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金融杨丙卿: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到底有木有?

天阅金融杨丙卿: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到底有木有?
2020年03月07日 16:40 首席看市

“我要吃垮海底捞!”——某位在家憋疯了的小同志说。

新冠疫情肆虐一个多月了,原本七天的春节假期被无限延长。虽然近期,各行业开始逐渐安排复工进程,但也只是肉体从家里禁锢变成家里+公司双重禁锢。家里至少还能撒欢,公司/企业上班还得带着口罩,不敢随意和人说话,不能一起吃饭,甚至不敢叫外卖。

更令人崩溃的是,餐饮行业的复工遥遥无期。眼下这局面,餐饮企业只剩下半条命了,强大如西贝的老板也被迫网上“哭穷”换来银行的贷款支持。即使开工,也只是开放外卖,堂食的开放还不知道何时。

即便是外卖,由于很多人担心外卖小哥接触过多外部人员,点外卖的人群也比以前克制很多。以前唾手可得的炸鸡、奶茶、羊肉串,现在都成了困在家里的人一段美好的回忆了。

先说个身边的小故事。

我的朋友小Z,刚从辽宁锦州回北京。他们家在北京开舞蹈培训学校,眼下,大中小学全部停课,孩子都在家上网课,压根不可能聚集性地统一开课,舞蹈学校目前只能无限制搁浅,坐等疫情结束,学校开课。这期间,房租照交,老师基本工资和社保也少不了,收入完全为零。所以过年后整整四周,他们两口子干脆待在老家,不回来,因为回来也没啥用。

然而,天天呆家里,真快疯了。外边遍地的锦州烧烤店,那也不开啊!想想还是回北京,先主动隔离14天吧。

我在电话里问他,那你们俩现在收入来源是啥?学校停了,每个月的支出,每天早上睡醒了就得头疼这事。现在只能双方父母支援点,加上自己炒炒股票,做做小波段啥的,赚点钱取出来吃顿肉。等学校房租到期,如果疫情还没结束,还得剁掉一大部分股票去续租。

我又问他,那等疫情结束了,是不是得疯狂报复性消费一把,把闷在家里这么多时间的憋屈释放出来?

他貌似被烟呛了一口:“我现在兜比脸还干净,我报复谁啊?社会啊?”

我无语。

他接着说:“一个人就一张嘴一个胃,连续吃五顿海底捞,也就把之前的弥补回来,而且我保证你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再也不想吃,还得去买马应龙。而且你一年就那么点空闲日子,放了这么长的假,复工复产之后不得加班加点补回来,去不了的旅游,以后更是没时间去了。我现在想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把学校撑下去,真要报复的话,那也是报复性赚钱。这一个多月,家里现金都快光了!”

现在,“报复性消费”成了个时髦词。微博上,论坛里,一旦说到“疫情结束后想干的第一件事”,排名第一的就是“吃火锅”。“报复性消费”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极高。宅到发疯的宅男宅女,街逛不了,电影看不成,聚会取消了,马尔代夫三亚都去不了,就连奶茶都喝不上,这还怎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了?

所以,一旦疫情真的结束,大概率,各种消费都会引来一段红火期。

那位扬言要吃垮海底捞的小同志,估计先得排队,因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电影院暂时估计是开不了业,但一旦开业,估计会比以前更满;原本只是想去三亚的,说不定去趟马代……

与其说是“报复性消费”,倒不如说是“补偿性消费”,补偿一下自己压抑了这么久的需求。但,真吃一周火锅,怕是要报复性消费痔疮膏了。想去马代的,也得老板不喊你加班才行。

情感上的推断,总归需要数据的支撑。2003的非典,对于很多人而言只存在于记忆中了,当时非典并没有过多影响中国经济崛起的趋势,所以,认为是“报复性消费”,带来了灾情后经济增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贝恩公司在对比中国SARS、日本地震和核泄漏、韩国MERS疫情三个灾害性事件前后,国内社会零售额同比增速的历史数据时发现,中国的SARS、日本地震和核泄漏之后,社会销售额只是恢复到正常水平。而韩国由于MERS疫情好转之后2个月恰逢中秋节,因此有了四个月的消费旺季。

资料来源:贝恩资本《疫情之后,零售企业的“危”与“机”》,中国国家统计局

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报复性消费,只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行为,很难影响中长期走势。

而且,我们要看到两点:

1、2003年的GDP增速要远大于2020年。2003年时,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期,即便在2季度受到非典的影响,全年GDP增速也高达9.1%。而现在,GDP增速在6%左右,今年一季度,即使按照比较乐观的预测,也将滑落至4.5%左右的水平。

2、疫情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占比越大,经济受疫情影响越大。2003年当时由于拉动GDP的主要依赖投资,第二产业占比较大,而第三产业占比只有42%,而第二产业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就已经恢复,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经历了6个月左右才恢复,因此当时SARS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打击也只占0.5%左右。而现在,2019年第三产业占比高达5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消费者需求端来看,所谓的消费抑制,分为“不能消费”和“不愿消费”两种情况。前者是暂时性的,只是受到了时空限制才会暂时性的被压制,这主要是可选消费类,尤其是餐饮娱乐服装化妆品旅游等。这部分需求,是有恢复性的余地,但长期来看,也只是恢复正常增速。而后者,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没钱、没时间。

没钱很好理解,快撑不下去的大老板小老板,每天睁眼都是损失;服务业的员工,也面临着随时丢掉工作的局面,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活下去,消费,乃至报复性消费,都是后话。而一旦复工,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员工,大都面临着加班加点抢进度,把失去的时间和业务弥补回来,没上课的孩子们可能也将面临暑假大幅缩水。想去旅游?没空啊!老板不批假啊!

窝在家没法消费,复工了没空消费,这也是所有第三产业都将面临的问题。

从企业供应角度来看,如果生产的是刚需类产品,例如口罩、手套、冷冻水饺、方便面等,疫情期间,消耗掉的是存货,而供应则受制于复工进度以及原材料涨价等外部因素。如果提供的是非刚需类产品或者服务,疫情结束后,则面临着存货出清带来的价格战。媒体已经报道,海澜之家、宝岛眼镜等,都在低价出清产品,以获得宝贵的现金流。哪怕是销量暴涨,但价格同样暴跌,从总量上来看,也算不算报复性反弹吧。

2003年时,当时并没有大规模隔离在家,虽然生产生活受到一定抑制,但总体而言相对自由。而且当时并没有现在如此多的在线网购、娱乐、教育平台,没有淘宝,没有京东,没有爱奇艺,没有学而思,线下消费为主,因为压抑后有恢复的需要。现在虽然被限制在家,但网购已经极度发达,电影院的需求更替为线上观影,孩子也可以在家上网课。整体来看,这部分“在线”业务因为本次疫情得到了“报复性消费”,但总的需求,并没有被凭空创造出来,有的,只是改变和转移。因此,如果企业是个线下的实体生意,这部分需求,被生生切走一块,且再也回不来了,前提是,这个企业还能熬过这个疫情期。

因此,即使有“报复性消费”的存在,受益的,也只有那些活下来的。死掉的企业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疫情带来相关行业的加速出清,留下来的,一定是经营管理和现金流管理都极其出色的头部企业,以及被疫情催生出机会的“在线”类业务。从投资角度而言,这些企业,也将是未来的投资主线。

作者单位:北京天阅金融信息服务股份公司特邀顾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