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鄙视链末端的贪嗔痴

微短剧:鄙视链末端的贪嗔痴
2024年03月28日 10:11 流媒体网官方微博

要说目前视频领域最火的风口,那一定非微短剧莫属,各种流量爆款、收入神话、名星(演员/导演/公司等等)入局。然而,微短剧却又处在鄙视链末端,甚至不管拍的人还是看的人,也都不把它当成“艺术作品”。

流量和快钱之外,微短剧有没有诗和远方?围城内外一样的心惶惶,“横”屏如何跳马飞象?

各方“下海”微短剧

围城外的人,被微短剧墙里的繁花似锦吸引。更何况,其短平快的特质,降低了各方的进入门槛。不管想要流量、想投资、想赚钱或者纯粹想谋生,微短剧似乎都遍地是机会,而且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人才正在加入,成为冲向微短剧的一股有生力量。

一边是影视寒冬、大屏突围:

根据国家电影局2024年1月1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电影总票房549.15亿元,远高于疫情三年——2022年300.67亿元,2021年472.58亿元,2020年204.17亿元。然而,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首破600亿元,2019年更是达到了642.66亿元。

电视屏一直被传收视率屡创新低,电视剧一般都是台网联动,且网络视频平台近年已成投资主力,从大IP扎堆、S/S+项目林立到努力“降本增效”,也是急转直下,此前便有报道称2022年S/S+项目在各平台通过率仅5%,这反过来也影响电视屏的内容。

一边是流量暴涨、炙手可热:

除了业界时不时爆出微短剧的充值“神话”,整体市场增速突出,《2023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 同比增长267.65%。有机构预计,“2024年预计突破500亿”“2027年预计突破1000亿”。

求新求变的需求以及微短剧的流量以及蓝海效应等吸引越来越多人入局,微短剧成了最容易看见的也最方便“下海”的那片海。

投资机构/人、专业影视机构、著名导演/制作人、创业者、缺少出头机会的影视圈新人、多年没戏演的专业演员等等纷纷来淘金,首部IPTV共创网络微短剧《欢喜一家人》已于2023年底在多省IPTV平台上线,广电总局年初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将其与文旅结合,就连横店也开始倾斜微短剧——据央视财经报道,从去年八月开始,许多微短剧的专属片场在横店应运而生,一栋大楼开业半年有超过1000个微短剧剧组拍摄创作。资本涌动,各方热流,AI短剧视频生成团队获融资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微短剧的赚钱神话越来越多,各方收益到底如何?

有一个比较主流的说法,微短剧的推流成本超过80%甚至高达90%。

“8天收入过亿”的《无双》制作方表示到手利润仅几百万元——公司作为14部爆款短剧的出品方在短剧上整体收入不到千万元;

传言短剧编剧月入10万,#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的主角公司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短剧编剧提供的月薪是1-1.5万;

传言横店群演薪资涨10倍,央视财经里采访短剧里的父亲角色演员,每日收入一般为600、800元,最高1000元;

微短剧领域最火的一对CP演员孙樾、徐艺真,据闻日薪是2万元,与普通人相比确实很高,但与人们印象里的演员高收益仍相去甚远。

而其实在微短剧围城里的人,有不少正在努力出来。

微短剧最不重要的是人

《无限超越班》第二季第一期,微短剧演员“锦超”引起了导师们的广泛关注,一来是参加该综艺的大部分艺人都是多年没戏可拍,但锦超来自微短剧这个热门版块;更重要的是靠两部微短剧便获得10亿流量的锦超想告别微短剧去影视剧领域发展。于是,现场掀起了关于微短剧的热烈讨论。

郝蕾被问到是否支持演员拍竖屏短剧,自己有片约会不会去?她说没有支持不支持,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如果短剧质量好到和电影一样,自己可以去演——但现实是“刷到的短剧真心看不下去”“不堪入目”“创作环境很糟糕”。而宁静表示短剧很上头,开始觉得烂,看着看着就习惯了,自己是付费短剧追剧者,并且认为“演短剧是要有能力的”。

来自香港的叶童、曾志伟、吴镇宇等等则认为锦超所说的短剧总时长50分钟,拍摄周期十几天最快一周是“大制作”,说“TVB三天外景一天棚景就拍45分钟”。

锦超说网红与短剧演员的商业模式与自己想成为长剧演员、专业演员在自己身上不可调和,想放弃短视频市场,选修表演课程。尔冬升、曾志伟等建议他半工半读,边拍边学——因为“粉丝变心很快”。曾志伟直指鄙视链:拍电影的瞧不起拍电视剧的,拍电视剧的瞧不起拍网大的,拍网大的瞧不起拍微短剧的。但王家卫拍电视剧了,周星驰拍短剧了——有市场就要面对它。

这可以说是微短剧围城内外的一次集中的观点碰撞,郝蕾和宁静可以说很典型的代表很多人对微短剧的认知:看不上的觉得low,喜欢的很上头。而香港艺人和短剧演员的观点则代表着现实:影视市场的无奈以及微短剧处于鄙视链末端的现实。

其实不仅仅是这位男演员,很多受访的编剧,演员,尤其那些被迫“下海”的前横屏从业者们,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如一位短剧演员表示,在高强度的拍摄下,演员得不到任何思考和进步——她发现自己“不会演戏了”,开始习惯用浮夸的肢体动作表达情感;业内认为“小程序短剧不算表演”;多个涉及微短剧编剧的采访,说的是“是一个近乎侮辱编剧行业的价格”;“迫不得已讨生活不愿署真名”;“明年不做小程序短剧了,想去写一写长剧,人活着总该有点奔头”;而做后期的亦吐槽“视频工业化已率先在小程序短剧领域完成”。

“微短剧最不重要的是人”成为微短剧不少从业者的最大感受,这意味着,虽然不少人藉由微短剧提升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但诸多一线参与者们缺失了获得感、成就感。

但其实作为内容创意领域,人是最关键的。走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产品,一力追求短平快,必然会产生大量残次品或者同质化产品。而如果赚钱是平常,那“赚钱”就不会成为新闻热点,这就像买彩票,新闻经常报道中大奖,身边却很少见到——因为那些中大奖者背后有巨大的不中奖基数。

微短剧领域就像当下的季节,二月风吹皱一池春水,绿芽遍地,各种花渐次爆开,看着满眼都是希望,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后边还有酷暑和寒冬。哪些花能结果,哪些花徒留一地残红,尚待时间磨炼。不管是做大屏、横屏的进军微短剧,还是以微短剧承载“文旅”等目标,积极尝试,审慎落实,都很必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