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由中信出版、抖音大有学问、上海图书馆等联合举办的《创新·传承·生命意义》主题活动中,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携新书《创新主义》现场开讲创新主义年度公开大课,以下是“创新”开讲环节演讲内容。
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话题本身不创新,答案则是创新的,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跟传承。大家可以到ChatGPT上查一查,如果查生命力是什么,或者创新主义是什么?似乎还没有同样的描述,所以这个提法应该是有趣的,是个创新。
而且,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这个话题,因为社会富裕了,大家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和财富。应当用闲暇的资源去做什么?怎么样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关心,在新的技术和经济环境下,应该去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意义?
我们看到现在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已经影响到人性层面,比如说当下最热的人工智能技术。它会不会取代所有的工作?有了它,人类去干什么呢?你会发现,人类还是要去做创新的工作,创新的工作不能由人工智能来做。
还有VR的技术,是不是能够替代真实的世界,人活在虚拟世界里是不是能够获得同样的满足感?答案是:这些可能替代不了我们人类对创新和传承的追求,所以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跟传承”。
这本书主要是讲哲学层面的内容,当然从经济层面来看,无论对于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创新”已经是一项核心活动,或者最重要的一项取得成功、赚钱的要素。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创新的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创新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主要讲这个层面,而是在意义层面,创新也应当成为一项重要的价值观和追求。
什么是创新?我讲的创新还是比较广义的,包括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这个是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包括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甚至新的商业模式、组织形式,还有文化艺术的创新。另外就是基因的创新,我们认为生孩子也是一种创新。
为什么同时也要讲传承呢?传承和创新实际上是共生的。首先传承是创新的尺度,创新是不是成功,是不是有影响力?就要看有多少人是被你影响,或者多少人传承于你。如果是完全没有传承的创新,没有人用到,也没有人被影响到,那肯定是不成功的,价值也很小。因此说,传承是测量创新成功的尺度,并且也是创新的成果。
其次,创新和传承也是相互补充的,如果一个东西是没有创新的传承,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这个没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社会也会逐步固化。
“只有创新,没有传承”,这样也不行。从意义来讲,我们不光是要注重创新,而且要注重传承。因为创新有很多风险,如果把人类搞灭亡了,我们说只为一代人的利益,而不顾长期的传承,创新可能就是短期的,没有一种可持续的理念在里面,所以创新跟传承放在一起,既考虑了需要不断地创新有趣的结果,又考虑到可持续性。
我们刚才说了创新也涵盖了基因创新的意思,就是后代,高级的生物大部分是两性繁殖,其实就是父母基因的结合出来的后代,既是创新,又是传承,新的孩子、新的组合都是创新,不光是传承,也是创新。
创新主义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在此之下,生命的意义或者使命是通过创新的传承来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
为什么是创新跟传承?因为创新和传承是为人类知识和基因的大厦做出贡献,人类文明之所以有今天,一方面是我们有几十亿的人,如果借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比喻,它相当于具有几十亿算力的硬件基础。同时它也有软件设施,软件是我们人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发展的积累,软件+硬件才成就了今天的文明。两个缺一不可。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多人口、算力,这么多知识我们根本就承接不了。
什么叫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不断地延续下去。具体点,什么叫长期繁荣?是指不光时间要长,而且空间也要广,数量要多,还有一个也不能忽略,就是要很有趣。我们要不断有新的东西出现,而要做到这点需要创新。如果仅仅是复制,没有创新的话,那我们说细菌空间也很广,时间也很长,但那并不有趣,所以我们人类要实现高级文明、长期繁荣的意义在于空间广、时间长、数量多,而且要有趣。
而且创新、传承不光是软件、科学、艺术,也涵盖了后代。这样一种价值追求,其实可以用它来指导很多方面的思考,书籍后半部就主要讲它的应用层面,包括应用到个人生活、企业经营、国家政策,包括人口政策、创新政策、教育政策等等,这些都可以用创新和传承的衡量尺度,或者这样一种价值取向来思考,会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这一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倾向呢?它更加强调注重学习,注重进取,理性和交流的人生哲学。企业经营方面,是代表了更加平等宽松、协作和更具社会企业责任的文化,在国家政策中代表了更加开放、包容和生育友好的国家政策。
二、创新力模型
这本书多次提到这一模型,它我在上一本书里初次推出,也能够推导出创新主义的价值观。放到社会来讲,人口跟人口之间的连接越多,思想的碰撞跟密度、频率更高,创新力越旺盛,这个就是创新力的公式:人口数量×人口能力×内外部的交流量。
看这个模型我们就知道,从国家政策来说,有两个最重要的要素,一个是人口,一个是开放。过去人口是中国的优势,但未来人口不那么乐观,最近两年我们出生的孩子数量少了很多,比起仅仅是不到十年前少了一半,20年以后,当这些孩子要成为创新者的时候,中国的创新力可能就受到很大的折扣,这个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说我们需要上升到意义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济的角度呢?从经济角度,我们也应该尽快地去解决人口的问题,因为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现在的年轻人,出生人口少了以后,到他们五六十岁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受到影响。对于像我这样现在50多岁的人,影响不大。
所以要正视这一问题的话,需要超越自我、超越这一代人,让整个社会达成共识,把人类文明长期的繁荣作为目标,我们不只是活一代人,而是要达到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长期传承的目标,因此需要为年轻人创造条件,提供生育福利。我们现在这么多财富,社会只要拿出一小部分来帮年轻人解决生育压力大、成本高的问题,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前提是我们要上升到一个意义的层面。
讲讲创新主义的价值观到底有什么特点。我们如果回答生命意义这样的问题,会有多种答案,这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历史上的哲学家,对生命的意义的答案也都很好,比如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利、享乐,这无可厚非,追求亲情或者爱情,追求对社会的贡献、美德,追求自我实现,这些都被大家讨论过。那,过去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说创新呢?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生活的年代创新速度非常慢,一个哲学家生活几十年中,可能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创新,而且很多统治阶级并不喜欢创新,喜欢稳定,也有些哲学思想是反对创新的,追求稳定。
创新是一种最高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或者叫心理的满足,沿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理论,只有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创新确实很难,但也有更高的成就感。创新是超越的,我们说的这种创新跟传承的价值观,是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它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这一代人,甚至时空的概念,所以它其实是最高的追求。
如果一个价值观要成为普世的价值观,一定要经过这么一个测试,所有人都去追求这样一个价值观,对社会是不是好事?如果大家都去追求考上清北,显然不是好事,因为这是个零和游戏。追求财富是不是零和游戏?在过去土地就代表零和游戏。在工业社会,追求财富不是零和游戏,因为创新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且创新是个政策游戏,你创造出来的东西会为其他的创新者借鉴,创新是前赴后继、可以传承的。
因此我们说创新是一种价值观,是可以通过普世测试的,可以从个人价值观推广到一个种群,也可以推广到一个国家,国家跟国家之间也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相促进,包括中国跟美国,都不应该把它作为零和游戏来看待。
最后是可持续性,或者是自洽性,之所以今天能够讨论创新主义这样的哲学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祖先留下了这样的一个基因和知识的大厦,如果要让我们的后代多少年以后还去讨论同样一个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什么呢?我能想到的答案是,他们讨论的价值观还是应该围绕在,如何保持我们知识和基因的大厦能够长期的繁荣,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条永恒的价值观。
三、AI不会朝着跟人越来越像的路径去演化
去年大模型出来以后,当然技术领域感到震撼,但最震撼的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它证明了,或者说代表了只是个时间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或者机器可以模拟人脑中的一些活动。机器用数字的神经元可以模拟人脑,或者说用硅基可以模拟所有碳基的人脑活动。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这也是自然的,人脑就是一个化学的产物。但我们看到真的有东西可以模拟人脑,是足够令人震惊的。其实这也是哲学层面上的震撼,因为现在人工智能的能力跟人脑还差很远,比如它的能耗、通用性还差很远。但,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另外对我的震撼是,ChatGPT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解释性,很像人类。就是说技能的东西可能必然会带来不确定性或不可解释性,如果一个完全可以确定、可以预测的东西,我们认为它不是智能的。智能也可以解释为创造性,人类的创造性必然和不可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是共生的。
我认为AI不会朝着跟人越来越像的路径去演化,因为人类跟机器的差别在于具有自我意识,具有情感,这是要靠训练、要靠几万年的进化训练出来的。怎么训练出来呢?人类跟非生物的差别是,生命的本质就是向生怕死,要把AI训练得如同真实的生命,那你就要训练出AI向生怕死。而AI不会具有人类同样的向生怕死的情感,或者叫伦理也好。
此外,AI虽然在理论上完全可以模拟人脑,但它又是和人脑不一样,因为人类不会朝着这个方向训练。我们创新的活动是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的,AI技能本身也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两个不确定性的东西去执行一个不确定的事情,重要的是这个AI跟我们人类是不一样的,这个风险太大了。所以说为什么创新的工作肯定还是要人类去主导,因为也不可能让给AI。
既然AI比人类聪明,让AI取代我们后代有什么不好吗?有种观点说,没问题,我们不用关心风险,我们让AI完成所有的事情,甚至它完全取代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后代再过一些年全都是硅基,都是AI的,AI虽然不是我们生出来,也是我们的创造的,也算是我们的后代。这成立吗?我认为不成立,因为从长期传承的角度看风险是很大的。它的确更聪明,它能繁殖吗?还是说这些算法永远地固化了在那呢?如果AI有后代的话是单性繁殖还是两性繁殖呢?AI有公的母的吗?
为什么说这个,因为两性繁殖既是创新又是传承,在进化当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命经过几亿年的进化,能够抵御各种各样的变化和病毒,既有创新性又有传承性,又有它的鲁棒性,是有它的道理。如果我们现在单性繁殖,可能一个病毒就把它搞死了,如果它不死的话,新的AI如何取代他?如果人类不死,长生不老的话,对创新是不是好事,是不是固化了呢?
所以让AI来取代我们的后代,实现人类或者智能生命长期的繁荣,现在完全没有把握,风险非常大,也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结论就是:AI做创新的风险太大了,我们不能让它来替代我们的后代。
现在还有个风险,是我们的年轻人会沉迷于虚拟宇宙、元宇宙,而不是去真实世界的探索。虚拟宇宙复杂度远不如真实的宇宙,逻辑也不自洽。在一个逻辑不自洽的体系里面做创新,如同在一个逻辑不自洽的几何体系里面证明几何定理一样,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虚拟宇宙可以用太低的成本制造快乐和满足,可以模拟情感,还可以模拟假创新,所以我们要警惕它,保持对真实宇宙的探索。
人类总得留点什么给自己做吧,所有精神的需求,我们总得留一个给自己做吧,否则我们干什么?如果我们要追求最高的意义,最高级的精神和需求的满足,那不就是创新吗?无论从乐趣来讲,或者从意义感来讲,人类也会把创新的活动留给自己做。结论就是,人类不会让AI主动创新,人类会把创新的乐趣留给自己,AI会朝着人类互补的方向发展,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人类,但是它不像人。
四、躺平是很快乐,但创新更加高级
最后也讲讲旅行,包括太空旅行。人类长期文明的繁荣包括空间上的拓展,它和时间上的传承同样重要,比如发现新大陆等,历史上对我们创新力是很大的提升,未来如果探索太空也是这样。空间上拓展也会促进传承,因为它分散了风险,多个星球的文明可以抵御一个星球的毁灭风险。所以我们还是要发展旅行技术,包括太空旅行。
新技术里面,可能太空旅行最难,长寿技术、人工智能相对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太空旅行有光速限制,成本高、有生命危险,经济效益还不明显,需要长期不计回报的巨大投入。有个费米悖论,说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外星人?有可能外星人还没有发展出太空旅行的技术,或者它被人工智能取代了,亦或者它成为虚拟世界,或者永生了,这些技术都有可能颠覆人类长期文明的发展。
但太空技术确实能够促进人类长期文明的发展,问题是这个太难了。所以一定要从人类文明追求的意义来看待才会追求太空旅行,意义就是追求人类和太空的长期繁荣。
回到现实来看,生孩子其实也像是放个卫星,放出去以后不时也会发一些消息给你,说“拿点钱”。生孩子也是一个成本很高、没有回报、有生命危险、经济效益不明显、长期回报、巨大投入的事情。这些事情确实得需要讲讲价值观、意义才行。
希望通过这本书,大家对生命意义能有一个全面地思考。如果把创新跟传承作为生命的意义和追求,这会是更高级的追求,更加充实、科学、包容,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代表了一种更加积极、主动交流跟理性的哲学,以及更加平等宽松协作的文化,也意味着更开放、包容和生育友好的国家政策。
虽然说是更高级的追求,是超越自我的追求,但创新主义也不会躺赢,创新和传承的文化不会自动成为主流。因为躺平更容易,躺平也是挺快乐的,绝后也是很容易也很快乐。就比如生孩子其实是个人辛苦、个人得益占小头,但社会跟文明的长久得益占大头。
在每个人的个人利益面前,创新和传承的重要性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促成这样一种社会共识,拿出现在整体社会资源的一小部分,来支持创新和传承,促进我们实现人类文明长期繁荣的目标。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