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微专题】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分析,顶托作用&海水顶托&海水倒灌&海水入侵!台风常规路径VS非常规路径,台风的危险半圆

【新微专题】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分析,顶托作用&海水顶托&海水倒灌&海水入侵!台风常规路径VS非常规路径,台风的危险半圆
2022年11月21日 00:00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第一部分  海洋的气候学特性

一、海洋的热力状况

1.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净辐射等值线大致沿纬圈分布,随纬度增高而递减。

2.海面长波有效辐射水平变化不大,副热带海区较大,黑潮海区最大。

3.海面感热交换量决定于海面与大气的温差和风速,一般数值较小,暖流海区为正值,冷流海区为负值。

4.潜热交换取决于海面温度和水汽压铅直梯度。

黑潮海区最大,副热带海区较大,冷流附近最小。

5. 海气总热量交换是暖流一带海区最大,冷流附近海区是热汇。

6. 热源主要在太平洋西、北部,热汇主要在低纬度太平洋的东部。

7. 海洋温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西部海温高于东部,中、高纬东部海温高于西部。

8. 北半球各纬度平均海温高于南半球相应纬度。海洋是大气的热源。

二、海洋的动力状况

1.海陆的动力差异,引起沿岸气流的辐合辐散不同。

由于陆地摩擦力大,

  • 在北半球,气流右侧为陆岸时,气流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则沿岸气流辐合,海水下沉,大气层结不稳定,沿岸地区多雨,内陆辐散下沉少雨。

  • 气流左侧为陆岸时,沿岸气流辐散,引起海水涌升,沿岸大气层结稳定,少雨,内陆多雨。

2.离岸风作用:表水随风离岸,深层海水涌升,海面降温。

3.向岸风作用:表水向岸辐合,下沉。

三、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海洋是大气热能的贮存库

  • 海洋吸收了进入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的80%,且将其中的85%左右存储在海洋表层,成为大气运动的直接能源。

  • 海洋储水量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为大气提供了约86%的水汽来源。

2.海洋是大气温度的调节器

海水既具有动力学惯性,又具有热力学惯性。海洋热交换有对流、揣流、涡动、涌升等,既是大气巨大的热量贮存库,又是大气温度的调节器。(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相应比陆地落后一个月)

3.海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消纳所

海洋中二氧化碳的输送和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由于海洋的热惯性,海洋温度对二氧化碳含量增长的响应,所产生的增暖比陆地气温滞后约20年。

4. 海洋是热量输送和转换的主要通道

  • 洋流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传输上起重要的作用。热带海洋是全球的主要能源区,潜热释放也集中在此。

  • 由于海水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它在调节南北气温上有很大的作用。

  • 洋流对东西两岸的气温差异也有明显的影响。

第二部分  海陆分布与气候

一、海陆分布与气温

1.冬季,海洋水温比气温高,海上风速较大,故蒸发强,提供大气的潜热多,相对于大陆而言,海洋是大气的热源,大陆是冷源。

2.夏季,海洋获得净辐射虽然也较大,但海洋水温比气温低,风速又较冬季小,通过显热方式供给空气增温的热量很少。而这时大陆的低纬度干旱区提供空气增温的显热最多。

3.就全球而言,由于北半球海洋面积相对地比南半球小,所以冬季平均气温北半球比南半球低,夏季平均气温北半球比南半球高。

4.全年平均,高纬度因大陆影响,使冬季降温比夏季升温显著,故年平均气温较低,低纬度大陆影响,使夏季升温比冬季降温显著,使年平均气温较高。

5.就北半球而言,冬季(1月),大陆温度低于海洋,夏季(7月),大陆温度高于海洋,转变月份分别在5月和10月。

6.海陆温差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 在气温等距平线图上,冬季,大陆出现负距平,海洋为正距平。

  • 1月北半球中高纬海陆气温差别十分显著。在北大西洋上有最大的正距平,亚洲北部有最大的负距平。在同一个纬度带上气温相差48℃以上。

  • 7月北半球副热带纬度气温差别最显著。北非撒哈拉沙漠有最大正距平(+12℃)。太平洋东部北美加利福尼亚冷流附近,有最大的负距平(-8℃)。

二、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1.海洋性气候:

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气候。

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气温年较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也慢,春温低于秋温。年温差较小,一年中最冷月出现在2月,最热月出现在8月(南半球相反)。气温日较差也小。相对湿度较大,多云雾,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变率小。

风也较陆上大,风的日变化小。

2.大陆性气候:

是指离海较远的内陆、盆地、高原,深受大陆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影响特征的气候。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与海洋性气候相反。

3.大陆度:是用来定量表征各地气候的大陆性(海洋性)程度的指标。

第三部分  海气相互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指海洋与大气边界面上的热量、动量、物质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

1.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在于供给大气热量和水汽。热能影响气温分布,驱动大气运动。水汽产生相变,生成云雨,形成各种各样的天气气候。

  • 海洋还可以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

  • 热带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表现最强烈,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形成影响最大。

2.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 主要在于风吹动海水流动,称风动洋流。海面风向影响洋流的分布,北半球低纬度洋面,海水围绕副热带高压作顺时针方向流动;高纬度洋面,海水绕副极地低压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 赤道附近洋面,信风推动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因此,北半球低纬度大洋东边为冷洋流,西边为暖洋流。高纬度大洋东边为暖流,西边为冷流。南半球相反。

  • 海岸附近,风的向岸离岸会产生表层海水的辐合辐散,通过海气之间的物理过程,影响天气气候。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是表示在某些年份圣诞节前后,沿南美厄瓜多尔、秘鲁沿岸有一支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海流,使这一带海温异常偏高,发生海洋之灾的现象。拉尼娜现象是与厄尔尼诺相反的一种现象。(推荐看慕课李书恒老师的视频进行学习

  • 第一,正常年份,低纬度太平洋,常年吹信风,海水向西流动,导致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呈西高东低形势,这种结构在东风异常加强的情况下,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堆积,那里的海平面就不断抬升,斜温层加深。

  • 第二,东太平洋表层海水离岸漂流,冷水上翻,气温高于水温,气层稳定,气候干旱少雨。海平面则降低,斜温层抬升。如果东风持续增强,这种西高东低的海平面坡度就不断加大,位能不断积累。

  • 第三,一旦信风减弱(发生张弛)导致位能释放,原来在西太平洋堆积的海水向东回流,在赤道附近形成向东的暖水流,与赤道逆流的南支一起,沿南美西岸南下。东太平洋斜温层降低,海平面升高,海面增暖,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的影响:

  • 第一,厄尔尼诺出现时,低层大气变暖,产生对流及大量降水,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由原来的干旱气候突然转变为多雨的气候,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 第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范围不单是局部地区,而是遍及全球。影响的时间不只是夏季,而是全年甚至更长。对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很大,它会引发不同地区洪涝、干旱、酷热、低温、热带气旋等灾害。

2.南方涛动:

  • 指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之间大气质量的一种大尺度起伏振荡。

  • 主要是赤道东太平洋的气压异常现象。

  • 涛动强弱用指数SOI表示:SOI=PT-PD;

  • PT代表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气压;PD代表印度尼西亚海平面气压;

3.瓦克环流:是热源地区空气上升,流到热汇地区下沉,地面吹东风,高空吹西风的现象。

(2018年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18、19题。

1.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2.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A.降水少        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解析:

1.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结合经纬度、我国海陆轮廓及我国近海海域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受日本暖流影响,水温较高,蒸发旺盛,高值区的分布与洋流分布一致,B正确。此处海水的流动速度快慢无法确定,也无法确定其对蒸发量的影响,排除A;图中年蒸发量高值区呈闭合状态,不存在南北方向递变的规律,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排除C;高值区分布呈东北西南方向,说明其与陆地远近关系不大,排除D。

2.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排除法:读图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位于东海附近海域,东海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排除A;太阳辐射强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排除B;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远,风力并不一定比渤海、黄海海域强,排除D,故C正确。那么,C选项到底正不正确呢?这也是很多严谨治学的师生困惑的问题,请看下面的解析,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什么是海面蒸发。海面蒸发是海面的水变成水汽进入大气的过程。海水蒸发时从海洋吸收了热量,而大气则获得了海洋所损失的这部分热量。因此海面蒸发不仅是海洋和大气之间进行水分交换和热交换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决定海气界面的水分、热量和盐度的平衡的主要因素。

(2)海水的蒸发,与空气中水汽的饱和程度有关。在连接水面的空气中,只要水汽未达饱和状态,海水就不断蒸发。由于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因此气温愈高,空气愈能容纳更多的水汽。

(3)前面两点相信大家都理解,重点在后面:已经被水汽饱和了的空气,当它经过较暖的海面时,因接触海水而升温,就处于不饱和的状态,有利于海水的蒸发(相反当暖空气流经冷水面时,遇冷而呈过饱和状态,其中一部分水汽便凝结而形成雾,不利于海水的蒸发),所以冬季该海域由于暖流的经过,海气温差大,海面蒸发更强。

答案:

1.B       2.C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11013日,世界旱极之地——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出现一种被称为沙漠开花的自然现象。大约200种沙漠植物的种子在降雨后约两个月突然发芽。曾经的不毛之地,短生命野花遍地绽放,呈现花海奇观。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图。

材料二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东部、中部的热带海洋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国海水温度异常增暖,导致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的现象。下图为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赤道附近大气环流图。

材料三沿南回归线从东向西,阿塔卡马沙漠呈阶梯式下降,最高一级阶梯上,众多火山点缀在荒漠中,随着海拔下降,大片盐碱地、盐湖群出现,沙漠一直向西延伸到海边,在沙漠海岸区,时常会大雾弥漫。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剖面图。

(1)分析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旱极及偶发沙漠开花的原因。

(2)推测厄尔尼诺现象对南太平洋东部海域及沿岸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图片推测厄尔尼诺年份,我国季风区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变化及易产生的气象灾害。

(4)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海岸地区形成浓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世界旱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秘鲁寒流减湿作用明显;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

沙漠开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2)①秘鲁寒流减弱,海水及沿岸地区大气温度升高;秘鲁上升流减弱,营养盐分减少,饵料减少,水温升高,鱼类死亡,鸟类减少;温度升高,海水蒸发加大,气流上升,降水增加;降水增加,沿岸低地易发生洪涝灾害;南美洲西部多山地,降水增多,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降水增多,利于部分植物(短生命)生长。

(3)①厄尔尼诺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偏弱中心位置偏南,将导致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锋面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降水较正常年份多,北方停留时间短,降水变少;导致南方易涝北方易旱。

(4)临近海洋,温暖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有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低;当暖空气吹经秘鲁寒流冷海面上时,其中的水汽就会冷却凝结形成海雾;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大气层稳定,对流作用弱,难成降水。

你知道吗台风也有常规路径和非常规路径之分

多个气旋相互影响是影响台风路径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年,台风都是影响我国最严重的天气系统之一。因此,追踪和准确预报其路径、风雨影响,对于防灾减灾和趋利避害有重要作用。

台风路径指台风系统从出生到消亡整个生命过程中所走过的路,历时几天到十几天不等、行走路线飘忽不定。

纵观台风发展史,从出生(起编)到消亡(停编)的生命史中,有时候它们按照常规路线走,包括西行(西北行)、转向型(登陆我国、近海转向 、远海转向)。但也有不少台风不走寻常路,在西行过程中突然“变卦”,形成回旋型、急转型、突然南落型等非常规走位,甚至有些台风从出生开始就“逆行”——向东走。

常规路径即台风在西太平洋或者南海形成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以及副高等因素影响,从出生海域一直往西走,或快或慢。具体而言,西行(西北行)有登陆和不登陆我国东部、南部沿海的,擦着华南沿海、海南南边或者从琼州海峡穿过去的;转向型有登陆、近海转向和远海转向,转向登陆我国沿海甚至进入内陆区域。

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后一直按照“既定”路线一路西行,在菲律宾北部登陆后继续西行移入南海东北部并登陆广东。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第13号台风“玲玲”、第15号台风“法茜”均经历了西行转向,“利奇马”在浙江登陆后向北转向、“玲玲”在我国近海转向北行,“法茜”则在远海转向北行。尽管都转向了,但基本上还算是常规线路。

不走寻常路的台风路径可谓五花八门。回旋路径就是走着走着突然停下,在南海、东海、近海快要登陆的时候打转,也有沿着海岸线来回溜边走的,像2018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和第16号台风“贝碧嘉”都经历了徘徊犹豫的过程。也有的在西行过程中突然间来个90°直角甚至锐角的紧急转折,就像今年刚过去的第 11 号台风“轩岚诺”和2019年的第5号台风“丹娜丝”。有的台风往西过程中突然间向北急转或者向南急转,2019年第26号台风“海鸥”就是在菲律宾群岛北部海域突然南落,并登陆菲律宾。更有的干脆从西往东走,反其道而行之,像2021年第9号台风“卢碧”就是这样一位“奇葩”选手,生于雷州半岛东部海面后一路东行,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后还继续往东登陆日本。

什么是台风危险半圆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从中心向外大体可分成三部分。

一是中心眼区

这是台风的中心部分,风轻浪小,有时会出现晴空;

二是涡旋区

紧靠台风眼的周围,该区风雨最激烈,破坏力最强;

三是外围区域

这是台风的最外层,此区风速也很强,但不如涡旋区猛烈。

由于台风周围气压分布的疏密程度不均匀,其强风区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一般说来,与高气压相邻的一侧风速大,范围广,海浪高,易造成沉船事故,在北半球它位于前进方向的右侧,在南半球则位于前进方向的左侧。所以台风的右(左)半圆称“危险半圆”。主要是看副高在哪一边。

台风烟花

相反,与低气压接近的一侧风速小,大风区狭小,海浪较低。在北半球这个范围出现在台风前进方向的左侧,南半球出现在右侧。所以左(右)半圆被称为“可航半圆”。

台风危险半圆为何危险

一个台风自东向西(或西北)移动时,由于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邻,通常在台风的右半圆内风较强,而在左半圆内风力较弱。

台风与副高关系密切

第一,由于右半圆的风向和台风移动路径接近一致,船舶容易被风吹到台风中心的路径上去一旦被吹进台风中心,就不易驶离。

第二,台风的右半圆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压梯度较大,所以右半圆的风速较左半圆大,浪也特别高。

第三,台风如果要改变方向,多数是向右半圆转向的,因此右半圆比左半圆要危险些。而右半圆的前半部危险性更大,称之为“危险象限”。 

如何判断自己位于台风的哪个半圆?

广大海员利用风向的变化,可以简便地判定出船舶处在台风中的哪一个半圆。例如:在北半球某海区,遇到了风向作顺时针方向变化时,它就说明船舶处在台风区中的危险半圆; 风向作反时针方向变化时,说明船舶处在可航半圆内。如果风向不变,这说明船舶处在台风移动路径上。

若风向不变,风力加强,说明船舶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前方;风向不变,风力减弱,则船舶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后方。除了这种利用风向、风力的判断方法以外,还可以利用气压的变化,来判断船舶处在台风中的哪一个部位。例如:气压逐渐降低,这说明船舶处在台风区的前部;若气压逐渐上升,则船舶处在台风区的后部。

总之,从风向变化的规律,可以判断船舶处在台风区的哪一个半圆;再从风力、气压变化的规律,能够判断出船舶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前方还是后方。运用这方法,船舶处在台风区的哪一个半圆与哪一个象限,就能大概确定。

试题链接

台风的左右两侧风力并不完全一样。西北太平洋台风前进方向右侧的半圆区有较大的风力,对海上船舶影响较大,称为危险半圆。下图示意某次台风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台风危险半圆与可航半圆风力差异的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

C.洋流性质  D.副高位置

2.正在海上作业的某轮船发现当地风力加强且风向变化较大,该轮船最有可能位于台风移动路径的(   )

A.正前方    B.左前方

C.正后方    D.右后方

【答案】

1.D  2.D

【分析】

1.因为风的产生只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关,同一区域内的气压差异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所以风也就越大,表现在气压图上就是等压线的密集程度。而台风是热带气旋,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最低,是低压中心。副高的位置决定了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D正确;选项ABC都无法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一个台风自东向西(或西北)移动时,由于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邻,通常在台风的右半圆内风较强,而在左半圆内风力较弱。若风向不变,风力加强,说明船舶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前方;风向不变,风力减弱,则船舶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后方。本题意,船舶位于右侧,第二象限的可能性比较大。即右后侧。

01

顶托作用

顶托是一种地理现象。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

易发生顶托作用的地区:

1、支流汇入干流处:如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顶托。

2、河流注入湖泊处:湖水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不易下泄。

3、河流入海口处。

02

海水顶托作用

在入海口,由于海岸地势低,河流入海水位与海洋水位差距小,涨潮时海水水位上升,从入海口灌入河道内。由于海水密度不同,河水在上,产生顶托作用。

在海水顶托作用下,陆地河流排水受阻,河口处水位会上升,易发生洪涝灾害。

易发生海水顶托的地区:

1. 喇叭状的海湾,如:恒河入海口孟加拉湾、钱塘江入海口杭州湾。喇叭状海湾潮水水位高,与陆地河流水位差小,易使陆地河流排水受阻,河水水位升高,诱发洪涝。

2.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也会加剧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

03

海水倒灌

海水倒灌是指的是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

海水倒灌是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的问题。

一、海水倒灌的原因及措施:

(一)海水倒灌成因:

主要取决于地质结构、岩层密度、潮汐、台风、取水量和地形地势等。

1. 沿岸地质结构,岩石类型,岩层密度,裂隙大小,海水和地下水的连通性。

2. 地势低平地区遇到潮汐、巨浪时:季风气候区河流的入海口,冬季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出现天文大潮;喇叭型河口处如钱塘江大潮;

3.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陆地水体水位低于海平面(海水倒灌还容易引起沿海地区的土壤盐碱化。)

4. 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5. 过度采沙,河床下降,导致海水倒灌.

6. 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使得海水水位高于陆地河流水位,直接发生倒流,导致陆地河水咸化,不能直接使用,这种现象称为“咸潮”。

(二)措施:

1、要严控地下水开采量。制定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的保护规划,以恢复地下水的良性循环。

2、要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工业用水提倡循环利用,农业要加大节水型新技术灌溉设施建设。

3、要支持截流、截潜和集雨工程,增加地表水蓄水量,增强地下水补给量,让淡水资源最大程度在内陆消化

二、海水倒灌与海水顶托的区别

1. 海水流向不同

(1)海水倒灌指的是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

(2)海水顶托是涨潮时,海水水位高于河道出口水位,形成海水往内河倒灌的现象。

2. 发生原因不同

(1)海水倒灌的形成原因有地势低平地区遇到潮汐、巨浪时;地下水的过分开采;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过度采沙,河床下降,导致海水倒灌;出现有固定时间的天文大潮。

(2)海水顶托是河流水位低,被海水的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

3. 危害不同

(1)海水倒灌使得陆地上的水混了海水,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植物生存,也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海水倒灌使得海水到了陆地上,而海水顶托并没有。但海水顶托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或者泥沙沉积、淤积在河道中,使河床抬高,如果海水顶托作用强,致使海水进入河道,沿河上溯,会造成咸潮,河水和地下水盐度增加,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04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指的是海水经地下到达陆地;

在自然状况下,陆地含水层水位高于海水水位,地下水向海水方向流动。由于人类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含水层水位低于海水水位,二者之间的水动力平衡被打破,海水侵入含水层并逐渐向内陆渗透。所以海水入侵是指滨海地区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水动力平衡被破坏,导致咸淡水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的现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陆地地下水的压力与海水压力失衡。

05

试题训练

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去学校(约27°N,113°E)附近进行野外考察,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考察区城简图。考察小组成员发现,洣水河面上漂着大量水葫芦,对航运产生了很大影响。水葫芦又名凤眼蓝、繁殖能力强,往往随水浮流,喜欢生长在向阳、干静的水面以及潮湿肥沃的边坡。当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考察小组航行走在堤坝ab,此时他们的身影与堤坝基本平行,并指向b处。据此完成1~2题。

1. 影响图中水葫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光照强度 

B. 河水顶托作用

C. 河面宽窄 

D. 营养物质含量

2.洣水在图示河段的流向为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南向北

C.自西北向东南 D.自北向南

【答案与解析】

1. B 

图中水葫芦主要分布在洣水汇入湘江的入口处,河水顶托作用强,流速缓慢,导致水葫芦大量集聚。

2. A 

根据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可计算出当地地方时为正午12点,进而可得出堤坝b处指向正北。据此,可判断洣水在图示河段的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

(2016•新课标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3. 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 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 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 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 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故该题选A项;河口位置的水闸,对河流汛期的洪水下泄会起到减缓作用,B错;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潮流沖淤作用,C错;在河口拦截河流的入海泥沙,只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不可能是该工程的主要作用,D错。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4题。

4.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 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 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 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 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黄河水在入海口附近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湿地也伴随而生,同时也不断变化,大片的芦苇成为这里最高的自然植被类型,也吸引来了众多北方野生鸟类到这里的芦苇荡产卵孵化。现在这里已成为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图。

(1)说明海水顶托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2)推测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鸟类迁徙“中转站”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3)分析未来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海水顶托可导致入海河水流速变慢,利于泥沙沉积形成洼地;(3分)导致河水和海水在洼地交汇积水,利于湿地形成。(3分)

(2)位于欧亚大陆南北方向的中间位置,地理位置优越;(2分)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适宜鸟类栖息繁殖;(2分)湿地面积广,水草丰富,为越冬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2分)生物种类繁多,为鸟类迁徙中转提供丰富的食物。(2分)

(3)变化:湿地面积不断增大。(2分)

原因:随着黄河携带泥沙向海洋方向不断沉积,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3分)三角洲地势低平,受海水顶托作用,新的洼地不断积水形成新的湿地。(3分)

综合自澄池地理、地理帝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