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离演技派最近的一次?

胡歌离演技派最近的一次?
2024年06月16日 11:56 青年文摘

好消息:宝总回来了!

坏消息:口碑第一,票房垫底——

《走走停停》

豆瓣7.9

去年在北京电影节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配,上映后,圈内更是交口称赞,都说是“年度黑马”“十佳预定”。

但一看票房——目前仅5000万左右,预测不会过亿,档期内国产片倒数第一。这还是有胡歌、高圆圆、周野芒(《爱情神话》中的老乌)加持的结果。

踩的:认为它表达混乱、平庸无趣 ↓

赞的:觉得是走心的生活小品 ↓

公平点说,这是一部有泪点、有笑点,但毛病很多、充满习作感的电影。放在热爱标榜大尺度、强反转的国产片中,它只是踏踏实实地想讲好一个故事,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但如果和同类型的电影相比呢?抱歉,可能最多只能给到及格分。

如果只是因为所谓的“清流”,而一味地去吹捧,其实大可不必。

还是先从故事开始吧——

35岁的单身北漂编剧吴迪(胡歌 饰),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灰溜溜回到四川老家。

他的废物日常,就是陪老妈逛商场,在家里嗑瓜子,或者排队拿免费鸡蛋。也就是在这一天,吴迪重逢了老同学冯柳柳(高圆圆 饰)。

你不是去北京了吗,怎么会在这领鸡蛋吗?结果吴迪说——哦,我最近在gap当中!

冯柳柳是电视台主持人。她代表着朝九晚五、循规蹈矩的一类人,跟吊儿郎当的吴迪不同,她早早就结了婚,生了娃,过上了标准化的人生。她很想了解,像吴迪这样,有勇气闯南走北,追逐理想的人,到底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于是,她决定把镜头对着吴迪,给他拍一部关于“返乡青年”的纪录片。

坦白说,看到冯柳柳说“你代表着一群从一线城市回流家乡的人”时,就已经出戏了。体制内,地方电视台,拍……纪录片?还能选题自由,把镜头对准宣扬社会某某面的失意中年人???

可能吗?不管怎样,故事继续。随着拍摄深入,冯柳柳发现了吴迪写过一个没有人投资的剧本。于是她劝吴迪,别人不愿意拍,你可以自己拍呀!

怎么拍?嗐,简单。旁边的摄影小哥哥,突然和吴迪对上了嘴型——原来都喜欢小津安二郎,都是文艺片发烧友。

成,机器借你,人也借你。但再小成本的电影,都得有钱、有演员、有场地吧?这也是第二个失真的地方——

钱,吴迪是在老妈的通风报信下,“借”走了老爸的私房钱;人,又是老妈指路的,曾经话剧团的台柱子,李大叔。

也不知道是怎么讨来的电话号码,反正因为别人正好没戏拍,所以一打电话,邀请就成了。

最后,场地。那还不简单,直接家里就成。问题是——总得有外景吧?

他们来到公园,拍着拍着,保安就上前说,你们哪里的?拍电影都要有许可,你们申请了吗?

吴迪懵了:拍电影还得申请?

好笑吗?好笑。

但很多时候,尴尬之处在于,电影的笑点,往往掩盖了创作者想要拍成电影,会遇到的真实困境。以至于当你以为,它好不容易接了点地气,结果阻拦拍片的保安,吴迪用一包烟,和一个出演机会就给打发了。

但为了制造拍片的窘迫,保安又被吴迪不小心推到水里……这样的笑点,在电影里还有很多。但由于故事的不扎实,表达的不深刻,乃至所有的笑料,都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尬。

其实《走走停停》最核心的问题是——表达混乱,态度暧昧。它设置了一个引人共鸣的话题,却连自己的思考,都无法鲜明地表达出来。

吴迪的困境是什么?他最根本的人生困境,是他一边渴望成功和体面,一边又比谁都明白,自己其实才能平庸,在城市里过得不快乐。

所以,冯柳柳拍纪录片的时候,吴迪一上来就装逼——又是摆满奖杯,又是引用名人名言,却又偏偏想不起来,到底是黑格尔,还是尼采说的。

吴迪的痛苦,也是很多不远万里,到大城市打拼的人的痛苦——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也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就算来自小地方,也可以有大作为。

换言之——吴迪,就是另一个“陈嘉玲”。但可惜的是,电影的人物刻画,却远不如《俗女养成记》那样细腻戳人。

关于吴迪的内心困惑,我们了解到的,始终是他人的片言只语。

比如冯柳柳说,他挺有想法的。

但这个想法,是什么呢?是他写了个剧本?可他原本的职业就是编剧啊,写剧本不是日常工作吗?

当人物刻画如此粗浅,你自然也就无法感知到,吴迪内心的困惑是什么,他想要“装”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比如爸爸又说,吴迪小时候写作文,题目是“干清洁”,别人都在唱高调,只有他在写,同学们怎么想办法偷懒、抢最轻的活来干……在电视台最终的成片里,吴迪,这个被时代耽搁的失业苦逼中年人,居然变成了无耻啃老,为了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把老妈搞得劳累过度而死的……不孝子。

编剧设计这一段戏的目的,应该要讽刺主流话语里,被污名化的“丧”和“躺平”。而吴迪这个叛逆于主流、想追逐真实的角色,则是编剧想要表达逆反的武器。

但电影的别扭又在于——他们始终在避免与现实触礁。于是这种对主流的讽刺,就显得不痛不痒,一拳打到了棉花上。

比如电影的三年后,是2022年后,也就是说。吴迪逃离北上广的时候,正值疫情爆发;他被大企业拒绝,金靖演的妹妹找不到工作,全部都有时代原因。

然而,电影却在最后,安排了超大杯鸡汤——吴迪当上了出租车司机,但他没有放弃观察生活,写出了剧本《走走停停》;

吴迪的妹妹悟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决定大胆地去深圳,和朋友一家开健身房。

冯柳柳虽然被领导窃取工作成果,愤然辞职,最终还是回到了丈夫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或许,这才是《走走停停》的真正底色——它有伤痛,有离别。但这单纯是因为,编剧写不好吴迪的内心困境。没错,编剧很想切中时代脉搏。

但当时代背景的侧写,都无法做到大方坦率。又怎么让观众相信?你真的在关心我、理解我、治愈我?

就像电影里的那些金句——成功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也不见得是屎,重要的是自己晓得自己是啥人。

人总是下意识选择最容易走的那条路,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有遗憾,很正常。

……

如果有好故事,这些治愈系的道理,就像一杯锦上添花的好酒。可当整个故事,充满了设计感,忌讳于触碰疼痛的内心,逼仄的现实。那么再多的金句,都只索然无味。

后疫情这几年,国产创作者好像商量好似的,一个劲儿地说返乡故事——《去有风的地方》8.5,《我的阿勒泰》8.8,现在的《走走停停》7.9,这个月还有一部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要上。

观众普遍都打高分,也充分说明了共同的时代情绪。但还是要说——这么多的返乡片,似乎还是没有一部,真的能做到治愈。

反观《俗女养成记》,现实不一定多么相似。但却是同题材里,说得最透彻的一部——

这剧太神奇了,明明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却能看到成长过程的相似性,并且对当下的焦虑和困境产生共鸣。@一口大井子

为什么?因为这些年的社会语境,大多徘徊在两个极端:一边是极致的成功学、狼性文化。一边是幼稚和廉价的鸡汤,告诉你如何如何,就能精神不内耗。

但《俗女》却越过了这些偏见。它不制造焦虑,只是用真实到无以复加的故事,坦诚地告诉你——大部分在城市打滚的人,并没有多光鲜体面,不过是像陈嘉玲一样,谈着差不多的感情,做着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差不多没有自我的生活。

但它同时,也不想粗糙地安慰你,它只是告诉你:平凡可贵,努力也有价值,可平凡之后,人也要付出代价。

就像陈嘉玲的外婆和妈妈一样,忘记自己的姓名,坠入无边的琐碎,连头上的蓝天都不曾注意……《俗女》同样没有给出答案,人应该怎么活才体面。

但这是因为——它已经用充满理解和温情的口吻告诉你:我等俗人,活在哪里,其实都不体面,都很艰难……

所以,不管你做什么决定,都一定要记住:

当然,在当下国产片这个环境里,《走走停停》至少在外表上看,的确还不错。相比于很多人说的伍迪·艾伦(吴迪名字的由来),其实一度想到了山田洋次。

看着导演那么不急不慢不争不抢地拍摄一个轻松的家庭故事,让人在笑笑闹闹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忧伤,似乎也挺好。

尤其是最后一幕——堵车路上的走走停停与闪闪躲躲,却没有往任何狗血的方向延续,可玩味的空间极大,也就更能让观众有所感触。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还是希望它能有更多人看到的。

可是,如果你最初的期待,以为是一部男版《俗女》,或者《阳光小美女》那样无厘头、不正经、直戳生活本质的优秀喜剧片……那你估计要失望了。

因为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它都只是及格水准,有着太多可改善的空间。

说到底,就像电影里的那句台词:“生活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糟糕,习惯了就好。”

《走走停停》其实也没有那么好,更没那么糟,但就是因为我们身出在这样浮躁的市场环境里,就得要习惯,并无条件赞美这样浅尝辄止的电影吗?

你觉得胡歌是演技派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