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12月16日)从中国石化获悉,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建成,项目的建成不仅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提供了探索方案,也为资源化利用高含盐工业废水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
项目采用海水直接制氢与绿电制绿氢结合的模式,利用青岛炼化水上光伏电站生产的部分绿电,通过电解槽将海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实现海水直接电解生产绿氢。所产氢气并入青岛炼化管网系统,用于掺入炼化生产过程或氢能车辆加注。项目攻克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以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发展规划高级专家梁峰表示,所谓工厂化是说它跟我们的生产紧密结合,它的供应工程的来和产品的去,都跟我们工厂的管网紧密联系。项目每小时可以生产20立方米绿氢,是我国首次直接在石化园区实施,并实现产品回收应用于工业过程的百千瓦级的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
相较于传统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其高度依赖稀缺的清洁淡水资源,对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构成了限制。而海水制氢则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海水中约3%的盐含量以及杂质中的氯离子会对电解设备电极造成腐蚀,阳离子的沉积则可能堵塞设备孔道,降低电解效率乃至损坏设备,这些都对设备设计与技术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发展规划高级专家 梁峰:通过研发设计特制的关键设备和特殊的工艺流程,探索破解以上难题。所产氢气就近并网,实现了科研开发与应用场景的高度耦合互联。项目探索对试验中的过程产品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过程的放散损失,在保护环境、节能降耗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新闻链接:
我国加快推进海水制氢技术研究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海水制氢技术,作为氢能生产的一种创新方式,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在海水制氢技术研究领域已启动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进展,并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域具有较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海水资源,具有绿电生产绿氢的资源优势。利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可将不稳定且较难储存的绿电资源就地转化为相对容易储存和消纳的绿氢资源,不再需要占有宝贵的大量淡水资源,为沿海地区乃至海上绿电的高效利用和氢能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 林卫斌:我国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装机规模有可能突破1亿千瓦。到2060年,绿氢生产的量有可能接近1亿吨。包括我们用氢能再来发电的装机容量,有可能突破1亿千瓦。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海水制氢技术有望在未来实现规模化产业应用。目前,我国正加快推进海水制氢的技术研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在海水制氢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推进海水制氢等氢能相关的新技术研发。目前,我国氢能专利位居全球第一,绿氢制取、氢燃料电池、大流量加氢站控制系统等技术取得突破。
作者: 朱江 张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