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地产下行以来,民企普遍减员缩编,地产人才溢出严重,很多人挤破头进国央企,想要寻求一处“避风港”。
在大家看来,国央企虽然薪资较低,优势却也很明显:工作稳定,很少裁员;工作轻松,上班偶尔还能摸鱼;朝九晚五加班少,可以平衡工作与生活。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骨感。据跳槽去国央企的地产人说,如今的国央企,早已不是传闻中的那个样子,待遇低不说,内卷一点不比民企少。
而且,别以为进了国企就端上了铁饭碗,绩效考核不达标,分分钟都得走人……以前觉得进了国央企就安逸了,进来才发现落差竟然这么大。
结合大家反馈的信息,我们就来还原一下,国央企内部真实的“生存环境”。
降本增效过紧日子
国央企也不好混了
据跳槽去国央企的地产人反映,地产持续下行三四年,地产家也没余粮了。各个国央企都在喊着要过紧日子。降本增效的方针下,裁员、降薪、砍福利、强制加班等等操作,但凡民企有的,国央企一个都没少。
1、说好的稳定,实际上裁员降薪一点不手软。
减员是企业在应对营收下滑的常规操作,国央企也不例外。自2021年以来,国央企裁员的消息便时有曝出。有的只是将部分岗位编制,有的直接整个区域合并,或者子公司、事业部全部解散。
一位跳槽去某央企的地产人就反映,公司从去年就大规模减员了,留在公司的人也大幅降薪,营收不好的项目公司更困难,好几个月都没发工资了。
还有的国央企将降薪做得很隐蔽,表面上是优化薪酬绩效,实际上变相降薪。先是提高绩效工资比例,再找理由将大部分人的绩效系数调到1.0以下,变相降低大家的薪资。
2、本以为朝九晚五,实际上周末都得随叫随到。
在很多人以为,进了国央企就能过安稳了,每天准点上下班,工作没啥压力。
这种认知,如今看来还是片面了。据国央企的员工就反映,加班早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领导喜欢临近下班扔来一堆资料,交代你明天就要。”有时难得不忙想要早点走,看到大家都不动,自己也不好意思走了。遇到检查、巡查的时候,就算节假日都得随叫随到。内卷程度不输996互联网公司。戳此了解智慧工程平台,把工地“装进口袋”
3、摸鱼养老?降本提效、末尾淘汰了解一下。
前不久中央下达要求,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
事实上,末位淘汰、竞聘上岗这些民企常用的考核机制,在很多国央企已经推行多年了。
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只不过执行过程中不知不觉走歪了。一位国央企员工说,能出能进的规则,基本只适用于基层员工。公司业绩不好,或者有锅需要背的时候,没关系没背景的便是那个被“末位”的人。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
说起国央企的内卷,很多人表示无奈。在大家看来,国央企的很多内卷,都是没必要的“瞎卷”,很多时候只是"假装很努力 ",对于改善经营结果并没有多大帮助,却把员工折腾得怨声载道。
国央企内卷
很多时候是“瞎卷”
说到内卷,很多国央企员工都很无奈。
在大家看来,很多时候卷的都是形式主义,都是无效内卷,完全没有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反而消耗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形式主义太盛,文山会海忙不完
国央企人的加班,常常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报告造成的。以工作汇报为例,有日报、周报、半月报、月报、双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甚至还有一事一报。
而且报告不是写一份就完事。给不同的上级汇报,还得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某央企三级公司的月报,给公司领导一个版本,给集团一个版本,给政府系统一个版本。
还特别喜欢抠细节,大至一个分段,小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严格符合规范,容不得一丝疏忽。
再者会议特别多,今天沟通会,明天学习会,后天总结会,总之天天都有会。
2、流程制度太繁复,拉低工作效率
众所周知,在国央企不一定要有功,但千万不能有过。安全合规是工作的红线。
这也就构成了国央企的另一个特点:流程繁复,制度繁多。
大家都怕犯错,都怕承责,于是,每件事都要层层考察,层层汇报,层层审批,单是走流程就要花费大量时间。
很多国央企员工,白天开会走流程,晚上加班写报告。每天好像什么都没做,每天却又忙得团团转。
3、工具手段落后,严重妨碍工作提效
目前,一些国央企的管理仍停留对相对原始的方式上,比如做汇报,有的还在用纸质版报告;有的项目数据收集用电子表格方式,维护起来麻烦不说,还容易出现错漏。掌控投资目标,掌握建设进度,点击了解
某国企收集项目周报月报都是用Excel方式,由于各部门填报的格式不一样,每个月单单是收集项目月报就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收集回来的数据,重新进行格式整理又要花两三天时间,每个月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月报整理上。
另外,由于数据难以溯源,有时候领导有对数据有疑问,也不知道该找谁,只能一个个同事去问,非常繁琐低效。
这样的情况,在国央企里面并非个例。当前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很多国央企也面临着人少事多,一岗多责的困境,比如某地产国企一个成本岗位要同时负责五六个项目,根本管不过来。降本增效,就用数字成本管理平台
这种情况下,如何借助工具实现降本提效,便成为摆在国央企面前一个问题。
摆脱无效内卷
国央企刀刃向内
在社会学领域,内卷的是指当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形态后,既找不到新的发展路径,也无法稳定下来,只能在既有水平上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无效。
无效的内卷,与降本增效的目标是背道而行的。对国央企来说,破除无效内卷,是改善经营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一些前瞻性的国央企已经率先行动,在降本增效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1、精简组织架构,提高汇报与决策效率
为了适应新形势变化,国央企纷纷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整体方向都是在纵向上精简管理层级,在横向上精简平行单元,实现总部收权、强化管控、区域聚焦、管理提效。
首先是总部精简,合并或取消非必要职能,强调总部下一线,让集团管理人员深入的参与到实际业务中。
其次,区域公司根据战略布局进行调整。
这几年,很多国央企都进行的区域调整,取消或者合并弱势城市公司,聚焦核心区域核心城市核心板块,集中优势资源给产粮的板块。
比如招商蛇口今年将原有的7大区域公司也整合到5个,其中深圳和华南区域整合成了一个新的大区,华中区域则被撤销。
再者,纵向管理层面精简,缩短决策及汇报流程。
比如此前很多国央企都是三级管控,而目前多数已经调整为两级管控,由集团总部直管城市公司。以此减少内部汇报层级,提升管理效率。
2、优化业务流程,完善业务管理标准
建立标准,是通过统一工作语言和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及重复工作。
举个例子,某城投公司发现,前两年制定了一整套成本指标模板,各个项目的成本数据由地区公司填写上报,后来成本超支情况严重,复盘才发现两大问题:
一是成本管控过于粗放,只管头尾(也就是前期的审批流程和项目最终决算),缺乏过程管控,签证变更数量巨大。
二是指标的定义过于模糊,各个单位没有统一口径,成本测算工作难度大、精确率低。
举例来说,不同的造价公司对同一个东西的称呼不同。比如土方,A咨询公司习惯称为挖土方,b公司称为挖土石方。
这就为成本的测算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而且不利于成本精准控制。
后来,该公司对整个成本指标体系重新量化,按照不同专业分门别类。梳理清楚各项指标的含义,统一大家的数据口径。
同时,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利用AI的语义识别能力,将不规则的指标数据进行转换,最终实现数据的沉淀和转化。点击了解AI降本,把钱花在刀刃上
再如前文提到的,月报数据收集难,格式乱,梳理麻烦的问题,说到底也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这家公司也是通过流程梳理,对合约规划、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资金支付等进行标准化。同时,借助信息化工具来实现效率提升。
比如以前地产开发项目只有施工计划,连项目全景计划都没有。不同专业之间协同非常难。大家都是各忙各的,不管其他部门的进度走到哪。比如有个项目开发部已经要去报建了,土地前期证件还没办好。大家之间的工作没有衔接,没有协同,项目推进起来又慢效果又不好。
引入数字化工具之后,将项目管理流程内置到系统里面,比如计划管理内置了全景计划,每个项目的计划达成情况都会自动统计;再如投资成本系统,可以实时识别各个项目是否按期达产、是否以产定支;工程系统可以监测各个项目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等……
数据采集,则从过去的依赖一线填报,变成了由合作单位线上汇报。系统对合作单位开放授权,让他们直接在上面填报周报月报数据,再由项目经理进行审批。管好进度、质量、安全,项目开发更有序,戳此了解
过去要花好几天才能完成的数据采集工作,现在只要半天就搞定,极大的解放了一线,并提高了管理效率。
3、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激发组织活力
考核机制僵化,缺乏公平性与激励作用,是国央企一直以来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问题。
当然,也有一部分国央企已主动进行变革,力求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通过引入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在内部形成“鲶鱼效应”,形成竞争的氛围。
近年来,部分国央企不仅基层、中层积极引入市场化人才,对于重要管理岗位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比如地产领域,华润置地、越秀地产等都招揽了大批的民企背景人才,为公司注入更多鲜活力量。
另一方面,大力推行“领导能上能下,员工能出能进”的考核模式,充分激发大家的上进心。
明年,响应中央提出的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的要求,将会有更多的国央企加入到这一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末位淘汰机制的实行,是为了提高公平性,而非制造新的不公。
有某国企员工就表示,此前公司进行薪资改革,原来基本工资占比70%,绩效占比30%,改革以后基本工资只占 20%,绩效竟然占到了 80%。
考核结果则是领导说了算,考核的公平性也就成了“不能说的秘密”。这显然有违改革初衷。
如何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保证在执行中不跑偏、不变形,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