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部分学校给孩子做“自杀准备测试”的消息,大家关注了吗?
今天聊聊这个话题,也会顺便和大家分享两套来自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的儿童心理健康测试方法,非常简单易行,咱们自己在家就可以用。
先和大家一起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吧。
最近,有上海家长爆料说,学校给孩子们做了一份有关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但这份问卷里包含了很多跟“自杀准备”有关的测试内容……
比如:“为了自杀,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据家长反映,这次测试一共200多道题,其中近40道题和自杀内容相关。上海市长宁区部分中小学校都给孩子做了这份“调查问卷”。
令家长极度担心的是,这些测试问题存在一定的“诱导性”。可能孩子本来对自杀没什么概念,题目展示了过多的自杀细节、自杀准备过程,这些反而会起到“引导孩子自杀”的作用。
显然,这份测试,出了问题。
说实话,这个题目第一眼看上去,就不像是给小朋友做的,更不像是给学校做学生大规模心理状况筛查用的。
流传的部分问卷测试题
果然,部分有心理学背景的家长调查发现,这里面“自杀部分”的题目,是直接照搬的“Beck自杀意向量表”。
问卷的“自杀部分”似乎来自于“beck自杀意向量表”,一共38道题,部分题目与家长截图的问题相似。比如,截图问卷中88题至91题 和问卷中31题至34题相同,截图问卷中63题至67题,和问卷中10至15题相同。-- 来源:新京报
首先,这不是针对孩子的一份测试。
“Beck自杀意向量表”的使用指南里写明了,这份量表建议被测试人的年龄在17岁以上,也就是说,这是一份给成年人的测试。
其次,这份测试也不是用来做大规模“心理健康筛查”的。
指南里写明了,这个测试的使用场景是心理治疗师对病患进行“自杀风险评估”时用的。
据新京报报道,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喜刚表示,如果真的针对未成年人发布了上述量表进行测量,则是错误的行为。
首先,量表测试要求专业人士在身边进行,不仅要对被测试者解释清楚量表内容,还要对测量时间段有严格要求,“不同人会在不同时间和情绪状态下得出不同的结论,不懂的人瞎测会起到不好的效果,也不能让被测者在电脑上测量。”
而且,上述量表问题明显是针对成年病人做的,并且是在医院里有过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的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做测量。
第三,这份测试不是一股脑扔给被测试者自己填的。
从上面的信息中也不难看出,这份问卷不是直接发放给测试者做的。而是治疗师念给测试者,然后根据他的选择情况,继续选择要问的问题。因此不同的人情况不同,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我们都做过不少心理测试,很多时候我们做同一套题(比如都是20道),前几道题目大家还一样,越往后题目就不一样了。这其实就是因为题目出现了“有条件转换”。
这份Beck问卷也一样,如果被测试的人没有自杀意向,接下来的题目就不会跳转到跟自杀细节有关的题目。
这个问题,也是引发家长们最大不满的核心所在,这些试题不加处理地直接扔给孩子,既没有分龄,也没有根据心理状况分层处理。
后续情况怎样?
网传上海某小学家委会,给长宁区教育局写了建议书,投诉了问卷合理性的问题。
网传相关学校小学部家委会给区教育局的公开信
今天,长宁区教育局通过微信公众号做出回应并道歉,问卷调查已经停止了。
为什么突然想到给学生做这种测试?也许和教育部的这个决策有些关系。
不久前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抑郁症筛查”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际操作起来,需要面临许许多多具体而复杂的后续问题。
教育部的文件发布之后,就有不少人发出了疑问和担忧:
青少年体检中的抑郁症筛查具体应该如何实施?筛查后如何保护青少年隐私?对于潜在抑郁症患者,“体检筛查、重点关注”这类措施是否会触及其心理痛点从而加剧病情?这一系列后续问题,都不是答复函中一两句政策性安排就能妥善解决的。
事实上,将抑郁症筛查纳入体检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应对制度。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病耻感”是抑郁症低就诊率的原因之一。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教育部的文件内容多是宏观指导性的安排部署。这类文件落实到地方,若没有系统具体的细则措施,实际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路璐
这一次发生在上海的“自杀测试”事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也许还未做好准备,特别是专业性上的准备。
有没有比较靠谱的测试,能让我们知道孩子的心理有没有出问题呢?
这事儿并不复杂,如果孩子心理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是很容易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和状态发现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套我们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做评估的简单测试。
这两套测试其实都源自美国机构:CES–DC(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Child)。这个机构在研究儿童心理、多动症、抑郁症方面,处于比较权威的地位。
一套是孩子版,是我们用语言引导孩子作答。一套是家长版,是我们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回答的。
这些测试,“积极心理学之父”塞林格曼亲自在书中推荐过。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这两套测试,只能够帮助我们大致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如果要确定孩子是否抑郁,还是得孩子接受心理医生的诊断。
A. 孩子版测试(让孩子自己回答)
下面是简单的指导语,请你读给孩子听。
“我最近在了一本关于小朋友内心世界的书,所以我也很想知道你最近心里在想什么?你愿意跟我跟我做一个小测试吗?我来问你来答就好。有时候小朋友可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大感觉,所以我想给你看一些表达感觉的方法。你看每个问题下面有四种回答,他们之间程度不一样,你选最能代表你上个星期心情的选项。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用下面四个选项回答,家长记分:
一点也没有 (0分)
偶尔或很少 (1分)
有时 (2分)
很多时候(3分)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星期里,你有没有感觉到……
1. 以前一些不会让我担心的事,现在开始让我有点烦恼了。
2. 我不是很想吃东西,不觉得饿。
3. 即使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我也没有办法使自己快乐起来。
4. 我觉得我比不上其他同学。
5. 我觉得我不能专心去做我正在做的事情。
6. 我觉得心情不好。
7. 我觉得自己太累了,什么事都不想做。
8. 我觉得有一件不好的事快要发生了。
9. 我觉得以前做的事情都没有成功。
10. 我感到很害怕。
11. 我最近晚上睡得不像以前那样安稳了。
12. 我不快乐。
13. 我比以前沉默(不爱说话、不想表达)。
14. 我觉得很寂寞,好像我没有朋友。
15. 我觉得朋友对我不友好,他们不想跟我一起玩。
16. 我玩得不开心。
17. 我很想哭。
18. 我觉得哀伤。
19. 我觉得别人不喜欢我。
20. 开始去做一件事对我来说很困难。
计分规则很简单:“一点都没有”是0分,“偶尔或很少”是1分,“有时”是2分,“很多时候”是3分。把全部的分数加起来,如果你的孩子选了两项,取分数高的那一项。
孩子分数为0~9,那他不抑郁;
孩子分数为10~15,他有轻微的抑郁;
孩子分数为15分以上,那他有相当程度的抑郁;
分数16~24分,代表中度抑郁;
24分以上,可能就是严重抑郁了
不过这种测验不能等同于心理医生的诊断,因为纸笔测验最容易犯两个错误,你应该小心。
第一是很多小孩会隐藏他们真实的感受,尤其不愿在父母面前透露。第二,有些分数高的孩子的问题可能不是来自抑郁。
假如你的孩子连续两个星期的分数都在15分以上的话,你应该带他去看医生。假如你孩子的分数在9分以上,而且他说他想自杀,你也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B. 家长版测试(通过观察孩子去判断)
如果孩子不愿意配合测试,我们可以结合平时对孩子的观察,进行下面这套测试。
除第5题外,回答和记分方式为:
从不(0分)
偶尔 (1分)
有时 (2分)
经常 (3分)
总是 (4分)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星期里,你有没有感觉到……
1. 就算听完了睡前故事,孩子似乎也无法入睡,而且会经常在半夜醒来。
2. 在不愿意做某件事(比如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孩子会说:“反正我又不擅长这个,有什么必要呢?”
3. 原本饭后孩子会在屋子里跑来跑去,想让大家一起出去玩。但是最近,你发现就算你想让孩子出去玩,他也会像块木头一样一动不动。
4. 孩子原本最喜欢的游戏现在却好几周没碰过了,哪怕你说了让他的朋友一起来玩都没用。
5. 孩子的亲生父母之一或双方有过抑郁症病史。
是(4分),否(0分),不确定(2分)
6. 孩子原本很自信,但最近一直在说“班上其他孩子都比我聪明”之类的话。
7. 最近您和老师联系频繁,因为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了。
8. 假如想看的电影卖光了,孩子会崩溃大哭。
9. 孩子原本很喜欢在外面骑车玩耍,但当邻居来家里喊Ta一起骑车的时候,Ta却会说自己太累了不想去。
10. 原本孩子放学在家的时候会很健谈,但最近几天或几周Ta变得出奇的安静。
11. 就算你很努力地想让孩子高兴起来,孩子的情绪还是会很低落。
12. 哪怕是做一些很简单的决定,比如“早上穿什么”,对孩子来说都很困难。
13. 写作业一直是个难题,哪怕是简单地坐下来、开始写,这一步对孩子来说都很难。
14. 孩子总会害怕床底下有妖怪,或者听到最轻微的声音也会神经紧张。
15. 平时很亲近讨喜的孩子现在总是脾气暴躁。
16. 孩子不愿意举办生日会,因为Ta说自己没有想要邀请的朋友。
17. 就算在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和妈妈一起做饼干),孩子也会很容易分心。
18. 有时您给孩子做了Ta最喜欢的小零食,Ta会说自己不饿不想吃,等到吃晚饭的时候却又开始挑食。
19. 当您问起孩子的休息时间时,Ta会说:“没人想和我一起玩。”
积分规则就不赘述了,总之加起来的分数越高,你的孩子出现抑郁迹象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高分并不一定意味着您的孩子患有抑郁症或其他疾病。
话虽如此,如果你测出的分数是 57 到 76 之间,这意味着您对大多数问题的回答是“经常”或“总是”,建议去咨询专业的医生,因为您的孩子可能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只有通过临床评估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是不是感觉,这些年抑郁症离我们越来越近?青少年抑郁,更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调查同时发现,近几年来,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比2002年所做的调查结果增长了好几个百分点。
与成年人一样,青少年的抑郁症可能是与健康、生活事件、家族史、环境、遗传易感性和生化紊乱有关的任何因素共同导致的。
抑郁不是一种暂时的情绪,一般也不会在没有适当治疗的情况下消失。
我们曾经分享过很多跟青少年抑郁症有关的故事,感觉这个现象必须得到正视。
这些被抑郁困扰的孩子,很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自我要求极高。然而在积累而发的心理疾病面前,一切的愿景和家庭秩序都被打碎了,父母的诉求只剩下 “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所以,平时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及时“拆雷”,可以避免让孩子的心理疾病不断累积、直到爆发。
本文来自小花生网,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而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