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读者对话录:古典乐、哲学和“躺平”

青年读者对话录:古典乐、哲学和“躺平”
2024年05月04日 10:29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在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1979年,45年前,那是音乐极其匮乏的时代,今天难以想象。我在《听见音乐的三个阶段》《小心古典音乐的海洋》中都谈到了我接触古典音乐的过程和体验。

对我而言,音乐是图书的重要补充。自从大学毕业后,由于时间的紧张和工作的需要,我基本上放弃了大量的文学阅读,这对于我来说过于奢侈。尽管我知道:伟大的文学作品富有语言的力量、表达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它们能够塑造强大丰富完整的人格,培育感觉和直觉、判断和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阅读伟大文学作品的一生,就是不断塑造自我的历程。

但我不得不放弃,连莎士比亚都放弃了,只阅读知识思想理论学术类的图书。阅读对我来说是理性判断和逻辑思维的来源,聆听音乐对我而言是促发感觉和直觉的发动机。它们一道构成了我完整的精神和认知世界。

同其他语言相比,文字语言从具象到抽象的跨度非常大,哲学是文字语言抽象的极化,但偶尔也会跨界进入具象领域,如庄子、尼采的著作。

音乐语言从具象到抽象的跨度相对较小,且比文字语言抽象得多。总体而言,德国的器乐音乐最抽象,最具有哲学的意味。德国以外的器乐音乐有着不同程度的具象感。

古典音乐,或者说伟大的、经典的古典音乐能够融汇感性和理性,右脑和左脑,抵达单一的精神状态无法抵达的天顶和深渊。古典音乐具有经典音乐、伟大音乐的优先权,它们成为经典音乐、伟大音乐的可能性超过流行音乐,因为它们到达了人类感性和理性的边际,涉及到人性的多层面和人心的多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文明的话语权最终掌握在精英知识分子手中,他们都有对古典音乐体裁到内容的偏爱,即使他们爱上了流行音乐,它们也不是他们的根、主流,而是他们的枝干、支流。

音乐对我而言依然是最广大的海洋,它并不限于古典音乐,更不限于西方古典音乐。不论是古典的、流行的,经典的、非经典的,西方的、东方的,中国的、世界的,统统没有界限和鸿沟。关键在于在某一时空,音乐能和自己同频共振,使自己感动起来,感觉和直觉敏感起来。

最近突然爱上电影音乐,疯狂地聆听约翰·威廉姆斯、久石让、坂本龙一、詹姆斯·霍纳、汉斯·季默、莫瑞康内、约翰·巴里、托马斯·纽曼、迈克尔·尼曼的音乐,但电影就不去对应地一一看了,实在没有时间。

对哲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1979年,我无意在家里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书架上发现了笛卡尔、斯宾诺莎、黑格尔、康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我在《和哲学家在一起的日子》《我读,一直读到终点》《哲学是一直涌动的潜流》中记录了我对哲学兴趣的缘起。

哲学是一个“害人不浅”的东西,它让人爱本质、爱人文、爱智慧和慈悲,最后使它成为了一种存在和实践的方式,这和当下社会的节奏、工作压力、生活欲望、心理状态都不合拍。哲学使人没想通的事情少说,没想透的事情不做,变成以理性判断和逻辑思维为主的“怪物”。

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有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年轻人的人生哲学,帮助他们超越当下的内卷、焦虑、迷茫,过上一种“有力量的生活”?

哲学的内涵一直在变化,并且随着各种学科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范围也一直在退却,最后聚焦在人的存在问题上。人的存在本质、存在价值、存在方式等问题变得重要起来。每个认真读思写、知行合一的人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去解答这些根本问题,使自己的生活有方向、结构,以及落脚的重点。没有在哲学的意义上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经历的人生,这就是哲学对生活的意义。但哲学也可能没有意义,因为人生也许根本不值得深入地思考。这个时代是超级反讽的时代。

内卷会引发焦虑或迷茫,严重会导致躁狂和抑郁,引发情绪失控、人格分裂,最后是精神崩溃。解决内卷首先是社会问题,然后是家庭问题,最后是个人问题,它们都很难解决。人性似乎现在越来越难控制、提升和超越,哲学对于内卷而言很难具有普遍的功效。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入手,它只能开启少数人。

其实首先要确定的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卷;然后再认清自己,确定有没有能力卷、卷到什么程度。

在卷的问题上人分五类:一、如果是很好的钢材,你可以紧紧地卷起来,乐在其中;二、如果是较好的钢材,可以不太紧地卷起来,不要想入非非;三、如果是水泥,不要卷,会断裂,可以起伏,不要痴心妄想;四、如果是起伏都困难,那就躺平,其实不躺平,也做不了什么;五、是舒卷收发自如,发现和发挥自我的能力,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拿起放下都是顺势而为,顺其自然。保证良好的身体、人格、基本的认知、良好的人际状态、基本的财务自由才是力量。

阅读经历中,有没有哪本书或者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

回过头来看,阅读是一个结构,结构的影响超过单本的影响。首先是各个阶段的教科书和意识形态基本读物,这是生活在当代、当下的入门,同时它们也是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镜子。

第二,专业图书,以及提供新知的图书,建构当代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有关量子理论、相对论、个人和集体的潜意识、混沌结构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后现代状态、博弈论、概率论的图书对此建构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第三,自启蒙运动到20世纪知识类、思想类、文化类的重要图书,它们是建构现代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基础,书籍很多,个人的选择偏好很多,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重要篇章绕不过去。

第四,建构基础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商君书》、《韩非子》、《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金刚经》让我们掌握人间五相。最后是《周易》,经的部分是上古语言,抽象、多意 、四通八达;传的部分是儒家的理解。这本书需要用60岁以前知行的积累去理解。我的理解就是:谦虚、平和、谨慎、中庸,不能出头的时候千万不出头,能出头的时候尽量不出头。基础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十分重要,但传统典籍不宜多读,浩如烟海,基础的本质没有太多变化,追根溯源即可。

第五,三年来我自己不断更新的《走向未来的出版》、新近出版的《读听思写》、每周六自我记录的思考一直是我的引导。我希望发现自己正成为一本书,自组织化地吸纳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通过读思写将这本书不断结构化。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如何坚持阅读习惯?

感觉和直觉是快感,理性判断和逻辑思维也是一种快感。把两种快感合在一起幸福。阅读没有坚持过,坚持要靠意志,我的读书是自然而然的惯性,长江往东流,不需要坚持。

有没有什么给想养成阅读习惯的读者的阅读建议?

这和面对卷人分五类一样。喜欢读就读;不怕读就读;不喜欢又怕但还没有到吐的时候就读点;一读就吐就不要读,不是读书的料,不读书就去干别的也能生存和快乐;最好是收放自如的读,和思考、写作互为一体的读,知行合一的读,通向智慧的读。

如何摆脱功利性的阅读?

功利性阅读无法摆脱,要考试,要解决许多功能性的问题;只要不当真,以为这就是阅读就行了。

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更偏爱哪种阅读方式?

我是纸质书时代成长起来,并且喜欢在书上乱写,想到什么就在上面涂写什么,甚至修改图书,它们都是思的种子,写的萌芽。我从来不看电子书,它不能用于读思写三合一的行为。数字内容和信息服务不是书,而是很好的、不可或缺的查阅工具,是计算机。对我的读思写而言,纸书是积极的,电子书是消极的。

哪些作家对自己的写作影响最大?

先秦诸子、前四史的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毛姆、奥斯丁、海明威、卡佛。

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挑战或者困难?如何克服?

每周一篇。希望潜意识中还有许多能量,如果用尽了,单靠现在获得的意识资源是不够的。

写作和哲学、古典音乐有什么共通之处?如何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作品创作过程中?

我喜欢干硬冷、简洁紧凑清晰的风格,喜欢结构化、系统、本质,哲学、古典音乐的语言、结构、内容当中有大量这样的资源,并且可以相互融合。我几乎不能离开哲学和音乐抽象的、本质的特性来写作。

当下社会信息量太大,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多,人们又很忙碌,除非你能给予人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听滔滔不绝的废话和连篇累牍的胡言乱语,哪怕在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当中也是如此。

人生很长,分数没有那么重要,强大的心才能管一辈子。强大的心是什么样的?

是强大、丰富、整一。强大使人坚定,丰富使人生动,整一使人不会混乱、疯狂。更高级的是慈悲、优雅、高贵,这处于人格链的顶端。

从分数和功利心中解放出来意味着躺平吗?该如何平衡?

这里的躺平想必不是偶尔放松一下,而是比较彻底地、甚至是永久地放弃。

解放出来不是躺平,是飞翔,是想象和创造。躺平是弄不过分数、功利后的一种消极选择、自我保护的状态。对许多人而言,躺平也是合理的:做的事无意义;有意义但无能力;不躺平也干不了什么。如果财务自由,躺平也是一种另类的幸福。到了我这个年龄,我是准备随时躺平。

躺平和卷是对立的,平衡不是两者各占一半,而是舒卷自如,是自在的飞翔、自由的创造。在当今社会,能平衡、中庸、顺其自然,不搞你死我活,不搞硬来的人,都是高手。

《读听思写》最简要的评述?

我为《读听思写》的出版已经写了四篇文章,第五篇的对话已经够长的了,我将用第六篇文章,也是最后一篇文章来做最简要的评述。如果是一句话,那就是:读听思写是终生自我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是认知的精进,更是自我的完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