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解析】从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来分析城市与城市化的考察方式,学会从细微之中找出区别和联系!

【难点解析】从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来分析城市与城市化的考察方式,学会从细微之中找出区别和联系!
2022年03月02日 00:00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城市郊区化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和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相似的。 

其二、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区域规划,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其三、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然而,城市郊区化建设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道路,若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终使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遇到阻碍而停止不前。这种“城市病”在中国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重难点解读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方向分析,2020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的变化应该不大,一般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表,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和城市化等角度进行考察。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依据图表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结合新时代情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理解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

典例探究

(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 B边缘性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

2.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

3.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6分)

【答案】(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

【解析】读材料可知,鲁尔区目前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说明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是城市数量多,计算可知平均每座城市10万人,城市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鲁尔区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图例可知,建成区连片,说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近,区内城市分布密集。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D.更易招募劳动力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3.D  4.C  5.B

【解析】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

5.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宜;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

★★备考秘籍★★

本专题的考查重点主要涉及到两个,一个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一个是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往往以城市发展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要求论证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探讨与城市发展的有关的事物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等。在复习时,不用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核心知识的复习,加强该知识点和该类型题的训练和讲解。

重难点突破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透析考向]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功能区的考查依然是个热点。本知识点的考查重点集中在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与变化趋势;功能区布局与相关影响要素的关联性等。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城市区域简图和坐标统计图为命题载体,侧重考查考生地理事物空间布局分析的具体直观思维和统计资料数理抽象思维能力,往往既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综合性较强。

[方法指导]

(1)在复习本部分知识时要注意重点围绕三大功能(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进行复习,关注三大功能区的面积、位置、空间形态、建筑景观等特点,并注意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和城市的人口时空变化特点。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依据产业布局判断城市功能分区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第一,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要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第二,工业用地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

工业用地应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主要交通干线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以方便工人上下班。

第三,注意有污染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关系。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

第四,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

防护带内可植树造林,也可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第五,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

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2.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透析考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问题依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宏观背景会结合“一带一路”、城市群建设等,微观背景会联系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会出现综合题;从命题方式上看,以文字或图表资料为背景。考查过程中一般联系工业化、城市规划、人口迁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查。

[方法指导]

(1)从时间变化看城市发展速度,区分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区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逆城市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前者往往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后者往往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

(3)城市化趋势图的阅读方法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的数目增多,各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以及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卫星城等,这一过程可用多种图示反映出来。城市化的趋势可以通过过程模拟图、数据表格图、区域图等形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类图一般从以下方面入手分析。①城市数目的变化;②城市范围的扩大;③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④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⑤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联系方式完善;⑥城市等级和城市体系形成;⑦城市带(群)的形成;⑧卫星城的建设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