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次教材要改版,瞎BB的就特别多?

为何每次教材要改版,瞎BB的就特别多?
2024年03月22日 08:28 EVE爱森森

这几日,有一张图流传在我的读者群里。

那天我就直接在群里表达了我的个人意见👇

教材改版是真事。今年9月份,上海升7年级的那批娃,会用新的教材。1-7年级的教材,除了语文外(语文已经全部使用部编版,不会改了),数学英语都会用新教材。

但怎么改,改到什么难度,内容怎么调整,其实官方一直没有讲过,全都是路边社的小道消息,夹杂着各种揣测和焦虑——“啊呀,完了,这可怎么办,英语数学都越改越难,我娃要跟不上了!”

不是……你们娃学习跟得上跟不上,和改教材有关系吗?

哪怕教材越改越难,不也是同一级的孩子们都在“变难”吗?只要竞争是公平的就可以了,不是吗?

我国教育的顶层设计,肯定不是为了为难学生和老师,而是在不断调整策略——平心而论,我觉得我儿子现在学的这套上海的数学教材早就可以改了,知识点七零八落,东一块西一块,每个章节都讲一点,不讲透。举个例子,我儿子小学时候学容积单位毫升和升,居然不知道它们和最基本的立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虽然我不知未来的新教材是否能改得更好,但起码现行的教材有缺陷,是该改改了。

有些鸡娃博主一直在强调,改教材后,高中的某些数学知识会下放,英语的词汇量扩大和阅读理解使用外刊原文——怎么可以这么单挖几个点,来煽动家长的焦虑呢?

知识点下放,又不是知识体系下放,有些高中知识点,简单的下放到初中又如何?

英文词汇量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本来中考英文偏简单,高考英文又偏难,加重词汇量是学好英文的基本,阅读外刊文章也未必比中国人编写的奇怪中式英文阅读更难啊!

至于上面不知谁讲的,五年级就可以背完中考词汇——怎么不直接扔四六级词汇给小学生背?反正冲着去读大学的,都要考四六级,一口吃成骆驼,储存在驼峰里也不愁了。

为何每次教材要改版,瞎BB的就特别多?

因为机会来了——双减以后,煽动焦虑的机会很难得啊。

说白了,教材改来改去,卷子出来出去,哪些小孩能hold住,哪些小孩会被甩掉,其实早就“注定”了。

我家大哥上了初中之后,我发现一个挺普遍的现象:那些小学里成绩排名数一数二的小孩,往往在初中考不到第一第二了;反而,本来小学班级中“第一集团军”里垫后的娃,反而到了初中,成绩排名上去了。

之前也和不少家长聊过类似的问题,这似乎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所以我就一直在思考其中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洗牌”。

首先,小学和初中课业难度大相径庭,有些小孩哪怕适应了小学,也未必能适应初中的教学节奏。其次,小学里综合成绩排名处在“班级第一集团”(通常是top5-10)的孩子们,无论平衡智商还是学习习惯,都算基本“过关”了的。所以这些娃到了新的环境,发生一些“位次”洗牌,也是很正常的事。

第三,小学学习难度确实不大,更考验一个娃的谨慎心细的程度;中学学习侧重点就不再仅仅是“心细”就能解决问题的,尤其在理科上。后面上了物理和化学,就更明显了——小学里数学好的娃,初中后半期会占绝对优势,但他们在小学里凭借着“小聪明”往往是拿不到班级第一第二的。

第四,学习的状态,尤其是“后劲”,各个孩子都不相同。这就会造成整个中学学习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评价一个孩子,读书到底“后劲足不足”,其实还挺好判断,我个人认为可以看以下这些方面:

1,他的心理状态。平时上学是不是很开心,很乐意去学校——甚至觉得能在学校里得到肯定和价值认同。

2,他的学习状态。最明显的一点:娃是否能每天按时上床睡觉。我给我儿子规定的上床时间是10:00-10:30之间。

保证睡眠非常非常重要——据我所知,有不少娃,每天学校的作业都要做到11点,睡着都接近凌晨,而初中上学到校的时间基本都比小学早,6点起床的话,每天只能睡6个多小时。大家都知道,青少年应该保证每日睡眠8小时。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在学校里精力不够。上课、测验无法集中精神学习和做题,测验考试成绩不好,又多了订正的作业,补漏的多了,作业负担就更重,晚上依然没办法早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绩又怎么会好呢?

其实,只要学习跟得上,同时心理和学习状态是松弛的、放松的,那这个孩子必然会“后劲足”。

最怕那种拼了命在刷题,但成绩又迟迟上不去,孩子和家长心理压力都很大的情况。人一旦焦虑、压力过大,行为就会走形。天晓得,哪天这根绷紧的弦就被绷断了呢?

“后劲”,也和“消耗”有关。我写过一篇文👉所谓小学成绩的“欺骗性”,讲的就是“家长鸡太猛”,这里还是想强调这个逻辑:由于在家长的PUSH下,小孩提前学了太多东西,但又不是他真正的自我热爱,所以反而对这些学科产生了厌恶感,提不起兴趣——这也是非常要命的状况。

我上次跟我儿子讲,你去看奥运会上短跑100米、200米,和长跑2000米、4000米,甚至马拉松的选手,有什么不一样?

发令枪一响,短跑的选手各个都像出笼的野兽,一鼓作气往前冲——100米跑10秒的选手,这10秒钟连呼吸都不换气的!

开足马力的方式,只能应付短跑。但读书学习,却是一场马拉松。

长跑前几圈跑第一的人,没一个最终拿冠军的。第一军团后程发力的人,才是争夺桂冠的选手——说白了,这也是“后劲”。

人是会被消耗完的,别说小孩,成年人也一样。我上次也讲了“不要以学霸为荣”,从小就戴上高帽子的学霸们,很多智商和天赋并没有匹配,都挨不到后半程,就落了下来。

原本个眼中有光的孩子,非要压榨得油尽灯枯,能不去600号看心理门诊吗?

最后讲一点个人意见。

从孩子进小学以后,最好让爸爸妈妈成绩好的一方来全面负责孩子的学习——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是不同的,一旦有一个全权担起了娃的学习陪伴与指导任务之后,另外一个就请不要多插嘴了。

为什么最好让学习成绩好的家长负责呢?因为读书这个事,路径走通的人,和没有走通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境界也是不同的。自己成绩好,更接近“门道”,能抓住要害,多多提点,必然让娃少走弯路。

当然,也有分学科责任制的,这个也可行。最怕的就是孩子一会儿要听爹的,一会儿要听妈的,爹妈两个还互相矛盾,或者互相推诿。

小学低年级陪伴孩子完成作业,尽量养成良好的习惯。中高年级后,就把校内的学习自主权渡让给孩子自己。如果他校内完全没有问题,那家长只需要把握大方向,校外作为补充和指导就好;如果校内孩子有问题,那就帮助他一起攻克难关。

比如,上文说到的孩子磨叽,每天学校作业都要做到11点——家长就应该插手了:如果是机械的作业,家长帮忙分担点,或者和老师沟通是不是能少做点,或者周末补;如果是知识点学习不扎实,那就一道道题目讲明白,做到举一反三;如果真的就是动作慢……那就督促孩子尽量在学校里多完成掉作业,千万不要骂他打他——他性子慢,像谁呢,不就是像你自己或者你选的另一半吗?

我一直和我儿子说,妈妈不会批评你的能力问题,只会批评你的态度问题。如果你能力不行,那我们就拿最基本的分数,卷子里难的题目直接放弃掉,把会的、基本面牢牢抓住。

但如果是你态度不好,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好好做,敷衍了事,那就要好好批评。

孩子有了“后劲”,有了兴趣和信心把学习搞好,就是鸡娃最大的成功——还真不是考了多少证,进了多牛的学校。山外有山人外人,虚荣是没有底的。

真不要鸡太猛,留点余地。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习能力,都可以留有余地。眼光也要放长远一些,教材要改,有什么好怕的?

心中有谱,眼中有光,肚子里有底气,脑子里有路数,哪怕教材改成无字天书,也照样能像玄奘那样,把西天取来的经念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