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来自科协、科技、民革、教育等界别的委员踊跃发言,群策群力。“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成为会场热词。
优化配置未来产业
“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具体如何做,怎样充分发挥首都特色,优化科创资源配置,成为委员们关注重点。
“做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孵化培育未来产业,比其他产业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和可持续的长期投入。”来自科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孙丽丽说,北京应充分发挥海淀区、通州区、经开区等不同区域优势,重点打造未来信息、健康、制造、能源等细分产业,形成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给足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信心和耐心,多位委员在发言中提到了“持续”。孙丽丽说,要深入研究符合北京特点的未来产业动态监测和评估评价体系,持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法规制度,“充分展示既有刚性又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品牌,让更多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
“北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标杆企业培育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而香港拥有完善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来自特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中国及亚太区主席陶匡淳说,要持续深化京港两地数字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探索共建实现高价值数据的基础设施,共建数据要素市场高效联动新模式。”
建好用好重点实验室
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委员们结合自身工作谈体会,积极建言献策。
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光辉建议,发挥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战略力量,推动高精尖科研成果落地首都。“应建立专门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对接和服务的部门,在科技任务立项、人才引进、成果落地等方面全面对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京央企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来自民革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褚潇炜认为,北京应发挥一线超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及央企的市场主导优势,支持央企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与科技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交叉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实现共用共享。
加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汇聚点,高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实施由企业主导、高校深度融合的有组织科研模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立东说,要加大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支持力度,攻关首都科技产业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北京还应建立多部门协调的科研成果筛选评估机构,促进科研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北京应支持高校院所、企业、事业单位等联合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开展原理验证、技术可行性验证等服务。”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平建议,针对细分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中试平台,压缩成果转化、产品上市和产业育成的周期,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