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捉小鸡
对于体育圈之外的读者来说,忽然看到一本30万字的书通篇在讲“老鹰捉小鸡”,你一定和我一样又好奇又惊讶吧。
这个司空见惯的小游戏怎么会写出这么多字呢?
你问这个小游戏是哪个国家发明的?那还用说,肯定是中国呀,俺们老家那早就玩的……
什么?这个游戏全世界都有?那……一定是巧合吧?人类的思维共性?
……
当问题不断问下去,你会发现这个小游戏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如鹰掣鸡,如羊避虎,奇正相生,善于御侮”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中国19世纪的风情画。清末画家吴嘉猷,字友如,在咸丰年间(约1851—1861)避兵定居上海,借鉴西方绘画透视法,开创了中国时事新闻风俗画的绘画风格。他绘制了一幅有趣的儿童《“鹰掣鸡”游戏图》:9个孩子凑在一起玩游戏,从孩子的表情来看,每个孩子似乎都很快乐,很享受游戏的过程,这与当下中国儿童所玩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基本相同。
然而这幅图却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从儿童的服饰来看,画中儿童的服装款式丰富,中间作为母鸡的孩童身穿对襟圆领上衣,腰束带,衣服有涡形水纹边饰,是清代儿童常见服饰,而最后两个儿童的服饰则表现为系带对襟衣形制,这种服装风格在宋代李嵩的《货郎图》中已有出现,也多出现在之后元、明时期所绘制的儿童游戏图中;从儿童的发型看,画中9个孩童的发型也各不相同,有花眼尖儿、铁箍头、鳖尾儿、茶壶盖儿、桃尖儿等;从儿童的性别看,很明显都是一群男童在玩这个游戏;从画面背景看,画中出现的植物蒲葵与篱笆,将儿童游戏空间刻意地压缩,烘托了紧张的游戏氛围,而蒲葵尖端锋利,弯曲犹如鹰爪,更提升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感,这与《神奈川冲浪里》被梵高喻为“鹰爪”的恶浪有很相近的感觉。此外,画家还在画布右上角留下一段话:“如鹰掣鸡,如羊避虎,奇正相生,善于御侮”,这就更让这幅看似简单的儿童游戏图变得富有深意。
其实“老鹰捉小鸡”游戏也是如此。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人或许都可以轻易地讲述出“老鹰捉小鸡”游戏或类似游戏的活动场景,然而这并不代表人们都了解为什么这个游戏会成为他们所熟知的对象。“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原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儿童游戏,然而它却出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各国的儿童用来消解童年的时光,虽然游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或许有着迥异的名称和角色差异,而游戏一旦开始,在相同的游戏框架下,世界各国的儿童、成人被游戏角色化,被“带入”,这个游戏也就真正拥有了“生命”,它在世界各地被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就变得更加可以理解和有价值。也就是说,“老鹰捉小鸡”这个小游戏并不是毫无意义地被传承的文化内容,它早已融入我们孩提的生活,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
我们从吴友如这幅具有时事新闻风格的儿童游戏风俗画中至少可以了解到两点:一方面,对儿童游戏的认知与传承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游戏规则与玩法的表面,我们还应该思考它所具备的古今通透性、世界普及性以及政治效用性。我们可以说,“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变迁与传播历程印证了古今文化的共通性,小小的儿童游戏映照、串联起整个的人类文明。
另一方面,“老鹰捉小鸡”游戏作为文化的产物,远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或心理反应:“老鹰捉小鸡”游戏不仅是由袭击者、保护者、被保护者以及问答这几部分组成,它还需要符合当地认知的角色形象、语言习惯来填充,在适宜的场地进行。为了更方便、灵活地玩游戏,孩子们也会身穿适合进行这个活动的日常服饰。更加需要注意的是玩这个游戏所需要进行的某种角色“想象”或角色“临变”,这是对现实或者虚拟现实的转化“意象”。总之,本书所讲述的“老鹰捉小鸡”,正如吴友如所绘制的《“鹰掣鸡”游戏图》一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无意义的身体活动。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的需要和空间的转换,“老鹰捉小鸡”游戏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也一直发生着文化的融合与变迁。
从“老鹰捉小鸡”这个简单的小游戏身上,我们可以了解什么呢?
首先要知道,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游戏,我们每个人几乎或多或少有着对这个小游戏的一些童年记忆和欢快的过往。然而,这个普通的小游戏却有它最不平常的一面。在它“娇小”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偌大”的能量:别看这个游戏的规则简单、玩法单一,跟其他传统游戏比也毫无优势,可是你要知道它的足迹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余六大洲,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这个小游戏当做自己国家的传统民间游戏来看待,这个小游戏也伴随着各国儿童的成长。它的产生与传播并没有像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西方现代体育那样,受到17世纪科学革命和18世纪数学发现的推动,并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扩张的过程中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没有受益于全球化背景下一日千里的交通手段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你所熟知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却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更加耐人寻味。
作为宗教本土化传播的产物之一,随着中世纪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启蒙运动或新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巨变,人们开始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创造力,强调用浓厚的生活情调削弱神与人的距离感,“老鹰捉小鸡”在一致性的人类心理作用下被借取、创新出来,但都保留了一致的游戏主题框架。之后随着贸易、“蛮族入侵”、战争等传播到世界各地。从早期的宗教故事到后来的平民游戏,叙事方式的改变也赋予了“老鹰捉小鸡”多彩的形象和意义。这也可以说是“老鹰捉小鸡”变迁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改变之一。
其次,我们可以把普通的“老鹰捉小鸡”游戏看做是凝缩的童年。就好像风靡全球的迈克尔·杰克逊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时代的文化缩影一样,“老鹰捉小鸡”游戏其实也只不过是童年记忆里残留的一抹痕迹而已。然而在人们的童年回忆中,微不足道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却时常是人们首先提及或者必然提及的童年趣事,俨然成了童年的“代名词”。
再次,简单的规则和玩法让“老鹰捉小鸡”游戏看似非常易于玩耍,可它却暗含着博弈论的策略与权谋,稍有不慎则“亲离子散”,这让每个角色为之紧张,也为之“疯狂”。一方面,这个小游戏充斥着博弈论的策略:老鹰为捉住小鸡,用语言企图吸引母鸡和小鸡的注意力,以此来突发袭击;而母鸡为保护小鸡,也希望用语言来打消老鹰袭击的心思,并提醒小鸡注意防备。双方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母鸡和小鸡被鹰的语言所迷惑,则鹰可能突袭成功。同样,如果鹰被母鸡的话所说服,那肚子就要挨饿。因此,双方都不会首先改变自己目前的策略,这就是博弈论里的纳什均衡。而对小鸡而言(特别是最后一只小鸡),如果擅自行动,没有跟随母鸡的步伐,也很有可能使所有小鸡陷入“囚徒困境”的窘境中。另一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老鹰捉小鸡”及其不同名称的类似游戏却始终表现得那么不起眼,以至于这些游戏大多用家禽或野生动物命名,似乎它在极力向世人展示它只不过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物模仿游戏:简单、易学、人畜无害……
最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却又无法准确地认识“老鹰捉小鸡”。有人或许会说“老鹰捉小鸡”就是一个传统的儿童游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值一提;有人或许会说“老鹰捉小鸡”就是兵家谋略的投影,攻防胶着中尽显王者智慧。可是,游戏结束后,留下的却是孩子无邪的笑声、对母鸡的感激以及童年的烙印。谁又能讲得明白“老鹰捉小鸡”到底是什么?
基于上述四点的考虑,本书希望引领大家一起深入思索,潜心调研,探究这个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名称众多的小游戏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老鹰捉小鸡”的历史说长很长,说短又很短。世界各地的人们往往都把它当做自己国家或本民族的传统儿童游戏,但对它的起源却很少有人像了解足球、篮球、蹴鞠等知名体育运动一样有清晰的认知。关于“老鹰捉小鸡”的起源及变迁,很久以来从未得到过正式的认可和公开的支持。斗转星移,无论“老鹰捉小鸡”如何在全世界获得认可与普及,关于它的历史始终都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老鹰捉小鸡”的记载总是以各种儿童读物、早教绘本、传统游戏、民俗志、儿歌等相关内容出现在不同的书籍中。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一本又一本研究成果出版了,但其实对“老鹰捉小鸡”的描述和研究从来都未能找到其确切的起源,捋清其文化变迁的过程,也从未能体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老鹰捉小鸡”似乎始终永葆青春,拥有难以泯灭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儿童游戏、民间歌谣、风情散文,就连诗选中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这是冬天,
夜晚过早地来临。
在空旷的广场上,
七个八九岁的女孩子,
正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一个穿蓝色外套的短发女孩,
扮演老鹰,
一个穿红色T恤的长发女孩,
向前伸出双臂,
多么美丽的母鸡,
张开柔软的翅膀。
在她身后,
一群五颜六色的女孩子,
像小鸡一样,
发出咯咯的笑声。
在昏暗的灯光下,
老鹰不停地左右跑动着,
试图突破母鸡的封锁,
抓住一只脚步凌乱的小鸡。
多么可笑的徒劳,
狡猾的老鹰,
始终不能实现自己的阴谋。
那些天真的小鸡,
也不知道,
假想的死亡,
会在哪一刻到来。
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母鸡放松了警惕,
老鹰突然扑向她的身后,
一只小鸡尖叫了一声,
被一双白皙的手紧紧抓住。
于是,这只可怜的小鸡,
垂头丧气地走到前面,
马上摇身一变,
成为老鹰。
一层淡淡的薄雾在空中飘浮,
寒冷逐渐加深,
她们似乎在快乐中忘记了自己,
究竟是老鹰、母鸡,
还是小鸡。
再过一个小时,
她们都会从这里消失,
整个广场空无一人
像是有一双手,
在黑暗中,
把她们一一抓住。
让我们再来看看本文开头所描述的吴友如绘制的那幅《“鹰掣鸡”游戏图》,它好像一双无形的手,牵连起历史的长河,儿童的笑声久久回荡,文化的痕迹滚滚向前。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老鹰捉小鸡”就像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各种物件一样出现在我们最不经意的角落,遍布世界版图。所以,“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起源与不同形态间的文化变迁也必将透露出人类不经意却又融入肌理的独有特性。
(节选自《小游戏与大历史——从“老鹰捉小鸡”到人类的文化视界》“导读”及“前言”,略有删减,为方便阅读,注释从略。)
“老鹰捉小鸡”,嬉闹激起叙事
你说那是童年、伪装、权谋、仁善
但它却一直想要告诉你是如何到达“这里”的......
小游戏与大历史——从“老鹰捉小鸡”到人类的文化视界
袁书营 著
2024年5月
内容介绍
本书不仅在“老鹰捉小鸡”起源问题的三个主流国际学术争论中阐明了自己的学术认知,对这个小游戏千年文化变迁背后大历史的梳理,也探寻了人类文明自觉参与世界历史理性塑造中的文化生命力,尝试重构人类文明的形成逻辑,以期望摆脱当前文明单一的西方性,找到人类文明普遍接受的文化合力。此外,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将“老鹰捉小鸡”作为一个“麻雀体”,以小见大,从文化个案推理人类的文化形态,提出“文化物态”概念。
作者介绍
袁书营,现为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威海)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早稻田大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体育人类学、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参编《Routledge Handbook of Sport in China》,《よくわかるスポーツ人類学》,《Sports Management and Sports Anthropology》等著作。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目录
第一章“老鹰捉小鸡”游戏的感官 18从市井儿童的游艺说起19谁扮老鹰:人的延伸与媒介27认知发展:对世界的愿景32成人的回忆42
第二章“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起源争议 46谁是娘家47执着的日本学者93一则童话引发的对世界文学的思考100游戏起源的推论113
第三章“老鹰捉小鸡”游戏的产生与传播 128“人”的终极追求130先有“神话故事”还是“民间故事”?134“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传播139在玩耍中悟道:游戏的产生164市井口中的真理:游戏的借取与变迁168被引导的情感倾向:游戏的创新与再解释171
第四章“老鹰捉小鸡”游戏的“道” 196“元文化”形态的诗意表达199阈限激起的“涟漪态”214麻雀体:文化的微观结构222文化物态227新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结构242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