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地理】风化与风蚀的不同在哪里?附盐风化专题详解

【玩转地理】风化与风蚀的不同在哪里?附盐风化专题详解
2022年03月01日 09:15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1.什么是风化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摘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32页)

2.风化有哪些类型

①物理风化

a.热胀冷缩

暴露于空气中的岩石,由于受到大气温度以及光照的影响,容易出现温度的变化。

岩石升温,易发生膨胀;岩石降温,易发生收缩。

由于岩石的导热性较差,岩石表层的升温、降温幅度大于岩石内部,引起岩石内外出现差异膨胀和收缩——表层岩石膨胀、收缩更剧烈。

这就导致岩石表层更容易发生风化作用。

在温度不断变化引起的岩石热胀冷缩的过程中,表层岩石发生破碎,即风化作用。

b.冻融风化

流水进入岩石裂隙,随着温度降低而结冰,体积增大,撑开岩石,使岩石裂隙增大;

气温升高,岩隙中的冰融化,进一步流入被撑大的裂隙中;

气温降低,岩隙中的水再次结冰,进一步撑开岩石……

在岩隙水反复的结冻和融化的过程中,岩石发生破碎,即风化作用。

这种风化作用往往发生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的地区,以及高山雪线附近。

(冻融风化示意图)

②化学风化

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即为化学风化。

常见的化学风化有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等。

如黄铁矿被氧化成褐铁矿,酸雨,岩石吸水膨胀等。

③生物风化

a.根劈作用

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这种作用称根劈作用 。

(根劈作用示意图)

b.生物化学风化

岩石表面滋生的苔藓类生物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对岩石进行的风化作用,称之为生物化学风化。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

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大多堆积在原地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蚀作用

风力在运动状态下

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称为风力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

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典型的风蚀地貌有: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湿洼地等

风蚀作用与风化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

产生时间

风蚀作用大多发生在风化作用之后

对岩石的影响

风化相当于将岩石大块变小块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而风蚀一般还指将这些风化后小的变成更小

影响物体的状态

风化大多为潜移默化的(地理蹊补充:即位置相对静止,如气温、水(非流水)、生物、太阳辐射等媒介的影响),

风蚀则为运动的

伴随状态

风化后物体还在原地,风蚀一般伴随着搬运

附:易搞错的两种侵蚀(V型谷与U型谷),其外力作用是不同的

“U”型谷主要是

山岳冰川在向低海拔地区滑动的过程中

由于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U”型谷多分布在高海拔或高纬度(历史上)

冰川活动频繁的地区

(其外力作用是冰川)

“V”型谷是由于河流发育早期深切作用强烈

河床狭窄、两坡陡峭,呈V形

因此“V”型谷常常在河流上游出现

(其外力作用是流水)

什么是盐风化?

盐风化作用(salt weathering)是陆地上普遍存在的物理风化作用,不仅导致岩石表面的破碎分解,也造成建筑石材的粉化脱落,而且在地貌形态塑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然而,盐风化作用却一直被地学界忽视和误解,以至于这种普遍存在的宏观和微观地貌景观都被解释为风蚀或水蚀等其他作用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盐风化作用呢?

我们通过下面的动画演示、景观图和几组地理题目加深对它的理解吧。

动画演示:盐风化作用

盐风化地貌

盐风化作用一直被误解为风蚀或水蚀等

   尽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们就已经弄清了盐风化作用的基本特征,但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地学界盐风化作用一直被误解。其中盐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常被广泛地误读为风蚀作用的结果。如:中国西北干旱区最常见的风化穴(tafoni)本来是盐风化作用造成的,可在地质学相关文献中普遍被当作风蚀坑看待,即使在国内广泛使用的普通地质学和地貌学经典教材中仍被当作风蚀地貌介绍(如舒良树,2010,233页;曹伯勋,1995,114页),在科普作品和大众媒介中解释错误就更加普遍,如:在百度中搜寻“风蚀壁龛(alcove)”、“石格子(stone lace)”、“蜂窝石”、“石窝”等词汇,出现成百上千个网站链接,其网页介绍几乎千篇一律地强调“风蚀作用”,而给出的图片却是盐风化作用形成的典型的蜂窝石或大型风化穴。

盐风化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归纳

1、盐风化----盐类----岩石孔隙或裂隙----结晶;à岩石表面破碎脱落的物理风化,形成盐风化穴(tafoni)、蜂窝石构造(honeycomb structure)!

2、受影响的岩性:砂砾岩类、花岗岩类(含片麻岩、混合岩)。

3、差异风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4、盐类破坏力:硫酸钠> 碳酸钠、硫酸镁和氯化钠等。

5、盐分来源:外来:盐类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甚或含盐表土中带到空气中最后降落在岩石表面,被雨露等溶解带进岩石孔隙或微裂隙中,最终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晶体生长撑破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而形成形态各异的风化穴。

6、盐风化作用的气候条件:周期性干湿交替。

盐风化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可以存在于海岸带和干旱的内陆区,也可以发生在相对潮湿的亚热带和干冷的两极或高山区,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差别。

     7、水à盐风化的重要介质。海水(海浪)、降水和雾气à盐分,水分à孔隙或裂隙à蒸发à盐类结晶à盐风化作用;过量水分流动带走盐分à减缓盐风化。水à不均一流动à盐风化(差异风化),但风化穴与水流侵蚀无关!

     8、风除了携带盐类粉尘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加速了岩石表面水分蒸发,促进盐类结晶。虽然局部也可以吹走盐风化脱落的粉末,但盐风化穴的形成却与风蚀作用没有任何关系。

盐风化作用及其风化穴的形成机理

为何砂岩容易遭受盐风化作用?因为其渗透性!看看砂岩的结构示意图就容易明白。我们用西北干旱区的盐风化地貌实例进行简单的解释:

通过降水方式,含盐溶液从岩石表面通过碎屑岩颗粒之间的孔隙向砂岩内部渗透,当内部充满水分后只能从岩块四周的下方渗出。在中国北方西北风为主,降水雨滴多从西北向东南方向下降,所以主要冲刷岩块露头的北西侧,而雨滴不直接滴落在南东侧。渗出的含盐溶液在露头的迎风侧(主要是北西侧)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流失,而在背风侧(主要是南东侧)下部因干燥而水分蒸发,盐类(如:硫酸钠、氯化钠等)在靠近露头侧面近底部表面的颗粒之间结晶。盐类晶体结晶产生的张力将靠近表面的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其中部分盐晶也随着脱落的碎屑颗粒和黏土掉落在岩块下方边缘。经过长时间的连续蒸发或者频繁干湿交替的短暂蒸发作用,岩石碎屑脱落的地方就逐渐形成凹槽,这便是盐风化穴。

        当然,在海岸带砂岩表面的盐风化作用之主要盐分是由海雾和风浪从海水中带来的,其风化穴的形成机理略有不同,但不均匀蒸发造成了不同形状的风化穴的形成。总之,蒸发量相对大的地方形成盐风化穴的中心凹进区,而蒸发相对弱的地方风化强度也弱,最终就显得突出于表面,位于风化穴的周围。

通俗地讲,盐风化作用就是因盐结晶而导致岩块表面的差异风化现象,这种差异造就了砂岩露头表面(主要是侧面)各种形态的风化穴。

中国不同气候带的盐风化地貌举例下面就将中国不同气候带的盐风化地貌实例介绍给大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