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选择当“捞女”的,就是因为从小没被“富养”过

那些选择当“捞女”的,就是因为从小没被“富养”过
2024年05月07日 08:28 EVE爱森森

你们可能不信,这篇“捞女”的文章我其实很早写好了。前阵子读完了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一书,又听闻身边有单身朋友通过社交软件谈了一个女友,说起来还是硕士头衔的“白富美”,结果整天要男方给她买奢侈品,买这个那个;还整天闹分手,要男方“花钱”表忠心——我当初就感言:现在20多岁的姑娘,自我物化,三观怎么能如此让人震惊?

结果最近“胖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傻傻的21岁男孩,居然被“捞女”榨干而不自知——骂他蠢,骂捞女坏的,网上早就风起云涌。

可能我“初识”捞女,是从身边朋友的真实事件开始,再到书上的“理论”知识,如今新闻极端事件也已发生,便很想和大家讲讲我的个人观点。

社会学角度和两性婚姻的角度就不再多讲,毕竟我是一个教育博主,我自己养育了两个男孩,虽然都还未成年,但总有一天他们会进入社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挫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劫”,过得去能得终身幸福;过不去,可能一辈子都有缺憾。胖猫是个极端例子,他的“情劫”是直接把命都给劫没了。

记得之前和几个大学好友聚会,讲到下一代的婚恋,有个老同学笑言“最低要求”:女儿别带回来黑人男友,儿子别带回来同性男友。(注:我不是排斥同性感情,只是我们社会毕竟绝大部分是异性恋场域。)

现在发现应该再加一句:哪怕是遭遇“情劫”,也千万是“正常恋爱”,而不是遭到骗子,或者犯罪行为。

为什么现在会出现“捞女(男)”,专门用感情的幌子来骗钱?讲穿了就是一个字,“穷”!——经济穷、心智穷、教育穷。

现在网路发达,局部或者地域上的贫富差距实在过于明显,看着别人出生在“罗马”,你却还在拼死通往罗马的路上,心理伤害太大。但又想要最好的,得不到怎么办?就想办法骗,从别人身上“捞”呗。

从来没有被富养过的小孩,会终身生活在缺爱缺钱缺安全感的阴影之中——试问,哪个家长能忍受自己的女儿,去做“捞女”的勾当?试问,哪个真正接受过家庭良好家风熏陶、学校良好学风培养、被好好爱过的小孩,会为了钱而失去尊严和人格?

当然,和垃圾谈人格尊严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旷野,实在有太多让你惊出一身冷汗的遭遇。如何识别和躲避这些大坑,或许比“改造现状”,对我们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以及,可操作性。

“两性关系”是根植于“亲子关系”的。无论男孩女孩,都是从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体验,哪怕运气不好,也能用“人生智慧”去及时止损,而不是一头栽在泥坑里,从此带着暴戾的情绪度过一生。

1,千万不要回避,对孩子进行“两性关系”的教育。

前几日还在群里和读者讨论,怎样才能让小孩不走上胖猫或者苏享茂这样的悲剧人生?

我的回答是:很简单,多谈谈恋爱。

我曾在一个读者群里发表过对“早恋”的看法——我说我其实不排斥所谓的“早恋”,这个“早”字,本来就很“官方教条”,只要孩子们发乎情止乎礼,这么美好的情感体验,为什么要当洪水猛兽来对待呢?

但还是有不少读者表达了较为传统的观点。总结起来,一是觉得中学生就谈恋爱,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二是年龄还小,无法控制事态。

家长们有这样的担心,无可厚非。大学生都是成年了,没有什么争议,争议点就在开始恋爱的年纪,现在已经“下沉”到了高中,甚至初中。

学业本来就忙,哪有时间“抽空恋爱”?就怕变成“抽空学习”了。

理论上讲,越早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两性关系,越可以让一个人获得终身幸福的概率大增。而这种正确处理的经验,除了天才选手外(是啊,恋爱能力和学习能力一样,都有天赋极高的天才选手),绝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失败的案例中提取经验值,光靠家长说、书上看的“纸上谈兵”是根本解决不了的。

一直觉得,“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单亲家庭处理不好亲子关系,核心原因就是单亲家长大部分是“亲密关系”的失败者——当然我只是说了大部分的情况,并不能一概而论。

只有通过与“他者”建立亲密关系,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另一种性别、另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这对我们阅读人性、发现自我有绝对的好处。这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体验。

但必须指出一点,哪怕你身经百战,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幸福大半生,只能说“获得幸福的概率更大”。因为爱情的发生是看概率的,什么都做对了,也未必能让“那个你爱的人,也恰好爱上你”——这也是我一定会在将来对我儿子讲的“爱情第一堂课”:你可以努力做你应该做的,但结果要接受天意的安排——另外注意,如果你喜欢的那个女孩整天想着花你的钱,而不是心疼你花钱,你就该好好警惕一下她的目的了。

他者的情感你无法控制,所以只能控制自己的选择与努力:你选择的人到底对不对?你对自己实力的增长有没有努力?

爱情的发生,说到底就是“慕强”——无论是颜值水平、智商高低还是经济实力,都会不自主向上选择,这也是“基因的命令”。

当然,我也觉得最好别“早恋”——这里的“早”是指18岁成年之前,这个标准应该普世了吧?但现在去各大中学看看,“小情侣”出双入对的绝不是少数。我们家长不能蒙蔽自己的双眼,提早做好准备,才是最好的应对。

所以,两性教育绝对应该提前,“恋爱课”不该只开在大学本科的选修课中。性教育什么时候开课,爱情课就该什么时候上线。

2,别把孩子青春期的“恋爱”看作洪水猛兽。

恋爱是要实践的,它是水到渠成自然形成的人性需求。你越压抑人性,它反弹得越厉害。

上次和同事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如果孩子谈恋爱,不影响学习成绩,其实家长绝大部分不反对恋爱。

所以,其实家长并不是反对孩子谈恋爱,而是害怕因为谈恋爱后,娃没有心思好好读书,成绩一落千丈。

这怎么说呢,我觉得要看人,和“因材施教”一样,还真不可以一棍子打死。

我觉得,孩子们谈恋爱,最应该警惕的是一种特殊情况:变成情痴。

就是那种吊死在一棵树上,钻牛角尖出不来、“少年维特”式的恋爱脑——这种彩票千万不能中,因为这才是真的绝杀。

其他都可以相对宽心点。从旁督促不要影响学习就可以了。

毕竟,影响了学习,就是影响了前途,你爱的那一个人最终也会因为你没有实力留住而错失——把这个道理给娃讲明白,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只图“一时激情”,我相信大部分明事理的孩子还是能讲得通。

3,“爱情教育”的缺失,会造成终身的遗憾。

从生物学底层基因逻辑来分析问题,很多奇怪的社会现象就会迎刃而解。

但这个世界很复杂,我们如果只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时代,用生物学价值观来做“行动指南”,实在有悖现代精神文明。所以,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要分清楚爱和欲。

学校里教了很多知识系统,也教了一部分人与人交流的技巧。K12的学科内容真的压缩起来,5年就可以全部教完,为什么要拉长到12年?因为小孩子从6岁进小学,到19、20岁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前,人格塑造已完成了绝大部分。我们是在学校里,在和老师同学的相处中,明白了自己的定位,学会了怎么与朋友相处、与师长相处、与自己相处的——这必须得花12年,压缩不了。

但是,学校里从来不会教你“如何与爱人相处”

人生平均80年,30岁结婚的话,大部分普通人要花半个世纪的时间,与自己的爱人相处——把一个陌生人变成爱人+亲人,这需要技术、艺术和智慧。

有人教我们吗?有,我们原生家庭的父母关系就是我们对爱情最好的模板。如果父母有心,在青少年时期加以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感情”“好的爱情”,那孩子一定能有一个更完善的爱情观。

这样的人生,也更容易获得幸福。

4,男孩别“厌女”,女孩别当“捞女”。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真心推荐所有的家长去读一读。在我看来,这本书是当代社会学研究两性关系的著作中,相当伟大的一部。

之前抖音上封过一个情感大号“曲曲”,专门卖各种课程,主要就是教女孩们怎么当“捞女”,怎样引导男人付出(付费),从送名牌包包到送房产,不一而足,在恋爱关系中获得最大的物质价值。

我相信很多妈妈读者一定会诧异:啥,这也可以当课来卖?

当下的情境就是这样:不仅当课卖,而且卖得非常爆。“曲曲”的粉丝高达几千万,在各大视频平台都有号,每年光靠卖课都能赚好几个“小目标”——可见这种价值观受众人数之广大。

你会骂这是道德的沦丧,是人性的扭曲,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爱情都可以拿来“变现”,这个社会怎么了?

可现实就是如此——我刚开始了解时,也惊得头都掉了。现在出了“胖猫”事件,很可能女主就是这样一个“捞女”系统培训的产物之一。

存在必有其原因,说明市场运行良好,就是有一大批“愿意支付”的男性,来供养这些“愿意自我物化”的女性。

以“男人就是渠道,情感就是技能”为slogan的“曲曲”,有一句名言,非常振聋发聩:我没有原则,我所有的原则都有被打破的价码。需要合作的时候合作,需要背叛的时候背叛,同时允许对方背叛,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存在任何道德或者情感困惑。

看到这种价值观居然大行其道,我只想说:正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没有给小年轻上好“爱情这一课”,才导致了社会上滋生出这般毁三观的现象。

被我们精心养育的男孩女孩们,如果出了象牙塔,扔进了这样的黑暗森林,他们吃了一次亏,还会相信爱情吗?还会觉得自己能得到幸福吗?

第一粒扣子没有扣好,后面衣服就别想穿整齐了。

当然,这也是“两性关系”的一种解读方法,尤其在当下的环境中。因为“爱情”实在太玄乎了,还不如“物质”抓得牢,落袋为安,就是实在——谁能始终做到“有情饮水饱”?20多岁只相信爱情的女孩,30、40岁就会败给现实。

但信奉这套“套现”逻辑的女孩们,哪怕再精明、再不吃小亏,却永远无法获得人生的高额奖励。

一定要教会孩子,成为将来亲密关系的受益者,若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只有把男性不当作“博弈对象”,而是“合作对象”后,你的人生就会进入新的阶段。

我们终身需要恋爱体验合作、共同育儿合作、家庭财务经营合作、老年生活合作——这才是长期主义的精髓,利他也利己,收获人生的双赢。

男孩也是一样。如果母亲从小在家里对父亲怨声载道,或者父亲在家里诋毁母亲的付出,觉得赚钱养家就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结果就会造成他儿子迟早会得“厌女症”。

男孩别去“厌女”,女孩别当“捞女”。资本市场上讲“你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感情市场上也一样:你无法获得超出你对异性认知范围以外的幸福。

有人值得让你爱,是一件幸福的事。

能被人无条件信任,也能无条件信任对方也是非常幸福的体验。

我希望我的读者们,能把这个“爱情理念”传递给你的孩子们,让孩子们能终其一生有这种巅峰的体验。这也是我们做父母,最应当教给孩子的道理。

适当地“富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不缺钱、不缺爱、不缺安全感,他们才会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成为一个正直而有魅力的人。

最近公众号改版了,拜托大家星标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