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把书读好”,为什么我们的娃几乎没有别的路可选?

除了“把书读好”,为什么我们的娃几乎没有别的路可选?
2024年04月25日 08:28 EVE爱森森

因为它是目前来看,个人获得社会价值认可之路中,效率最高的一条捷径。

——题记

魔都今年“小升初”大战,基本都鸣金收兵——在如今整体提倡“中小学不择校”的大背景下,魔都的三公(上实、上外、浦外三所提前招生的公办)录取(以及之前各种公办理科班提前录入)依然是各个有想法、有野心、有计划的“应届生”家庭的必争之地。

我有很多朋友的娃今年去考三公,绝大部分都成了“沧海遗珠”,在安慰朋友们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虽然它并不能上升到哲学解释世界的高度,但指导当下亲子生活还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今天拿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01

首先真的很感慨。那些能拿到三公面单参加考试的我朋友的孩子们,我看过他们的简历,真的都极其优秀——养过孩子、管理过孩子功课的爹妈其实都明白,孩子这块“布料”,并不是你想怎样裁剪,他就会呈现出怎样的“衣裙”的。

其实也就是:有些孩子你拼死都鸡不进。

拿到面单的娃(剔除TZ),起码都是好“料子”。我看我朋友家里的这几颗“沧海遗珠”,和我家儿子比起来,各个都是“夜明珠”啊,怎么三公会不要他们?!

只能说,山外有山人外人——还有更牛的孩子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所以我第一个感慨,就是这“竞争的旷野”,真是茫茫一片红海。我们当年竞争也是猛的,不能因为时间久远过去了二三十年,就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如此白热化还是很少见——当年我参加小升初考试,也就一张大家都一样的卷子,考得好进重点,考不好去对口的菜中。

一张考卷定终身,其实几十年来都一样。但不像现在难度那么高,据说上外抓了一批娃整整4个小时,语数外题目全部打乱,数学只给草稿纸,英语下发了一些原版阅读材料,然后收上去,再提问题考孩子——换我们家长去考试,也未必成绩能比自己娃更好。

我第二个感慨,既然都那么难了,这些孩子能hold下来,真心不容易。

又想到了上次读到一个心理咨询师每次给前来看病的青少年讲一句话:“现在就是最难的时候,我和你保证,长大了就没有这么难了。”

这是真的。TMD除了这种变态考试,人生还有哪种正常情况下,给你看一眼资料,就收掉,问你资料上写了啥?

正常的人生,从来不是《最强大脑》的表演现场——这种具备表演性的记忆力,对将来哪怕是最有价值的创造性脑力工作,有什么用?AI不比你人类记忆力更好吗?

但我除了吐槽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毕竟你说在短时间里把“学霸”筛选出来,还有什么别的更好办法吗?——真的学霸,和经过高强度训练的“耐鸡学普”,确实会产生混淆,但哪怕录取的是学普,起码也是努力的、耐鸡的,学校不吃亏。

我第三个感慨是,我们真的得给那些没有被录取,但同样的优秀的孩子们一个大大的赞,而不是感到遗憾和抱歉。

这是人生非常大的一笔财富,它的名字叫“失败”。它发生得越早,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就越小,带来的正向价值就越大。

你不是皇亲国戚,你的一辈子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当然皇子也有他们的烦恼嘛。但摔倒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再次爬起来的成功率也完全不一样。

未来路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真的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品一品古人的智慧。

02

感慨之余,我还重点思考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除了把书读好”,我们的娃几乎没有别的路可以选了?

老实讲,这句话中把“娃”划掉,对于绝大部分的“我们”而言,也是成立的。

别怪我们社会价值的单一性。正是这种单一性,才能在基本面上做到两个字:公平。

如果取消中考、高考,你能想象吗?贫寒人家就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了。

为此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不是读书这块料”,也得放在这个相同的规制中,被拼命裁剪拼命卷,甚至会被卷出毛病来。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早一点认识到“娃不是读书这块料”,是不是能避免更多的资源性浪费?“读书”这条路,虽然路宽人多,但也不是过河的独木桥——还是有各种其他途径可以到达彼岸。只是要花费人更多的力气,甚至要拼更多的运气。

把书读读好,能拿到个像样的文凭,找份体面的工作,将来获得的选项就更多,能更自由追求想要的精神和物质,甚至是婚姻……读书,确实是目前个人获得社会价值认可之路中,效率最高的一条捷径。

谁都知道它是捷径,所以谁都要挤上去,这就是人性。

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任何阶层的人,其实都逃不过这个“规制”——那些有权有势的家族,最不吝惜资源、敢直接投资的,就是自己孩子的教育;那些赚了很多钱的“一代”,哪怕经历过各种腥风血雨,除了相信“钱”之外,就是相信“知识”,他们最敬畏的就是学者,所以在教育“二代”的投入上,也毫不手软。

这些情况不止发生在我们这里,大洋彼岸也是一个模样。最近我在读一本书,书名叫《我在上东区做家教》。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曼哈顿上东区的私立学校,是资产排名位于前1%的富豪们的角斗场。

这里的精英父母利用超高的手腕精心运作,为孩子争取常春藤联盟为数不多的宝贵席位,上演了一出出光鲜而残酷的育儿战争。

除了“把书读好”这条路,其他路就是那么狭窄——不仅是我们这里狭窄,全世界都一样狭窄。

世界就是如此残酷,真相就是如此扎心。

03

可惜,有些人能直面惨淡的人生,有些人直接变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曾说过一段话:

“中学生惧怕的其实不是失败本身,他们有着足够的心理韧性,来克服失败对他们的影响。

他们最害怕的是失败所引发的社会隔离,害怕父母不喜欢他了,害怕老师看不上他了,害怕同学们疏远他了。

本质上,孩子们害怕的并不是学业失败本身,而是学业失败所带来的人生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

只要父母和老师不把学业失败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的希望绑在一起,他们就能非常从容地应对失败,并且把失败作为一种学习的素材,从失败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成长的能量。

很多人跟我说,现在的选择比20、30年前要宽,你看,孩子如果体制内读不好,可以去体制外啊——可惜,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

多一些选项,只能让人在选择的时候喘一口气而已;换一个赛道,只是为了收获一些“转换的盲目信心”。这就像打游戏一样,一场game over了,再来一场,兴许运气好一点了呢?

本质其实一样的:到哪里不卷了,哪里可以不努力能天上掉馅饼呢?所有的“赛道”都充满了跑者,没有天赋+不努力,永远都只有game over等着你

未择之路上,永远开满鲜花。所谓的选择,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你其实哪怕能穿梭回去,也不一定会改变选择,而且哪怕改变了,结局未必就完全不一样。

你们若要问我,我的选择和做法是什么?我只能回你,夹缝中生存——在疯狂卷娃和完全躺平的夹缝中。

当然我从不推崇“仰卧起坐”,一会儿想要卷了,风卷残云;一会儿想放弃了,直接躺平。

这么做,你娃还没有疯前,你自己先疯了。

我觉得能处理好“卷是要卷,但什么角度去卷,什么力度去卷”才是制胜关键。所谓张弛有度,才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当我时常困惑于“我该怎么做”的时候,反而我的孩子有时候会给我带来灵感——下面这篇作文,是12岁的儿子伊森考试时候写的。

作文的题目叫《与美好相遇》。

此文最后一句略显不通顺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鉴宝人要鉴定事物的价值,我们也一样。

我们时常说,孩子从小就是哲学家和诗人。此言不虚。

当我儿子把语文卷子给我看,让我读他这篇作文的时候,我能看出他期待的眼神——我能感受到,哪怕阅卷老师并没有给他一个很高的分数,但他希望得到我的肯定。

我给了他巨大的肯定——不是语文学科这个层面上的,而是整个学习、生活层面上的。当我跟他说,“妈妈觉得你文章写很好,它在我心理评分很高”的时候,我看到他眼睛都在发光。

我们每个人都是“鉴宝人”,生命里最大的宝物,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人、我们自己。

如果娃是读书的料,那只是这块宝贝是个“显眼包”,就去读书的路上拼吧,他能走捷径,只要当心别把他搞残逼疯就可以。

如果娃不是“读书的料”,那只是这块宝贝不是硬通货而已,璞玉要雕琢,财富需“炼金”,找到自己的热爱和“想成为、又有能力成为的那个人”,就终能“与美好相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