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热钱“试水”东南亚,机遇还是陷阱?

量化私募热钱“试水”东南亚,机遇还是陷阱?
2024年06月24日 18:14 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 上海报道

“当前,部分境内量化私募机构正在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市场,特别是新加坡和越南等地的股市。”黑崎资本首席投资官刘宇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部分机构正在计划使用自有资金先行“试水”,取得稳健的回报后,再考虑吸引高净值投资者参与。

谈及原因,刘宇奇指出,境内私募们可能出于东南亚市场机构化程度较低、市场相关性低、量化策略发展初期等因素,认为有超额回报机会。这里存在着“投资时空错位平移机会”,即很多中国过去已经发生过的绝佳投资机会可能将在东南亚再次发生,如房地产潮流、互联网机会等。

虽然潜在机会极具诱惑,但高净值投资者参与度并不高。徐州经开区招商局局长史周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高净值投资者对东南亚股市投资相对谨慎,因为他们对这些股票市场不够了解,担心会“踩雷”。

业内人士普遍建议,投资者在投资东南亚市场时,应持有谨慎态度,做好风险管理。刘宇奇称,目前,部分基金通过QDII和QDLP渠道尝试发行东南亚相关产品,但在当地依旧面临人才招募和成本问题。建议投资者要考虑新兴市场监管风险、经济因素,以及量化策略的竞争优势。

“试水”东南亚

史周华透露,境内资金到东南亚已经有相当长时间了,境内量化私募机构确实正在转向东南亚市场。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进军东南亚市场时,新加坡和越南股市是境内量化私募们的首要目标。以DTL量化基金在中国内地开展的春节招聘为例,公司直接将工作地给出了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招聘条件。在其给出的包括基本面量化研究员、机器学习方向研究员、交易算法研究员等多种岗位中,部分投研人员办公地点出现了新加坡和越南的河内市。除此之外,DTL基金的各类研究岗和开发工程师实习生岗位的工作地点,也有越南河内的选项。

公开资料显示,DTL基金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新加坡,主打量化投资。这家国际量化机构在中国拥有证券私募管理人资格,是注册于北京的外资股票私募。

事实上,越南的量化私募实力不可小觑。资料显示,2022年末,华尔街巨头千禧年基金旗下的世坤投资举办了一场量化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1.4万人参加,其中越南两所大学的代表队包揽冠军和亚军。

当前,境内量化私募们正在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地区组建量化策略投研团队,参与东南亚股市的量化投资。史周华指出,这一转变策略是先使用自有资金“试水”东南亚股市,如果能够取得良好的量化策略回报与业绩稳健性,再择机发行产品募资。

事实上,这种转变背后,有多重驱动因素。刘宇奇认为,东南亚市场相对国内市场机构化比例更低,这可能为量化策略提供获得超额回报的机会。当地量化策略机构尚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阶段,为中国的量化私募机构相对成熟的策略体系提供了独特的市场机遇。另外,东南亚股市与国内市场相关性不高,给量化策略提供了扩大配置的需求。同时,现阶段东南亚的监管环境可能与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市场存在差异,这也许可以为国内量化私募机构“出海”提供相对灵活的操作空间,以及制度性套利的机会。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东南亚部分国家股票市场的散户投资占比较高,境内量化机构参与东南亚股市的量化策略容易借助市场错误定价博取较高的超额回报。史周华称:“当前,东南亚股市在持续上涨,能够为私募机构带来相当可观的Beta回报。同时,东南亚国家当地量化策略刚刚起步,中国量化策略直接移植到东南亚股市,有较高概率产生降维打击效果,从而获得更高胜率的可观收益。”

在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看来,东南亚国家受地缘政治影响小,原料出口市场强劲也是境内量化机构参与东南亚股市量化投资的一大原因。他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在东南亚,经济复苏和旅游业回暖能够为股市提供支持,再加上东南亚市场估值合理,而投资者持有不足,这能够为境内量化私募机构们提供投资机会。

机遇还是陷阱?

对于东南亚股市未来的投资前景,业内人士表示看好。史周华称,分析指出,美联储明年降息预期和美元走弱正在增强整个新兴市场资产的吸引力,拉高东南亚投资和出口增长的预期,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复苏,这能够为企业盈利提供更好的前景。

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最新调查,经济学家预计新加坡经济将在2024年增长2.4%。与此同时,新加坡的基准股指海峡时报指数(Straits Times Index)也在上升,目前已较去年十月的低点上涨超过8%。

但硬币有两面,机遇往往也伴随着风险。史周华指出,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和外部需求疲软等不利因素可能影响该地区的出口国。另外,量化私募机构在东南亚招募量化策略研发人员时,可能面临较高的人力成本。

曾衡伟补充道,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不稳定可能增加东南亚市场波动性。同时,境内私募机构“出海”投资也面临着额度紧张和成本问题。从目前来看,境内私募机构的“出海”量化策略有效性仍需验证。

虽然目前东南亚股市的投资前景看似乐观,但业内人士依然建议投资者在考虑对东南亚新兴市场“出海”投资时要保持谨慎态度。

“新兴市场的监管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在量化投资这一高度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领域,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变化,特别是可能影响到投资回报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刘宇奇强调,投资者也要考虑海外头部量化投资机构在东南亚市场是否同步大规模进场、国内私募机构策略是否具备同样的竞争优势、东南亚新兴市场是否存在额外的市场流动性容量等问题。因此,投资者试图通过量化策略在东南亚市场降维打击的同时,或许也应该做好风险隔离和头寸管理。

刘宇奇进一步说明,尽管已有基金通过QDII和QDLP渠道尝试发行面向东南亚股市的私募产品,但其在招募当地人才和应对额度紧张及成本问题上仍面临挑战。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选择‘出海’投资东南亚市场时,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不仅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情况,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同时,建议及时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变化,以及市场动态,以便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史周华称。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