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爹的孩子”如何写出《爹》?彭学明、柳建伟、徐可眉山对谈

“没爹的孩子”如何写出《爹》?彭学明、柳建伟、徐可眉山对谈
2024年05月11日 23:50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5月11日下午,“千载文脉·书香眉山”全民阅读活动——“中国好书”长篇小说《爹》新书分享会在眉山市彭山区图书馆举行。该书作者彭学明与茅奖获得者柳建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围绕《爹》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创作经验展开对谈,青年评论家、《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刘小波担任学术主持。

该书由彭学明历时七年创作完成,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延伸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融入宏阔的中国历史和伟大时代,虚实相间地记叙了“爹”和湘西父辈们为国为家,手足相守、生死相依、血脉相连。

《爹》(彭学明提供)

带着《爹》来到眉山,彭学明表示,这是他向苏东坡致敬,向眉山的父老致敬的好机会。“苏家的家风家教,他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彭学明(本人提供)

《爹》之前,彭学明曾创作长篇纪实散文《娘》。他介绍:“《娘》写的是家,写了我和娘之间的一种复杂的感情,写母亲在千辛万苦中,流尽了所有的泪水,养育子女,但是却没有获得儿子的尊重,让娘一生住进了精神牢笼里。《娘》是纪实的,51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

写《爹》则采用虚构的办法。之所以用虚构的方式,是因为彭学明一天也没有和爹生活过,对他完全不熟悉,所以只能虚构。在书中的楔子开头,彭学明写道:爹,在我们湘西叫嗲(dia)。我的记忆里,叫嗲和爹都是一样的,嗲和爹都只是一个虚幻的符号和虚无的概念……因为我是一个没爹没嗲的孩子。

活动现场。何泽琼 摄

“我不了解爹,在自身的印象中没有‘爹’的存在。和爹是怎么相处的,我也不清楚。所以如何在这部小说中刻画‘爹’的形象,是很难的。”但再难,也得写。为什么呢?彭学明坦言是读者追着他写,其次他需要通过这样一次书写,把对湘西土地的深厚感情,全部寄托在父辈身上,“我想通过对爹的书写,以刻入骨髓的深情和敬畏,向我的湘西大地和父老乡亲致敬,向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致敬“,他表示,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世人,在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血脉相融,唇齿相依的过程中,是我爹这样无数个平凡、朴素而又伟大、崇高的百姓,在推动历史、创造历史。

柳建伟谈到,彭学明由于工作很忙,只能算是一个业余写作者。但是他的写作却非常了得。《爹》是彭学明首部长篇小说,但是一出手就是杰出的长篇小说,这也使得彭学明成为自沈从文之后,湘西文学的代表。

柳建伟深入评析:“《爹》几个方面的特点非常突出,家国同构,从家切入写国,写得非常好。这部小说有群像,又有典型化的人物,《爹》中爹、武豪干爹等形象非常典型,既有时代的代表性,又有人物的独特性,还有心灵的深邃性,这使得《爹》成为一部交响乐似的作品。《爹》把所有的历史大事件都关注到了,结构层次分明,写出了湘西的民族史。在语言上非常有特色,把方言和书面语结合得很好。”

徐可表示,《爹》是一本非常厚重的长篇小说,从抗日战争写到改革开放,中间用人物串起历史,构成一部千里江山图。“同时,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没有脸谱化,都是个性鲜明的,对中国长篇小说的人物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在语言上,总体风格是粗犷豪放的,也不失温柔敦厚,方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得非常好,用得比较精准而又典雅。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湘西风情的描写非常成功。总之,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