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中国图书奖”得主

低调的“中国图书奖”得主
2024年04月22日 20:34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今天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诞辰300周年,这位哲学家被认为终结了其以前的哲学,开创了现代哲学,自康德起,批判精神成了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必要素质,人类进入了“批判时代”。

有一套“低调”的哲学丛书,围绕康德所阐发明晰的“纯粹”,

2002年由中国西方哲学大家叶秀山先生创立,

200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正是坚持精品路线22年之久的“纯粹哲学丛书”。

从2002年至今,这套丛书一贯秉持叶先生创立品牌之初 “让哲学返回到形而上的高度”的理念,坚持精品路线,宁缺毋滥,每年约有两至三种新书纳入,如今这个大“家族”已有41本。

该丛书部分书目

“纯粹哲学丛书”试图在哲学普遍沉湎于器用之功的流弊里,让哲学返回到形而上的高度,以振拔哲学之大用;试图在精神普遍陷于追逐物质功用的单向度里,让思想打开第一哲学的超越维度,以恢复精神之纯粹与自由;试图在心灵普遍迷茫于有限事物的不安中,让哲学把目光再次投向无限之物,以恢复理性之坚定与冷静;试图在国人再度陷入中西文化之争的纷扰里,让哲学回到本原问题的深处,以恢复哲学之为天下之大学。

叶秀山先生在序中对为何论及“纯粹哲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

人们常说,做人要像张思德那样,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如今喝水也要喝“纯净水”,这大概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说到“纯粹哲学”,似乎就会引起某些怀疑,说的人,为避免误解,好像也要做一番解释,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个说法会引起质疑,是有很深的历史和理论的原因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纯粹哲学”的问题?

现在来说“纯粹哲学”。说哲学的“纯粹性”,乃是针对一种现状,即现在有些号称“哲学”的书或论文,已经脱离了“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要求,或者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哲学味”,但美其名曰“生活哲学”或者甚至“活的哲学”,而对于那些真正探讨哲学问题的作品,反倒觉得“艰深难懂”,甚至断为“脱离实际”。在这样的氛围下,几位年轻的有志于哲学研究的朋友提出“纯粹哲学”这个说法,以针砭时弊,我觉得对于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所以也觉得是可以支持的。

人们对于“纯粹哲学”的疑虑也是由来已久。

在哲学里,什么叫“纯粹”?按照西方哲学近代的传统,“纯粹”(rein,pure)就是“不杂经验”、“跟经验无关”,或者“不由经验总结、概括出来”这类的意思,总之是和“经验”相对立的意思。把这层意思说得清楚彻底的是康德。

康德为什么要强调“纯粹”?原来西方哲学有个传统观念,认为感觉经验是变幻不居的,因而不可靠,“科学知识”如果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那么也是得不到“可靠性”,这样就动摇了“科学”这样一座巍峨的“殿堂”。这种担心,近代从法国的笛卡尔就表现得很明显,而到了英国的休谟,简直快给“科学知识”“定了性”,原来人们信以为“真理”的“科学知识”竟只是一些“习惯”和“常识”,而这些“习俗”的“根据”仍然限于“经验”。

为了挽救这个似乎摇摇欲坠的“科学知识”大厦,康德指出,我们的知识虽然都来自感觉经验,但是感觉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知识”,能够有普遍的可靠性,还要有“理性”的作用。康德说,“理性”并不是从“感觉经验”里“总结概括”出来的,它不依赖于经验,如果说,感觉经验是“杂多驳杂”的,理性就是“纯粹纯一”的。杂多是要“变”的,而纯一就是“恒”,是“常”,是“不变”的;“不变”才是“必然的”、“可靠的”。

那么,这个纯一的、有必然性的“理性”是什么?或者说,康德要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些)“纯粹理性”?我们体味康德的哲学著作,渐渐觉得,他的“纯粹理性”说到最后乃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他叫“先天的”——以“先天的”译拉丁文apriori不很确切,无非是强调“不从经验来”的意思,而拉丁文原是“由前件推出后件”,有很强的逻辑的意味,所以国外有的学者干脆就称它作“逻辑的”,意思是说,后面的命题是由前面的命题“推断”出来的,不是由经验的积累“概括”出来的,因而不是经验的共同性,而是逻辑的必然性。

其实,这个意思并不是康德的创造,康德不过是沿用旧说;康德的创造性在于他认为旧的哲学“止于”此,就把科学知识架空了,旧的逻辑只是“形式逻辑”——“止于”形式逻辑,而科学知识是要有内容的。康德觉得,光讲形式,就是那么几条,从亚里士多德创建形式逻辑体系以来,到康德那个时代,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而科学的知识,日新月异,“知识”是靠经验“积累”的,逻辑的推演,后件已经包含在前件里面,推了出来,也并没有“增加”什么。所以,康德哲学在“知识论”的范围里,主要的任务是要“改造”旧逻辑,使得“逻辑的形式”和“经验的内容”结合起来,也就是像有的学者说的,把“逻辑的”和“非逻辑的”东西结合起来。

从这里,我们看到,即使在康德那里,“纯粹”的问题,也不是真的完全“脱离实际”的;恰恰相反,康德的哲学工作,正是要把哲学做得既有“内容”,而又是“纯粹”的。这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康德做得很艰苦,的确也有“脱离实际”的毛病,后来受到很多的批评,但是就其初衷,倒并不是为了“钻进象牙之塔”的。

(节选自“纯粹哲学丛书”序,限于篇幅无法将此篇序整篇放入,属实可惜,如感兴趣,可选择丛书中任意感兴趣的书目,即可乐享全文。)

“纯粹哲学丛书”中亦有多本现今哲学研究者对康德思想进行阐释的著作:

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

黄裕生 著

康德的信仰:康德的自由、自然和上帝理念批判

赵广明 著

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

叶秀山 著

希望与绝对:康德宗教哲学研究的思想史意义

尚文华 著

从逻辑到形而上学:康德判断表研究

刘萌 著

重审“直观无概念则盲”:当前分析哲学语境下的康德直观理论研究

段丽真 著

自由体系的展开:康德后期伦理学研究

刘作 著

根本恶与自由意志的限度:

一种基于文本的康德式诠释

吕超 著

知识与道德的二重奏:康德心灵哲学研究

居俊 著

在浮动不安的学术思想领城里,“纯粹哲学丛书” 包含着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直至海德格尔、德里达,以及老子、孔子乃至佛家等哲学思想史上的大家进行对话的尝试,在冷静与坚守中奠定了一个也许足以让精神重新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思想平台,打开了一个让人能够真切地面对现实、看到未来的思想视野。

如对其他哲学家的思想感兴趣,建议阅读以下书目:

时间与永恒: 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

黄裕生 著

2023年9月

该书是第一部从时间这一最关键最艰难的问题入手,并结合一些基本哲学问题去阐释和论述海德格尔的基本思想的专著,思路新颖,富有创见。

——叶秀山

该书讲述了一个真实、原本、可信的海德格尔及其哲学……是一部深入、地道的学术著作,它在跨越我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 “评介” 阶段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贾泽林

《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

王树人 著

本书作者明确提出象思维是一种不同于概念思维或观念化的理性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而且认为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更本原的,提出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哲学问题。作者进而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象思维的特点,即它们具有“非对象性”、“非现成性”、“原发创生性”、“相反相成性” 等。这些阐释既吸收了20世纪西方当代哲学的新思路,又具有作者本人的独创性,展示出了一条新的思想道路,或新的搞哲学的方法。

——张祥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