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建立基础之一。
(1)中心地概念
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地的等级性
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
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
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
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3)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中心地按照其提供的货物(或服务)的等级排列成有顺序的等级系统。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高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又被更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而相同级别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各级中心地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系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在这个体系中,高级中心地位于它的服务范围的中央,有6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低一级的中心地又有它比较小的服务范围,它的角上又有6个更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以此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等也影响中心地布局。
正六边形的各级城市的布局:
在此体系中,高级中心地位于它的服务范围的中央,有6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依次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各级之间构成了相互嵌套的关系。
①市场最优原则。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导致地区中心成为商业市场和服务机构集中设置地。在提供货物和服务最方便的条件下,中心地等级体系应该是,3个低级的地区组成1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其中较高级的中心地服务于毗邻的2个较低的中心地,服务范围扩及3个地区。因此,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中心地系统,其排列为K=3序列,即在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其地区的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而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2,6,18,54…
②交通最优原则。交通网线交叉点经常产生城镇。在交通网线最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城镇网的结构应是2个同级中心地之间交通线中点处形成一次级中心,许多小城镇可能位于较大城市间的交通线上。中心地排列体系中,其排列为K=4序列,即一较高级中心地服务于邻近的3个较低级中心地,并与一同级中心地共有其最近服务地区。其地区系列是1、4、16、64、…,中心点系列1、3、12、48
…
③行政最优原则。为了执行行政管理职能,一个国家或地区常划分为各级行政区,设立各种行政中心,这对城镇体系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最便于行政管理的中心地体系,应由彼此距离相等、均匀分布于国家(地区)的基层单位组成。各级行政区都由位于六边形中心点的行政中心管理,基层行政中心位于六边形的各角,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由7个基层单位组成。但为了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各中心地的服务地区范围具有明确界限,互不补充。中心地的这一排列形式称为K=7体系,地区系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点系列为1、6、42、294、…。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