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研习中国书法的人几乎无一不受到颜真卿书风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从事书法史研究的学者,还是对于拿起毛笔练字的人来说,这一点都是确凿无疑的。颜真卿的书体早已被当作书法教学的典范,在全世界的中文书店中都能买到他代表作的影印本。
古往今来的评论家们,都惯于使用中正、准确、庄重、严峻、强劲这些词来描述颜真卿的书法,但恰恰很少用“优雅”或“美”来形容他的风格。可是,如果颜真卿的书法并不美,为什么他还可以在书法史上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
《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的作者倪雅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流行,既取决于他的个人声望,也取决于他的书法风格与其人格魅力之间的关系。她在书中对颜真卿不同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鉴赏,借此勾画出颜真卿书法艺术的生命轨迹,透过笔迹,去人格中寻找答案。
出身显赫
颜真卿(709—784)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颜氏,这个家族在北齐时期就已经显赫,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曾任太子文学。颜真卿的舅祖殷仲容以隶书闻名,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最杰出的两位书法家之一。他的内兄颜昭甫去世后,殷仲容担负起他的子女的教育之任,因此将他的书法风格传给颜真卿的伯父和父亲。据说伯父颜元孙的风格与殷仲容如出一辙,并且他亲自教过颜真卿,因此颜真卿的书法根基应该是殷仲容一路的书风。
青年入仕
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在长安以进士入仕的岁月中,他学习了翰林院中教授的王羲之风格的楷书,这是精通科举考试的必要条件。这种训练产生了玄宗朝所期望的那类书法:字体结构紧致,笔画调整灵活,收笔干脆利落。
最早于752年写于长安的《多宝塔碑》是能表明颜真卿对这种宫廷风格熟练程度的唯一的现存碑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收笔处的尖锐的边缘,以及通过“方”笔精心塑造的笔画。
藏锋入笔
753年,为报复颜真卿不依附于自己,权臣杨国忠将其调离出京任平原太守。颜真卿自离开长安之时起,就放弃他所使用的“方”笔方法,并远离那种在结构上主张中宫收紧的“大都市”(metropolitan)气息。此时玄宗朝旋将覆灭,皇室对艺术风格的保护和控制力也随之下降。
写于754年的《东方朔画赞碑》中,颜真卿的字体就开始从原本收紧的内部向外扩张,减少笔画中的雕琢痕迹,并且增加对藏锋的使用,表明颜真卿书法中开始加大对中锋和篆书笔法的使用。与《多宝塔碑》相比,除了对笔画粗细的调整,就连尖锐的收笔也被减弱了。他把原本非常锋利的表现方式变得更加质朴、顿挫。这些都是他离开长安之后仅仅两年间所发生的变化,“颜体”风格的典型面貌已经初步形成。
巢倾卵覆
由于“安史之乱”(755—762)的摧毁,颜氏家族支离破碎,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和他的儿子颜季明均被砍杀。在这段时间里,颜真卿写了《祭侄季明文稿》,这是流传至今唯一可靠的颜真卿墨迹。
《祭侄季明文稿》的持久魅力是浑然天成的展现,用了草稿的形式,书写方式简单朴素,它所描述的是个人事迹的纪念碑性,以及颜真卿声泪控诉的真情流露。
在文稿的开端,文字是平静、易读的行书。但是随着文稿的展开,书写笔画开始变得急促,到了最后几行已是匆忙潦草的草书。涂抹得不成行,涂乙用的线条和字体到最后都变大了。当写到常山如何陷落时,颜真卿的悲痛之情使得在叙述过程中的停顿极其明显。他先写了“贼臣拥众不救”,然后涂去,重新又写“贼臣不救……”,但是他又不能很明显地写出王承业所做的可怕之事,所以他把“拥”字再度涂去,只是简略地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
颜真卿撰写祭侄文稿的场景
这不是一件具有常规意义上的美学特征的艺术作品。人们甚至可以质疑它到底能不能算作一件艺术品,因为它只不过是一篇葬礼上用的草拟的发言稿。它没有对笔画的边缘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也没有形成字形结构上的张力。然而,对于文人的审美批评范畴而言,这些特点都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所应该具有的重要特征。
有一组相对的范畴,常常用作对于《祭侄文稿》写作中传统审美特征的评价,那就是“灵巧”(巧)和“笨拙”(拙)。
我们将王羲之的《平安帖》与《祭侄文稿》的中锋用笔加以比较。《平安帖》用的是侧锋,在充满道德感的儒家美学领域中,是“方”和“巧”;颜真卿的作品用的则是中锋,是“圆”和“拙”。由此推出,从儒家改革者的角度来说,王羲之的风格尽管精致复杂、技巧娴熟,仍然是精于计算并且表现欲强的,因此是庸俗的。所以它是宫廷支持的艺术的人工形式和空洞表达的一个缩影。反之,颜真卿的书法行为缺少对感官表面的吸引力,却是一个人善良品德的纯粹表达和自然流露。
意不在字
760年,颜真卿被降职流放、远离京城。764年,他身陷党派政治斗争之中,并给仆射郭英乂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谏信,即后人所熟知的《争座位帖》。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都曾仔细研究过这篇檄文:他们一致认为这是颜真卿最出色的作品,并对它的朴素、自然和变化莫测的风格称羡不已。苏轼曾多次临摹此帖,其中一幅以拓片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在该临本的题跋中,苏轼表达了他对颜字的正直、中正的特点及其书写技巧的钦佩:
昨日长安安师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尤未免也。
苏轼相信颜真卿是真情流露,从而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在中国传统批评体系中,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作“无意”。“无意”的书写没有力求任何特别的视觉效果,也没有刻意尝试参照任何文体。
米芾在评价《争座位帖》时这样说:
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
他也盛赞这种未经修饰和没有精心组织过的才能:
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无意”书写被认为是直接传达书者个性的书写,因此书写者拥有坦率和真挚。宫中推崇的王氏书风的最大的缺陷,就是“刻意”或“有意”,这一评价标准就是根据这一信念体系而来的。
晚年风格
颜真卿在 777年重返朝廷,官复原职。780年初秋,颜真卿撰文并书丹了《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尽管这块碑文是为颜惟贞所写,但其高贵的谥号是因其神通广大的子孙所得。因此,碑文代表的是整个颜氏一族的成就和家谱,并以《颜家庙碑》的名称而为世人所熟知。
《颜家庙碑》作为一件艺术作品,被视为颜真卿楷书的最高峰,作为他存世最晚的纪念性碑文表现了颜体楷书风格的最后发展阶段。并且,由于《颜家庙碑》是计划作为颜真卿的父亲及其宗族的永久纪念物,他拿出了最高的技术水准来完成这件作品。其字体雄强厚重,又开阔挺拔;视觉效果与其说是书法的,不如说是雕刻的。《颜家庙碑》中所显示出的颜真卿书写方法,就是广为人们知晓和效仿的“颜体”。
783年,由于拒绝效忠反叛的首领,颜真卿被处以绞刑身亡,得年76岁。颜真卿的自我牺牲成为他生命之中的一个路标,他因此被视为道德楷模。颜真卿书法最终在宋代儒家改革者为获得和统治者同等的政治权利和文化地位的斗争中成为一种理想的标准,这种艺术地位是由颜真卿生与死的方式而造就的。
《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
[美]倪雅梅 著
杨简茹 译 祝帅 校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
2024年5月出版
ISBN 978-7-214-28789-2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艺术系列
内容简介
颜真卿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体至今仍被当作书法教学的典范。然而,颜真卿的书风似乎并不具有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魅力,古往今来的评论家们,习惯用中正、准确、庄重、严峻、强劲这些词来描述颜真卿的书法,却很少用“优雅”或“美”来形容他的风格。本书从这个角度展开研究,探寻书法风格被赋予的重要的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
书中展示了颜真卿不同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借此勾画出颜真卿书法艺术的生命轨迹,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为何在北宋的士大夫间备受追捧和赞誉,进而探寻什么是书法风格中的政治以及书法如何被用来陈述政治观点。也可以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微妙、世故而英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对历史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并将这种阐释作为达成自己政治意图的手段。
作者简介
倪雅梅(Amy McNair),汉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博士,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教授。著有《龙门石窟供养人: 中古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信仰、政治与资助》等。
译者简介
杨简茹,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美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出版专著《笳吹弦诵在山城——昆明城市文化研究(1937—1945)》、译著《100个改变平面设计的伟大观念》、编著《民国摄影文论》等。
校译者简介
祝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举办书画作品个展或联展。研究领域为艺术史论、书法史等,出版《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等专著、译著十多种。
名家推荐
倪雅梅这本关于颜真卿的著作理应受到追捧,尤其是在西方关于中国书法家个案研究的专著屈指可数之时。作为一位伟人,颜真卿的个人经历及其书法风格和他的人格魅力一样,无论就其现象还是本质而言都举足轻重……事实上,这本书的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作者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处理史料的,她对颜真卿的接受史提出了一种大胆而谨慎的全新阐释,与此同时还做到了简炼和专注,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石慢 (Peter C. Sturman,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书法中的政治
第二章 颜真卿的显赫家世和早年生涯
第三章 “巢倾卵覆”:安史之乱
第四章 安史之乱后朝廷的朋党政治
第五章 从道教碑文到道教仙人
第六章 佛教徒的同道与纪念
第七章 颜真卿的晚年风格
第八章 儒家殉道者
附录 作为书信范本的信札
参考文献
索 引
参考书目
译 后 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