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涡是什么涡
低涡是出现在空中的冷性低压,即出现于中地纬中,大气层中的一种逆时针旋转的低压斡旋。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723/w435h288/20220103/ef56-02d8ef55fec61e56d06003377d946fd7.jpg/w700d1q75cms.jpg)
由于低涡发生在中低层,携带的冷空气不那么明显,有的涡旋前部是暖的,后部是冷的;甚至有的低涡是暖涡。台风就是典型的暖涡。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200/w600h400/20220103/0fe6-168a3f0657b9fbff76eb1d23ae7153d7.gif/w700d1q75cms.jpg)
低涡有哪些种类
对我国天气影响比较大的低涡,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青藏高原特殊地形作用下产生的次天气尺度涡旋,比如产生于四川西南部的西南涡和青海湖附近的西北涡;
另一类是从高空西风槽中切断出来的冷性涡旋,比如华北冷涡及东北冷涡。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506/w300h206/20220103/75e3-3582ed68bccdf57c3d765c3787f9a4ed.jpg/w700d1q75cms.jpg)
西南涡直径一般在300~500公里左右。发源地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部、 高原中部及四川盆地三个地区, 以高原东南部出现最多。西南涡在全年各月都能出现, 以5~6月最多, 4月和9月次之, 但各年的差别很大。西南涡在源地时,可产生阴雨天气,但范围不大; 若发展东移并与低槽冷锋或切变线等相结合时, 往往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天气。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778/w475h303/20220103/4920-242ff28e0467b4c94e1c46399a2232f5.png/w700d1q75cms.jpg)
西北涡的源地多在柴达木盆地,其次为青海省东南部、 甘肃省南部和四川省北部等地区。西北涡常生成于高空槽前,形成时绝大多数是暖性的, 1~2天后便自行消失,是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西北地区年降雨量远比其他地区为少。但当有低涡经过时, 也可造成暴雨甚至大暴雨。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351/w640h511/20220103/a158-55a3735e4efee8ad55502172950fd1c8.gif/w700d1q75cms.jpg)
华北及东北冷涡一般在700百帕以上才有明显表现, 在300百帕上最强,它们的水平和垂直范围比西南涡、 西北涡要大些。在我国春末夏初常有活动, 东北地区以5、 6月间最为常见, 东北冷涡一般可维持3天以上, 有时长达6~7天。在低涡中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流天气,往往带来冰雹、暴雨及阴雨等灾害性天气。
东北冷涡及其影响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126/w474h452/20220103/66d0-d0b5b96befbc2d26fde44861ad03a5a6.png/w700d1q75cms.jpg)
东北冷涡的老家在北纬35-60度,东经115-145度范围内。东北冷涡和我们经常说的“冷空气”并不是一回事:
它是被困在高空的、大范围的、深厚的冷空气,表现为高空低压;
而我们平时说的“冷空气”是你我切身感受到的、紧贴地面的、扩散式传播的、浅薄的冷空气,表现为地面冷高压。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311/w640h471/20220103/21ba-2b8e25986da9e83e1aef1b0a5b72fb91.gif/w700d1q75cms.jpg)
因此,东北冷涡往往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
在冷涡西部,冷空气居高临下,跳水落地,常常云开雾散,空气干燥,一派好天气;
在冷涡东部尤其是东南部,如果有暖湿空气从南面来,在平稳着陆的冷空气上爬升,常常引发降雨。如果暖空气很强,有可能引发暴雨、雷电;
如果冷暖空气都很强,还有可能出现飑线、冰雹甚至龙卷风;个别情况下,如果暖湿气流极强,东北冷涡又赖着不走,还有可能引发持续暴雨,酿成大洪水。
由于东北冷涡本身体型硕大,根基深厚,是夏季冷空气的重要源头,它影响的地方可不只是东北。从4月份开始冷涡被沿途的暖气团托举着、挤压着,他的冷气柱底端时而着地,时而腾空,一边聚集水汽,一边像个弹簧人似的一蹦一跳地南下。初春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的北部,大约位于北纬52度左右,且呈纬向分布。有时候他的小伙伴们也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和西北日本海沿岸。一般情况下,出现在北纬40-45度区域内的东北冷涡常常给东北带来连续几天的间歇性降水、持续多日的气温下降天气。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206/w574h432/20220103/cf56-1c6ae4a3bb551615f513f637f04cb52b.png/w700d1q75cms.jpg)
四季各有各的风景,它会适应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生成方式。夏半年的冷涡多半是由于西风槽充分加深后,从槽底切断而成的,即一般所谓的“切断低压”;而冬半年却常常是由于锋区南移,极地低压南移到东亚大陆,使东亚上空出现冷涡或冷涡带。
从天气系统角度看,北半球就那么大点地方,东北冷涡大了偏南了,副高就相对要小了,副高和夏季风就被挤得的也偏南了;
其次,从天气上看,东北冷涡活跃的时候,它会不断将冷空气甩进我国东部湿热的空气中,点燃暴雨雷电引信,让我国华北甚至华东降雨偏多,其中华北6月的雷雨很多都是东北冷涡造成的。
东北冷涡的中心位于东北地区
它的多雨滋润了土地
也会让城市变成汪洋;
它的多变时而让天空蔚蓝如海
时而带来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或袭人凉意
东北冷涡既可以单打独斗,也能远距离配合其他天气系统“发威”。
喜怒无常的淘气包
今年我国主要江河首个编号洪水出现在哪里?
不在长江,不在黄河,也不在以入汛早著称的华南,而是于6月21日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嫩江。6月以来,喜怒无常的东北冷涡在东北大地上一手导演了一场又一场降水。而这个“淘气包”的影响力,还远不止如此。
情绪多变
冷涡,是“冷性涡旋”的简称。和中心更温暖的台风相反,冷涡的气流围绕着一个温度较低的中心旋转。可以简单地将东北冷涡的核心理解成一根高达6000米的气柱,被沿途的暖气团托举、挤压,时不时甩出一股冷空气,引发大风、降温、强降雨等。情绪多变的东北冷涡,一年四季都可能发威,其中尤以6月前后最为活跃。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449/w898h351/20220103/20de-873beb138ae40ac08d5ed0ea71c20446.jpg/w700d1q75cms.jpg)
东北冷涡多变的情绪,首先体现在引发天气现象的多样上。一般来说,连续几天的间歇性降水、持续多日的降温,是东北冷涡的标配。
但这个善于“搞事情”的“淘气包”从不满足于此,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沙尘,温度骤降、白昼如夜,甚至蓝天白云,都可能是东北冷涡的影响结果。
东北冷涡带着冷空气移动,常常与西风带、副热带高压,甚至台风等默契配合,引发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此外,东北冷涡本身就经常处于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当高空的低温撞上地面的高温,就能制造出强对流。在东北地区,常年统计显示,由冷涡引发的雷暴最多,64%的飑线与冷涡过程有关,冷涡引发冰雹更是占东北总降雹日数近一半。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个头大、寿命长的天气系统,东北冷涡本身就有着复杂的结构和生命史,常常可以划分为多个部位和发展阶段,导致的天气影响又各不相同。比如,冷涡在前部触发雷阵雨的同时,可能又在后部引发偏北风南下,随后带来蓝天白云的晴好天气。
难以捉摸
“存在感”如此强烈的冷涡,发现它,乃至掌握它的动向,并不难。但对预报员而言,东北冷涡仍然是预报中的难关。其中的原因,在于冷涡引发的强对流天气十分难以捉摸。
气象学家早在1950年就开始对东北冷涡的研究。但由于东北冷涡的“不定性”,导致预报员对其对流性降水的强度、落区、时间都很难把握。
虽然我们知道东北冷涡位于何处,也能从卫星云图上清晰地看到冷涡云系的影响范围。但冷涡究竟会在何时何地引发对流天气,非常难以确定。冷涡诱发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具有局地性、突发性、反复性和不对称性等特点,目前对于对流触发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对流的组织形态、极端强对流天气的强度以及龙卷是否会发生等定量化指标的预报难度较大。打个比方,冷涡如同一只猫,看似安静,其实它随时都在准备出其不意发起攻击,只能从它眼神、体态的细节里,判断出它将攻击何处的细微线索,而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2/w440h362/20220103/66e4-f154823656ca73dd7df8245b3e7f8096.jpg/w700d1q75cms.jpg)
前不久,中国气象局专门召开了东北冷涡预报预测研讨会,研讨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东北冷涡机理、演变规律及其影响研究,促进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相信在气象工作者的努力下,人们将进一步揭开东北冷涡的神秘面纱,以更精细的预报预警,让冷涡引发的强对流不再总令人措手不及。
主场“搞事情” 外场“搞破坏”
以“老家”东北地区为根据地,东北冷涡在主要控制区域、外围区域都可以“制造”强天气。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力强介绍,东北冷涡具有持续性、反复性等特点,且移动速度慢,可以长时间在东北地区上空“盘踞”,可能一次过程生消后又迅速生成一个新的冷涡补充过来。也因此,它四季都可能“出没”。
破坏力强
今年6月,异常频繁的东北冷涡给东北等地带来降雨的同时,也让东北气温持续偏低。黑龙江省的洪涝就是东北冷涡长时间维持的结果,给黑龙江干流沿岸许多地区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实际上,由于东北冷涡长时间盘踞带来的低温冷害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最终影响产量的事件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并不少见。但随着全球变暖,近些年,低温冷害有减少趋势。
东北冷涡还常带来强对流,像下击暴流、龙卷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不仅在东北“主场”,冷涡的外围势力可达华北、华中、华东等区域,甚至华南等地。
7月2日14时40分左右,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翁根嘎查遭龙卷风袭击,造成30人受伤,100多顶帐篷被毁坏。6月1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大苏计乡遭遇龙卷风,一些树木、电线杆被折断,部分房屋、院墙受损。此外,今年江苏南通等地的龙卷风,也是典型的冷涡刷“存在感”带来的。
存在感强
今年4月30日,受东北冷涡影响,江苏连云港、盐城、淮安、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等地出现8级以上大风,南通等部分地区最大风力达14级,3000余人受灾,造成11人死亡和较大财产损失。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638/w805h633/20220103/ee26-5bf76e58ea8c021206b47a3016ecf020.jpg/w700d1q75cms.jpg)
2019年7月3日,受东北冷涡环流背景影响,辽宁省开原市出现龙卷风,最大风速大于74米/秒,强龙卷所经之处部分房屋倒塌,大树和电线杆折断,小汽车被抛到空中,造成9人死亡,经济损失严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辽宁、江苏两地相距千里,发生的龙卷却皆因东北冷涡?有人怀疑,东北冷涡是不是替人背了“黑锅”?
“不存在的。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明确指出是东北冷涡导致的,都不冤枉它。”陈力强说,甚至有的天气过程,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东北冷涡也参与其中。
可以说,东北冷涡“存在感”极强,不仅强力“导演”一些天气事件,而且还是一些天气过程的重要“参与方”或“幕后推手”。不仅在东北地区,还有不少地方,都有它的身影。
今年春夏期间,黑龙江出现四五次龙卷风天气过程。其中,尚志、鸡西、佳木斯、齐齐哈尔、肇东等地均出现龙卷风,对当地建筑、农业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
此外,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张家口坝上等地也出现了一些龙卷,这些都是东北冷涡惹的祸。除了自己“搞事情”,它还和其他天气系统联合起来“搞事情”,对我国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均有影响。
No.1大气垂直分层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367/w512h655/20220103/4d12-17765de2bd4293a5e973ac1714f6f0a1.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712/w510h1002/20220103/bd11-bd65f165e12d81b8ec96bedb7e8959d8.jpg/w700d1q75cms.jpg)
No.2三圈环流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634/w724h710/20220103/2f07-e0862e93ef857918f243001579f5b551.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412/w1024h988/20220103/341c-b2c3cc163dee47afb73e1b4fa11c0769.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154/w1024h730/20220103/c0a6-f9c6ec0ca553c50ba0c653b6e04ea9c8.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221/w1024h797/20220103/4baa-fb65b34516de65ed4777fb74dc81ab84.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565/w775h590/20220103/661d-c6dd5b4cd879b41a4f8b62d438ae09ec.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543/w783h560/20220103/eb32-24527588a04bb6b949f1e57b936a5e32.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205/w1080h725/20220103/b717-866827c10c652cbb454c45867acaf7f9.jpg/w700d1q75cms.jpg)
No.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174/w1080h1494/20220103/bc4a-71eb3dcc90a475692418d14b5a456f3d.jpg/w700d1q75cms.jpg)
No.4天气系统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262/w838h1024/20220103/24b4-81e23ab0514ea0fbad381184264bb6c3.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67/w643h1024/20220103/23df-303626ce17f06dfd1e2fe36f735592f3.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750/w1024h526/20220103/68fb-8a7d1cf396855fcf496cc714bab5ee77.jp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500/w843h457/20220103/cb3a-9bde1b5b6060ec3e967989a0a2daba76.jpg/w700d1q75cms.jpg)
气旋、反气旋☝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83/w1080h603/20220103/83e8-ef5bde08eeae6e993bd815f7c0cad0a3.jpg/w700d1q75cms.jpg)
台风结构图☝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56/w1024h632/20220103/0173-cb0a00e12a811db269f7473af83d0c68.jpg/w700d1q75cms.jpg)
飓风结构图☝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163/w1024h739/20220103/c2dc-fcddc620b2cabdd7f3c8a927a5d724dd.jpg/w700d1q75cms.jpg)
龙卷风☝
No.5海陆风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153/w858h895/20220103/9a84-528659ec79f4a74941ee732c15308439.jpg/w700d1q75cms.jpg)
白天-海风图☝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659/w1080h379/20220103/a006-6f02a0babbf3b5af210c79fce444f2cf.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196/w904h892/20220103/37f3-fd7b7c3996c7a4033ec6de94d116f04a.jpg/w700d1q75cms.jpg)
夜晚-陆风图☝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564/w636h728/20220103/e70e-5e46730dcaac53202cdf32067718994b.png/w700d1q75cms.jpg)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0103s/4/w1080h524/20220103/1b90-4db8beb16ca8a186bee50b67a0e0b91b.png/w700d1q75cms.jpg)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