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1.陆地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生物水等地表水体。地下水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的水。地下水源自大气降水、地表水下渗和少量凝结水。
2.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指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3.河流补给类型有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
4.雨水补给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类型和水量来源,该补给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在我国,该类补给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其补给水量随流域降雨量变化而变化。
5.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具有连续性和日变化的特点,以该类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变化,受气温影响大,也与流域内的积雪厚度、地形状况有关。
6.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丰枯具有调节作用,降水较少、气温较高的年份,补给河流的水量较多;多阴雨天的年份,补给河流的水量较少。
7.大型湖泊,可以调蓄河流,起“削峰补枯”的作用,使河流径流过程趋于缓和。湖泊规模和所在位置直接影响到湖泊的调蓄功能。沼泽水补给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不明显,补给水量较小,补给河流的过程很平缓。
8.地下水补给是河流较为稳定、均匀可靠的补给来源。
在高中地理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
一、依据河流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判断
1.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1)主要补给类型:
以雨水补给为主。这些地区降水丰富且较为均匀,河流全年流量较大且稳定。
(2)特点:流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2. 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区的河流(1)主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
(2)特点: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河流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雨季时,河流流量大增;旱季时,流量较小甚至可能出现断流。
3.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河流
(1)主要补给类型:可能有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2)特点:在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会使河流形成春汛;夏季,雨水补给增加河流流量;在干旱地区,高山冰雪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增大。4. 高山高原气候区的河流
(1)主要补给类型: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特点: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河流流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少,河流流量小甚至断流。
分析思路:图示地区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图示地区气候类型一河流补给类型。
二、依据河流的水位变化判断
1. 雨水补给的河流(1)特点:
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
降水多的季节,河流水位高、流量大;
降水少的季节,河流水位低、流量小。
2.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
(1)特点: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水位快速上升;春汛过后,随着积雪融化减少,河流流量逐渐减小,水位下降。
3. 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
(1)特点: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少,河流流量小,水位下降。
4. 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河流
(1)特点:这两种补给较为稳定,对河流流量起到调节作用。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或地下水位时,河流补给湖泊或地下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或地下水位时,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河流。因此,在河流流量变化过程中,有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其流量变化相对较为平缓。
雨水补给,径流变化较大,与降雨变化情况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较小:春季有明显春汛的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三、依据河流所在的地理位置判断
1. 内流河
(1)主要补给类型:
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山地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内流河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的山地降水补给。
地下水在河流的枯水期也能起到一定的补给作用。
2. 外流河
(1)主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外流河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河流根据气候、地形等条件,可能以不同的补给类型为主。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雨水补给形成的夏汛。
密度流是因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水运动,是洋流的一种。虽然不同纬度的海水存在密度差,但是引起全球范围内洋流运动的主要还是风。从成因来看,大规模的洋流主要是风海流和补偿流,而密度流通常是局部区域内尺度较小的洋流,规模一般不大。
一、形成原因
1. 温度差异:海水温度的不同会导致海水密度的变化。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低,密度越大。例如,高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较低,密度相对较大;而低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较高,密度相对较小。
2. 盐度差异:海水盐度的不同也是造成海水密度差异的重要因素。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例如,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其海水密度较大;而波罗的海由于有大量淡水注入,盐度较低,海水密度相对较小。
二、主要特点
1. 流向稳定:一旦海水密度差异形成,密度流的流向就较为稳定。它通常是从密度大的海域流向密度小的海域。
2. 流速较慢:与风海流等其他洋流相比,密度流的流速相对较慢。但由于其持续不断地流动,也能对海洋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3. 垂直运动:在某些情况下,密度流还会引起海水的垂直运动。重力使下上层海水下沉,浮力使下层海水上浮,当底层海水密度大于表层海水密度时,底层海水会上升,形成上升流;反之,表层海水会下沉,形成下降流。
四、重要区域
1.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海水盐度高,密度大,而大西洋海水盐度相对较低,密度小。因此,在直布罗陀海峡,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底层,而大西洋海水则从表层流入地中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 曼德海峡:红海海水盐度高,密度大,通过曼德海峡与印度洋进行海水交换。红海的海水从底层流向印度洋,而印度洋的海水从表层流入红海。
五、高考考查角度
1. 判断密度流的流向:给出特定海域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信息,要求考生判断密度流的流向。例如,根据红海和印度洋的盐度差异,判断红海与印度洋之间密度流的流向。
2. 分析密度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虽然密度流本身对气候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可以通过改变海洋的水温和盐度分布,间接影响气候。例如,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对地中海气候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2)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密度流可以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徙。一些海洋生物可能会利用密度流进行洄游或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3)对航海的影响:了解密度流的流向对于航海安全至关重要。船只在经过密度流区域时,需要考虑水流的影响,避免发生危险。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密度流的作用:以实际的海洋现象或事件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密度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分析石油泄漏事故中,密度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