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金融服务亟待系统设计

民生金融服务亟待系统设计
2024年08月25日 13:35 国际金融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式金融现代化,民生金融为大。

现在,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应对不同的场景,金融机构等经营主体都在民生金融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碎片化的现象,亟待进行系统化的认知和设计,从而形成具有独特目标和运营特点的民生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更大正向社会效应。

首先,应从理念上进行更新升级。

传统金融理念往往注重交易增长和金融增加值,民生金融理念更注重以人为本和正外部性;传统金融理念往往产生“马太效应”,即资源向富裕阶层和大企业集中,民生金融理念则致力于让更多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获得平等、便捷的金融服务。通过提供公益性金融产品,可以引导社会个体和经营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他人和社会利益,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资产价值,也有利于实现与他人和社会的共赢。民生金融大发展时不我待。

其次,要不断地识别、开拓和丰富民生金融服务的内容和应用场景。

广义上说,民生金融服务体系涵盖从青少年教育、中年各类消费、老年人养老的全生命周期;狭义来看,更侧重于用金融手段改善和提升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对在读大学生甚至高中生等青少年的教育进行金融服务,既有利于缓解困难家庭和学生的经济压力,又有利于普遍增强学生的人生责任感,宏观上有利于促进实现全民全面发展的公平起点,消减“代际贫困”。从发达经济体实践看,虽然学生教育贷款的坏账率较高,但其社会正效应巨大,这正是我们民生金融应该重点涉及的服务场景。

中年消费金融服务,对促进社会稳健发展大有裨益,也应得到民生金融的高度关注。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同时也承担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面对升级换代的甚至是刚性的消费需求,特别面对住房租赁、就医问药等重要需求,有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民生金融的帮助就是“及时雨”和“雪中炭”。

养老金融服务,是对人一生奉献社会的终极肯定和关怀,特别在老龄化时代到来之际,养老金融服务更应该也可以大有作为。

除此之外,在天灾人祸来临时,民生金融更是必须到位。

总而言之,民生金融大有用武之地,其服务内容之丰富、应用场景之广阔,可能是当下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存在。

再次,需要科技赋能、政府支持。

一些金融需求者(如小微企业、困难人群等)常会面临资质审核不达标、信息不对称难题,如果此时大数据技术挺身赋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就能够促进金融机构在可忍受的不良贷款率内为他们提供贷款等服务。又如,老年人更易遭遇数字化时代的“数字鸿沟”,金融机构可通过适老化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老年版金融服务界面,为老年人提供特殊服务。再如,现在一人多卡现象非常普遍,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人均持有银行卡多达6.97张,这还不包括其他各种收付费卡,居民感到既不方便使用又缺乏资金管理效率,可以借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性大都市“合一账单”的经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合一账户”体系。我们有中国银联这样的全球型巨舰,有能力做得更好,可以探索为居民创建统分结合的“合一账户”体系,即设定一个合并记账管理功能的主账户,使所有居民对自己的资金状况一目了然,也使困难居民申请政府保障支持时可以便捷提供权威全面的基础数据,主账户下设各类资金收付账户为子账户,允许子账户“各显神通”多样性个性化竞合发展。从“合一账单”升级为“合一账户”,是具有中国特色且更具发展潜力的民生金融服务创新工程。

民生金融业务不少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因此,政府的支持不可或缺,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用支持等,应对民生金融业务主体进行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从而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和政策优惠机制的创新结合,保障和推动广大金融机构以更大的热情,进行更富创造力的民生金融服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