一一〇三),来到京师,居住在城西的金梁桥西夹道之南。在京城中,孟元老逐渐长大成人。成年后,孟元老是否做过官,他在序中语焉不详,后人颇多猜测。

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下,开封数次被围。靖康癸未(一一二六),徽宗、钦宗被金军虏去北方,史称「靖康之难」。第二年,孟元老离开东京开封南下,避地江左,遂终老此生。孟元老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之后,终年在六十岁以后,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靖康之变,中原人士大多随朝廷南下,避地两浙,故国故乡之思时刻萦绕心头。宋人周煇《清波别志》说「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孟元老避地江南的数十年间,寂寞失落中也时常暗想当年东京繁华,心中无限惆怅。孟元老在与年轻人谈及东京当时繁华,年轻人「往往妄生不然」。为了不使谈论东京风俗者失於事实,让后人开卷能睹东京当时之盛况,故而孟元老在怅然中提笔追忆东京当年繁华,编次成集,於南宋绍兴十七年撰成《东京梦华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