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小雨终于和阿南结束了内耗五年的婚姻。
离婚后,大家都还觉得阿南是个“24孝好伴侣”,不理解小雨的做法。
在别人眼里,无论小雨说什么阿南都会依着她,无论她做什么阿南都会支持她。
但只有小雨清楚,这些都是假象。实际情况是——
每次两个人出去吃饭,阿南问小雨想吃什么,小雨说了后,他却用各种借口否定她:
“火锅太上火了,我觉得粤菜比较健康。”
“那家性价比不高,换一家吧……”
旅行前,阿南总会问小雨意见,可当小雨真的选好了地方之后,他又会表示反对:
“那里太远了,感觉会很累。”
“不如去xxx,风景更好……”
两个人出去逛街买东西,阿南总会让小雨“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可等小雨想买的时候,他又会说“这个不适合你”“那个不健康”……
我突然能理解,小雨为什么在这段婚姻中,感觉到这么委屈、内耗了。
因为这不就是关系中常见的“假尊重、真控制”现象吗?
就是那种打着“尊重你、给你做选择”的名号,实际上却否定、控制你所有的决定;看似给了对方选择的空间,实际上却完全不允许对方违背自己的意愿。
这种假尊重,比真控制更无形,不容易被发现,杀伤力却强得多。
那么,“假尊重”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彼此尊重的关系?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一聊:关系中的“假尊重、真控制”。
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像阿南这种对伴侣“假尊重、真控制”的人,内心是极度虚弱的,TA们只能通过控制另一半来获取安全感。
而这种“虚弱”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不安全依恋模式
心理学认为:在塑造一个人性格的过程中,依恋关系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简单来说,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养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我们长大后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
如果父母提供了足够的爱与关注,我们就会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可以和他人拥有健康关系的,那么自然就会发展出“安全型依恋模式”。
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忽略、无视我们的情感需求,没有提供必要的精神养分,就可能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而这种模式,会使得我们很难信任他人、非常害怕别人的拒绝,甚至是时刻处在被抛弃的恐惧感中,很难发展出健康的婚恋关系。
2、内心自卑感作祟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玫瑰的故事》中的方协文,其实就是“假尊重型伴侣”的典型代表人物。
早期丧父的不安全感、母亲充满控制欲的教养方式,都是他自卑的根源。
当他遇到被富养长大的黄亦玫时,他羡慕她的美好、自信,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她。
黄亦玫的明媚照亮了他,但也刺痛了他。
所以他们结婚后,他想的不是充盈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通过贬低、打压的方式控制黄亦玫,让她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困于他建立的牢笼之中。
就像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说的: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
自卑到极致的人,往往极度自负,而自负在亲密关系中,就很容易演变成对另一半的控制。
3、越焦虑越想控制
心理学认为:当面对的不确定性越多时,焦虑的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焦虑的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
而人越是焦虑,就会越想抓住、控制身边所有的人事物。
焦虑的人们总是竭尽全力把自己伪装成可以掌控全局的人,渴望通过控制起到掩饰虚弱、缓解焦虑的作用。
但这样的应对方式终归是隔靴搔痒,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最终也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让身边的人越来越痛苦。
“假尊重”型伴侣,TA们表面上会给予伴侣选择的空间,可实际上无论伴侣说什么、做什么,都会习惯性打压和否定,内心深处坚定地认定伴侣就是什么都不如自己。
而真正尊重伴侣的人,会承认伴侣作为独立个体的完整性,鼓励和支持伴侣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大多数情况下,真真假假交织在一起,让人很难分辨。这时我们不妨代入到具体的场景中,去看看二者的不同:
1、在遇到分歧时
- “真尊重”类型的伴侣:会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认真倾听你的观点,即便TA不完全认同,也不会完全否定你;并且TA会寻找两个人观点的共通之处,为了达成共识而努力。
- “假尊重”类型的伴侣:口头上说着“你决定就好”,实际上根本不愿意倾听你的真实想法,也关闭了两个人的沟通渠道。
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样的矛盾时,继续循环往复,让你越来越失望。
2、在面对社交时
- “真尊重”类型的伴侣:会支持对方拥有自己的社交圈,鼓励另一半走出去,多结交新的朋友,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毕竟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婚恋关系代替不了一切。
- “假尊重”类型的伴侣:会以你已经“恋爱了”“结婚了”为由,限制你和其他朋友来往,营造出一种俩人的世界里只有彼此的错觉。
这样的相处模式看似甜蜜,其实是为了关闭你和这个世界的接触渠道,屏蔽你获取信息的方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你。
3、在面临个人成长时
- “真尊重”类型的伴侣:会支持你实现自己的梦想,探索世界更多的可能性,充分给予你成长的空间,鼓励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 “假尊重”类型的伴侣:会将两个人的一切捆绑在一起,甚至要求你为TA的成长空间牺牲自己,去成全TA的完整性;表面上说“我是为了我们两个人努力”,可内心深处其实是在担忧,你变得更好之后会脱离TA的掌控。
4、在另一半感到失落、沮丧时
- “真尊重”类型的伴侣:会从你的角度出发,在解决你的情绪问题的同时,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帮助,陪伴你走出困境,让你能够感受到安全感。
- “假尊重”类型的伴侣:会偏向于只解决情绪不解决问题,无限制地纵容你摆烂,表面上哄着你,让你的心情变好,可问题却始终摆在那里不帮助你解决。
更有甚者,就连你的情绪问题都会全盘否定,认为你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直到你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
其实,不仅是婚恋关系,在任何关系中,尊重都远比爱重要。
爱一个人,永远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
真正的尊重就是“对抗关系物化”的过程。关系物化,指的是在人际情境中,任何一方为了满足欲望,无视自己或对方的感受,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物品,采用损害彼此身心、权益或资源的方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人际互动模式。
我们需要看到、理解彼此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完整性,并由此去欣赏、肯定对方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控制对方,去满足我们的设想。
心理学博士斯蒂芬·吉利根(PhD.Stephen Gilligan),提出过一个理念:
最深刻的疗愈,来自于真正的尊重。
只有打造彼此尊重的亲密关系,才可以接纳自己,同时疗愈对方。
为此,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明确伴侣之间的边界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两个人在一起之后就必须毫无保留,不应该有任何秘密;要是硬在俩人之间划上一条分界线,就相当于是在分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可正如作家苏心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棵共同生长的树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扰遮挡,肯定长不好,甚至会枯萎。只有保持适度距离的守望,才能枝繁叶茂,华枝春满。”
再亲密的爱人,也要保持适当的边界感,不然就相当于给了对方一种“你可以随时冒犯我”的信号,忽视了在爱的构成部分里,本就应该包含尊重和接纳彼此的边界。
2、不做无意义的对比
总有一些伴侣喜欢给两个人在关系中的付出,做一个重要程度的对比:
“我的事情比你的重要。”
“你的情绪在我的事业面前不值一提。”
“带孩子怎么可能比我上班更累。”……
这就忽视了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痛苦本就互不相通,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对照表,可以反映出哪种事情更重要,哪种付出更值得被肯定。
把精力放在无意义的比较上面,去分出一个强弱等级,只会消磨两个人的爱意,直至关系破裂。
3、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帮助
伴侣相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供对方真正需要的帮助,例如:
在对方身体不适时,给TA倒上一杯热水,或者拥抱一下TA,让对方知道还有自己的陪伴;
多询问“我可以为你做什么,你会感觉好一点”,而不是“我觉得你按照我想的去做会更好”。
让对方体会到自己的真诚所在,才能增加彼此的信任感,提升关系的韧性。
可能有人会问:“对方就是无法给予自己真正的尊重,怎么办?”
如果你也正处在一段“假尊重、真控制”的关系中,不妨试试以下3种方法:
1、让对方了解“假尊重”,以及其对关系的影响
我们可以尝试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知对方,以及为什么这样、长此以往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你可以使用“提出感受+分析原因+表明影响”的沟通公式:
我们之前的相处方式让我很不舒服(提出感受);
我感到你的行为本质是想控制我,并不是真正的尊重我(分析原因);
这样下去,我们的关系可能要走到尽头了(表明影响)。
当你真实地表达之后,对方可能会表示愧疚,也可能会恼羞成怒,但只要把问题指出来,就有了解决的可能性。
不然两个人之间的怨念只会越积越深,甚至会到达无法挽回的地步。
2、告知对方你想要怎样的“尊重”
每对夫妻或情侣都有自己的相处默契,即便尊重是定式,不同的人也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尝试告诉对方,自己期望得到怎样的尊重。
哪种方式是你可以接受的,哪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毕竟直接表达,比遍体鳞伤之后的歇斯底里,更容易让人接受。
3、若沟通后对方仍不改正,可考虑及时止损
有时候,对方的“假尊重”是因为没找到更融洽的相处方式,但也有可能是这个人本身的婚恋观就出了问题。
如果在你反复沟通之下,对方仍然没有改变,或者压根不认为自己有错,那么你就要考虑及时止损了。
千万不要因为一段不健康的关系,而让自己一直活在痛苦里。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好的伴侣,就是很难遇到啊!”
确实,要凭空遇到一个完全尊重、支持自己的伴侣,真的不容易。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尊重伴侣的人。
然后去接纳对方、感染对方,并教TA也成为一个尊重你的伴侣。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在后天习得如何尊重伴侣。
假设其中一方拒绝做到,那么这段关系也就没必要进行下去了。
还是那句话,即便暂时没有遇到彼此尊重的伴侣,也千万不要在不对等的关系中消耗自己。
要始终坚信:你值得拥有一段健康且美好的亲密关系。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纸醉葡萄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