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千年盘绣史,会告诉你“土族青年”慕容复的错。

这篇千年盘绣史,会告诉你“土族青年”慕容复的错。
2017年03月04日 13:48 菁致

土族人是慕容复的先祖

在1700年前,有一个曾统治着青海及甘肃的国家,国王的名字也就是这个国家的名字,名叫吐谷浑。

您千万不能读错了,正确的拼音是[tǔ yù hún』。没听过此人没关系,我先从你应该很熟悉的人说起。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总该听说过吧,在慕容复时代之前约700年的十六国时期,北方有许多国号为“燕”的政权,都是其先祖建立的:

前燕(337年—370年)

西燕(383年—394年)

后燕(384年—407年)

南燕(398年—410年)

北燕(407年—436年)

而燕国属鲜卑人,鲜卑人一部发源于大兴安岭,为拓跋鲜卑,又称北部鲜卑;另一部分发源于位于今内蒙的鲜卑山,为东部鲜卑,包括慕容鲜卑,段鲜卑和宇文鲜卑。

鲜卑人传到曹魏时代,慕容鲜卑的酋长莫护跋,在魏国随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立下战功,学汉人戴上步摇冠,迈着方步走路,被称为“步摇” ,后转音为“慕容”,慕容鲜卑以此得姓。

莫护跋的儿子慕容木延继承了单于之位,之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慕容涉归。

前燕国缔造者慕容廆是其父亲慕容涉归的嫡子,而吐谷浑却是庶长子。作为兄长的吐谷浑对慕容廆来说始终是个隐患。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吐谷浑复姓慕容。

据说慕容吐谷浑与继为单于的慕容廆不合,带着慕容涉归临死前分了1700户牧民向西迁徙而到了现在的青海。

在公元313年建立国家,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吐谷浑族谱

一度叱咤风云的宏大帝国延续350年,在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一部分吐谷浑人东迁并融入汉族,一部分则降服于吐蕃,并融入藏族。而留居在祁连山、浩门河流域和河湟流域的吐谷浑人,便是土族的先民。

棺木侧板上神秘的吐谷浑

2002年,在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地区出土了一副吐谷浑时期的彩绘棺椁,内容主要是以赞普(王)、赞蒙(王后)为中心的礼仪活动。

横着过来,你能看到比较全面的彩色图片。

棺木的侧板(见棺板彩画临摹图)绘有大场面多人物的狩猎、行商、宴乐、迎宾、祭祀、野合等。内容涵盖了吐谷浑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狩猎面上是几位身跨“青海骢”的吐谷浑人骑射猎物的场面。吐谷浑人善骑射,骑射狩猎也就成了吐谷浑人的必修课。

图中还画有一队骆驼,驼鞍上摞放着高高的货物,从外形看极可能是丝绸锦缎。此组画以象征的手法,反映了吐谷浑人商队的庞大,行旅的艰难,财富的丰盈。

吐谷浑人开拓的丝绸之路之“青海道”,成为那个时期最繁荣的国际贸易通道之一,为吐谷浑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在画面右上方有一对青年男女的野合图,紧挨二人跪坐着一位面含神秘微笑、身着长袍锦裤、裤已褪至胯下的老人是一位萨满巫师。

吐谷浑人一直崇信萨满教,无论狩猎、治病、征伐、婚嫁、生殖,萨满法师都要预做法事,以专用的法器作法祈祷,诸事才能胜意。画面上的萨满巫师手执自己的男根颂咒作法,以祈求此对夫妻早生贵子,儿女成群。

画面右下方表现的是吐谷浑人祭天、祭祖的盛大礼仪。其中一女端着盘子,上置三只酒杯,另一女正在斟酒。

吐谷浑人用三只酒杯敬祭天地,和今日土族的酒俗有某种相似之处。

土族盘绣艺术

生活于此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这种技艺精湛、做工精细的刺绣就是盘绣。盘绣的命名来自于他独特的针法, 是我国刺绣艺术中唯一采用一针两线的针法和上盘下拉的制作工艺的刺绣艺术。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

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吐谷浑墓葬中就已看到最早的盘绣雏形,由此推测,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

1984年,在我省柴达木盆地出土的吐谷浑时期的丝织品上的几何图案,和今天土族盘绣常见的几何图案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吐谷浑和土族血脉相承的一个物证。盘绣是土族宗教信仰的体现,在最初土族先民崇拜自然的基础上产生了对山神的崇拜,随历史发展、民族迁徙与融合,汉族和藏族的文化融入他们原始萨满宗教文化。

盘绣中最常见的圆形方胜,以圆圈作为“点”组成线圈,最终构成整个圆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小方布内那无数的圆圈直接暗示着包罗万象的世界,就是“天人合一,相互依存”的道家思想。

在由内而外逐步扩大的圆圈,则象征宇宙的旋动、生命的孕育、万物的延续。单纯从图案来审视,足以表达出土族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盘绣艺术的应用

盘绣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应用在服饰、生活用品与宗教用品上。

1 服饰

服装土族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

花留肚在土族服饰中有类似于汉人的肚兜服饰,被称为花留肚。而男人的花留肚称为“缠腰子”;

女人的花留肚称为“朵朵尔”,上面所绣的还是类似“鸳鸯戏水”“孔雀戏牡丹”等汉人的图案。

秀苏还有土族秀苏这个土族最美丽的服饰,在坎肩或长衫的肩胛部缝接黄、绿、蓝、红、紫五色组成的盘绣绣布的圆袖筒。

恰绕:恰绕是土族所有女式鞋子的总称。

头饰:吐谷浑女子以金花为首饰,辫发绕后,缀以贝壳、珊瑚、松石等,以多为美的习俗,在今天土族妇女的扭达头饰中仍有保留。

她们至今还佩戴着一种叫“吐浑扭达”的古老头饰,从这个名称中,依稀能看到吐谷浑的历史渊源。

土族妇女的头饰形状是由古代一种头盔演变而来,其饰品主要包含头饰和腰饰两种。头饰被土族称为“扭达尔”,种类繁多但都是用盘绣制成。

腰饰:腰带被称为“普斯尔”,不同场合和年龄的妇女所配搭的腰带,只是在“普斯尔”前面加上特定的名称而已。

2 日用品饰品

土族日用品盘绣,主要包括针扎、挂画、枕顶等;

针扎:土族语叫“加西吉”,有钟形、圆形、船型、葫芦形等。

用彩线盘绣出各种花鸟等,即可插针也可当装饰。

枕顶:盘绣是土族人生活中出现频率做多的盘绣之一。枕顶多半是用黑色或白色做底,盘绣上相应的内容或者图案,如龙凤图案等

3  宗教用品饰品

在宗教用品中的表现

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的佑宁寺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藏语全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

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下诏修复,并赐额“佑宁寺”。

寺主为第七世嘉色活佛,已转世13世,尤其章嘉活佛是青海驻京呼图克图首领,封为大国师,与达赖、班禅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

在佑宁寺佛像可以看出,寺庙所供奉主佛的衣物、冠饰等都会镶有盘绣绣品作为装饰。

在互助县佑宁寺珍藏的“四大金刚”和“十八罗汉”大型绣像盘绣挂画更充分体现了土族妇女高超的盘绣技艺。

盘绣传承的方式

代代相传的传统:

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个土族刺绣个人展,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

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绣特有的"气质"。

确立传承人:

李发秀,青海省互助县人,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土族盘绣代表性传承人。

李发秀尝试从各个角度对土族盘绣进行创新:在图案设计上,将其融入时代元素和标志性事件,为土族盘绣带来新鲜气息;

在传承发展上,当地文化部门支持李发秀在村子里定期开设培训班,让当地妇女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技艺深造。

走进大学,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在文化部、教育部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让传统工艺走进学院,促进与现代艺术的交流。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举办的第一期青海民和县土族刺绣传统工艺与旅游纪念品设计研修班顺利结业,并进行相关设计作品的展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创新能力,使创新与市场对接,发扬工匠精神,走出刺绣看刺绣,使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目标。

建立彩虹部落土族园:

彩虹部落土族园主要旅游项目有;百年老油坊、世义德酒坊、马术俱乐部、射箭场、活佛院、安召广场、土司府、庄廓院、生产生活展示馆、土族服饰展示馆、土族祭坛、宗教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土族大牌坊、彩虹门、十八坊商业街及吐谷浑大营。

将旅游和当地文化的结合,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有效的方式。

2007年大型歌舞剧《彩虹部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加深了土族盘绣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土族姑娘吉门索爱上了给她们家放羊的拉仁布,在家人的阻挠下两人在烈火中化成鸳鸯。将此民间长诗重新搬到舞台,土族盘绣将更多一个对宣传的手段。

土族盘绣透露出土族对色彩、对美的追求,缤纷的色彩夺人眼目,逼真的图案或隐藏着古老文化的神秘,都体现出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如何将这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其实慕容复的目标太遥远了,可实现的希望如此渺茫;何不将发扬盘绣技术当作祖宗的遗训,做好你祖大爷家的产业,这样可以了却自己的心愿,到时富甲一方,也比那假皇帝来的自在吧。

(完)

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在探索中完善,

希望你也可以在我们的世界中,

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文|菁致

来源|菁致生活馆(ID:jzliveshop )

长按二维码以关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