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smart‘长大’了,那它还是smart吗?”在10月27日的smart #5上市之后,最多的网友疑问。
一直以来,作为梅赛德斯-奔驰旗下的轻奢品牌,smart都在致力于精品微型车领域精耕细作,从而留下了小巧精致的品牌标签,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然而,到了吉利与奔驰的合资时代,smart推出了两款纯电车,两款车均基于吉利SEA浩瀚平台打造,由梅赛德斯-奔驰设计部门负责设计,由吉利控股的浙江豪情汽车负责整车制造。遗憾的是,两款车的销量表现却普普通通。
求新、求变、才能赢得生机。虽然不知道这么变能不能行,反正不变是不行的。
于是,smart开始变成了我们不认识的样子。它变得更大、变得除了车标没有一点像我们认识的smart,变到极致,变成了如今smart #5的样子。
车长达到了4.7米,宽1.92米,轴距2.9米,妥妥的一台中型SUV,体型甚至比GLB还要大。不仅尺寸大了,smart #5的整备质量也比四驱的汉兰达还要沉,“大聪明”变成了“大大大聪明”。
随之“长大”的还有定价,最便宜的标准版限时价格为22.99万,最贵的是丛林之境限量版,价格为36.80万。在价格战白热化的2024年,这个定价无疑是令人惊讶的。
当然,迎合中国市场的用户需求以换取销量,毕竟中国汽车消费者天生热爱大车、大尺寸,在这一背景下,坚持做小车,是一条很难走的路,smart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为了一时的销量彻底打乱了自身的品牌定位,这从长远来看,真的值得吗?更何况,在如今这么内卷的国内车市,即便smart做出了这样“洗心革面”的改变,能不能换得销量,依旧还需打个问号。
谈到smart的新车为何不再smart,若根据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的说法,主要是为了探索此前从未涉足的细分赛道,拓宽广大用户的生活边界。只是实际情况可能不仅如此,某种程度上,smart #5之所以一下子变得这么大,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大SUV在国内市场的确更受欢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smart此前推出的两款尺寸更小的SUV在销量上表现不好。
公开信息显示,smart此前在国内有两款车型在售,精灵#1为小型SUV,精灵#3为紧凑型SUV。销量上,2023年smart累计销量为6.7万辆,其中国内销量4.2万辆,出口2.47万辆。也就是说,smart去年在国内的全年销量甚至还不如某些头部新势力单月的销量。今年以来,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今年1-9月smart销量约为2.1万辆,精灵1号和精灵3号分别售出了1.5万辆和5590辆,这样的销量不但只有本就表现不好的去年全年销量的31%,离年初定下的“保5万辆、争6万辆”的目标同样很遥远。
而比起销量的困境,按照如今精灵#1、#3、#5这三款车的定位来说,加长、加厚、加粗犷后,它们既不精巧、也不城市。它们泛用性确实出色,但和smart当初的品牌愿望已完全没关系。
在几次的发布会中,smart中国营销公司CEO易寒多次表现出“倾听大众的意见”和“smart不一定只是小车”的品牌态度。只是,这样做的后果会不会是:品牌形象越来越模糊了?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此前,当人们提到smart品牌,我们至少会想到个性化定制的精品微型车。可现在如果要问smart的最明显特点是什么,很多人还真一下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于是,smart迫切需要smart #5去打开市场,即使是品牌标签已撕毁,也在所不惜。
可问题是,smart #5能行吗?
作为中型纯电SUV,smart #5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就是同样定位的特斯拉Model smart #5了。二者不管是车身尺寸,还是轴距都相差不大,价格也只相差几千元,问题是,被称为“纯电之王”的特斯拉在电车上的品牌声誉早已闻名海内外,消费者凭什么去相信一个在纯电上并没有太多建树的后来者?
即便不提卖爆了的特斯拉Model smart #5,smart #5在国内市场也没有太大优势。比如,近日刚上市的极氪7X,同样为纯电中型SUV,同样是800V快充,其车身尺寸、轴距甚至比smart #5更大,最高续航也比后者多40km,但起售价却反而比后者低了近1.5万元。
此外,同样为中型SUV的深蓝S 07,轴距与smart #5一样,车身尺寸甚至比后者更大点,可其起售价却仅为13.99万元,比smart #5低了10万元左右。更甚的是,深蓝S 07为增程车,其满电满油续航最长可达到1200km,在这方面smart #5同样没优势。
总之,在中型SUV赛道,smart #5的竞争对手几乎不胜枚举,作为纯电车的smart #5要想抢得市场份额,实际上很不容易。
可以说,smart#5如今大剌剌地进入中型SUV市场,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也没有足够的口碑支撑。即便挂了smart的车标,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它可能是那个冒名顶替者。
从这一点上来看,原来那个充满灵气,充满个性、充满了人们对自由城市出行向往的smart,它终究还是死了。
在这个维度上看,smart的产品和品牌革新挑战极大,所作所为实属必然,能否闯关成功,只有看一款又一款的新车给出答案。只不过,电动汽车的淘汰赛早就枪响,窗口期正在缩短。(采写|汽车有智慧 火焱)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