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浙江上市公司大比拼!酷暑中袭来阵阵寒意……

山东、浙江上市公司大比拼!酷暑中袭来阵阵寒意……
2018年07月02日 11:59 美美和云云

作者:生菜

时间的小马车已经走到2018上半年的倒数第二天,山东的IPO排队企业没有迎来最后时刻翻盘的好运。

全国63家成功IPO的新晋贵族当中,山东企业交出的答案是“零”。

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炒A股如同割韭菜,但上市公司依然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度的缩影,代表了最高水平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作为GDP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山东的A股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匹配7万亿的经济体量。

数量仅列全国第六,近10年未能突破200家;市值仅有广东的两成,不到江苏、浙江的一半。

这个十年正是中国经济依靠资本驱动的十年,山东也正是在这十年与粤苏浙拉开了差距,资本市场的落后不得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尤其是当今“钱紧”的时代,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拥有更多更优质的上市公司,谁就拥有了最便捷的融资渠道,谁就更容易获得上演“弯道超车”,从默默无闻到世界巨头的机会。

这样关键的时期,山东却在后知后觉中落后了。

一潭死水的山东资本界

谈起山东金融业,似乎总有那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山东的农业、工业、科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么多年却始终难以和金融发生化学反应。

一位山东私募业老总感慨,去浙江广东谈投资是相见恨晚,在山东谈投资是话不投机。

另一位高校教授直言,浙江和山东到了晚上饭店里都是饭局,浙江人往往谈成了投资,山东人最后都喝醉了。

2013年6月,郭树清从证监会主席转任山东省长,大刀阔斧进行金融改革,为17个地市配备金融副市长,让山东人看到了金融萌芽茁壮成长的曙光。可惜,四年金改未能搅动山东金融业这潭死水,留下的仍然是一声叹息。

现实总是这样的残酷,在区域竞争中,晚一步就可能步步落后,错一招就会满盘皆输。在上市公司的比拼中,山东再一次尝到了落后带来的苦果。

前6个月,全国共计有63家企业顺利IPO,新增数前3位依次为江苏(11家)、广东(9家)、浙江(9家),并列第4的是上海和名不经传的四川,各有4家公司首发上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的新增是零,今年还没有1家企业上市。

从市值榜来看,山东的成绩也让人惭愧,不仅与经济体量相当的广东和江苏差距较大,甚至远不如GDP只有5万亿的浙江。

山东193家上市公司市值1.9万亿,广东581家上市公司市值9.79万亿,浙江423家上市公司市值4.11万亿,江苏394家上市公司市值3.96万亿。

山东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只有广东的两成,跟浙江、江苏相比,也不过它们的一半,这绝非经济大省的应有表现。

山东引以为荣的“大象经济”也没有支撑起强大的单体企业市值。山东只有两家企业总市值突破千亿,万华化学和青岛海尔刚刚过千亿,排名第三的潍柴动力市值仅有679亿。

再看看广东,17家上市公司市值突破千亿,其中中国平安的市值高达1.08万亿,快要赶上整个山东上市公司的总市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山东上市公司的落后正是多年来山东经济发展理念落后的结果,从而导致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严重分化。

浙江就是需要我们仰望的对象。

失去的8年,山东错过了什么?

遥望2010年,浙江和山东还处于同一起跑线。那一年,山东拥有境内上市公司124家,浙江拥有境内上市公司186家。

8年后,山东的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仍然只是100多家,浙江的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23家,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居全国第二位。

造成这么大的差距的原因在哪里?

2008年金融危机后,曾经引以为荣的“浙江模式”面临出口放缓、成本提升、融资困难的“内忧外患”。浙江的政府和企业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勇于面对挑战,寻找破解之道。

“上市是企业最好的转型升级,并购重组是企业最快的转型升级”,浙江省将上市公司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为了完成从“千家万户”到“精兵强将”的蜕变,浙江为民营经济转型规划了一条路径,启动了“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程。

当“老”产业走到转型当口,“新”力量日益崛起,挫折和机遇总是交错出现,变革往往在一念间。正是抓住了上市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浙江打通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通道。

企业上市持续爆发的同时,它们还开启了全球并购的浪潮。2017年,吉利汽车接连出手收购宝腾和路特斯;巨星科技收购美国百年品牌Arrow……借力资本市场,浙江共有189家上市公司实施了337次并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构建第二产业、获取先进技术、获取知名品牌,浙商从国内走向全球。

2017年,浙江省全面总结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经验,发布了雄心勃勃的“凤凰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争取达到700家,重点拟上市企业300家。按照计划,没有上市公司的区县市五年内必须实现零的突破,实现“县县有上市公司”。

而山东呢?

天天提转型升级,可别人在发展新经济的时候,山东的大企业们把好不容易搞来的大笔资金投入到落后污染的“电解铝”等产业中,投入到各种旧动能里,遇到环保风暴、产业周期和金融紧缩,败的一塌糊涂,还要政府来买单。

就像邹平的齐星集团,刚刚,政府全资公司拿出60多个亿全盘接手还债,这可是邹平县半年多的财政收入!

从两个故事看山东缺什么?

回到问题的原点,是什么造成山东的落伍?

发展经济是政府和企业的合奏曲。在这场演出中,企业的小富即安、目光短浅,政府的思想落后、被动应付,归根结底是思想僵化惹的祸,共同造成了这场蹩脚的演奏会。

我想用两个故事来说明。

记得在某次推动企业改制会议上,一位省领导这样评价山东的企业老板:“山东只有企业没有企业家,缺乏应有的担当和闯劲”。

2015年,山东开始推进规模企业改制工作五年行动计划,虽然进度较快,但这是政府巨额补贴资金的结果,并未带来挂牌上市质的飞跃。

直到2016年,省里为了推进改制企业挂牌,出台了直投基金的措施,当年在四板挂牌的企业数超过了历年总和,等这项政策结束后,各地企业挂牌的热情骤然降温。

政府的反复引导和财政补贴,并没有换来企业拥抱资本市场的热情,很多企业将改制挂牌看作是赚钱的机会,登陆资本市场后,一旦没有融资成功,就萌生退出的心思。

即便是上市公司也是问题频发,电器企业购买影视公司、铝材企业涉足电商平台……很多上市公司盲目蹭热点、追逐放大市值,而不是将资本市场作为做大做强的机会。作为本地经济的代表,它们用一次次错误消耗上市公司的品牌价值,也一步步被竞争对手赶超。

不客气地说,它们不仅没有对山东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成为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成为舆论诟病山东的靶子。

第二个故事。山东某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准备卖壳转手,直到发布公告以后,当地政府才知道。这说明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还不深刻,并未意识到上市公司对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回过头来看浙江。多任浙江省长这样定位:上市公司是浙江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从2013年至今,浙江省连续5年召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推进大会,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参会调度部署,每一年的推进都有具体扶持措施。2016年,浙江省政府领导两次组织上市公司出国考察项目,一次是分管金融的副省长,另一次是省政府副秘书长。

政府高级官员亲自为企业转型发展出谋划策,这应该就是“店小二”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恰恰是山东缺乏的。

山东缺什么?其实无论政府、企业还是百姓都很明白。

只不过喊口号是一回事,改变自己是另一回事。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最重要的。

4月份,山东召开资本市场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培训会,传递了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

要培育一批千亿元市值公司、储备一批优质上市资源、壮大一批市场参与机构、创新一批管用政策措施,推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会开的有点晚,但还是传递了非常好的信号。

2018年底,山东企业在IPO中能翻身吗?

还是那句话,不看广告看疗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