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U14梯队两位教练的对话,不经意间“跑了题”。从关于中日青少年比赛质量的对比延伸开去,转入中国小球员为何普遍“脆弱”的探讨。
“去年我们在最热的时候去日本,当地孩子一天踢三场比赛,每场两节各30分钟,中午都不休息。裁判员也从早上8点开球,一直吹到晚上9点半灯光球场关门。”回忆当时的场景,熊伟直言有对比就有伤害,“我们有的队员,上午踢完下午就说‘动不了了’。一方面平时缺少竞争,一方面也吃不了苦,哪怕给他们打‘鸡血’,有效期也特别短。”
从各个层面的青训调研来看,球员缺少吃苦的劲头,自主性难以激发,已然成了青训教练们集体头疼的问题。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安逸的成长环境,是被提及最多的客观原因,但通过中日同龄球员的比较,显然还有更多答案值得探寻。
“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意识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将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的培养融入其中,让孩子从小掌握倒立、滚翻、摔倒时缓冲保护自己等技能。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边玩就边学会了摸爬滚打。”在熊伟看来,正是低年龄段打下的基础,让日本小球员在进入梯队后能更好地应对高强度训练和比赛,面对困难环境也有更强的抗压能力,“相反,国内有些梯队的孩子,13岁了连怎么后滚翻、怎么缓冲落地都不会,差距非常明显。”
从熊伟和冯扬两位U14梯队教练的口中,不约而同地蹦出了日籍教练大山真人的名字。在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青训体系中,U9年龄段是组队的起点,却专门设置了一个岗位,由大山负责U8以下年龄段的普及和社会培训工作。“从去年以来,大山在杭州已经很有名了。”熊伟介绍说,“他几乎每周都有好几堂课,在不同地点教孩子们如何‘摸爬滚打’,如何用眼神观察和作出决策。”
作为一位专注于低年龄段足球培训20余年的青训教练,大山真人以健康、快乐、教育为指导原则,致力于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体验足球运动的乐趣,学会团队、社交、规则、公平、礼仪,锻炼身体素质、健全人格发展。从过去两年的实践来看,这种面向低年龄段的足球培训模式,无论形式还是效果,已得到越来越多幼儿园和学校的接纳和认可。
“大山班”的火爆,也为熊伟和冯扬这样的梯队教练点亮了希望。这种前置的普及和针对性训练,不仅有助于拓宽足球人才的选材面,也将有效改变小队员普遍“脆弱”的现状,为梯队的精英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日本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大山’,这种模式在日本已非常成熟,但在中国还比较新鲜。”熊伟说,“尽管存在教育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实际开展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我们还是非常希望能把这种模式普及和传播出去,期待有更多的‘大山’在中国做这件事,有更多学校和家长给予支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