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异地分居”的老人

被迫“异地分居”的老人
2024年06月29日 03:10 浔阳晚报

  □ 本报记者 周慧超 文/摄

  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家住九江经开区的老刘退休后却不得不和老伴过起了“分居”生活。老刘的老伴为了帮在深圳打拼的儿子带小孩,只好留老刘独自在九江居住。今年端午节,儿子一家和老伴特地从深圳赶回九江过节,老刘的家里有了久违的热闹。可是到了6月13日,老伴又跟着儿子一家去深圳,留下老刘一人。

  记者调查发现,在九江,类似老刘夫妇这样为了带孙子遭遇晚年“被分居”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有专家认为,老人为儿女带小孩并非义务,儿女应该尊重老人,由他们自己选择要不要帮忙带孙辈。

  现状:人到晚年“被分居”

  看着重新变得空荡荡的家,年近70岁的老刘心里有些落寞。前一天,家里还回荡着小孙子的笑声,还有老伴温热的耳语,转眼间他们都去了深圳。为了排遣寂寞,老刘跑到小区的棋牌室,看邻里打牌。

  “孙子走啦?”“走了,回深圳了……”“你怎么不跟着一起去?”“儿子家的房子太小,我去了挤不下,奶奶一人照看孙子也够啦。”老刘与邻里间的这段对话,道出了老刘的无奈:老伴要帮在大城市打拼的儿子带小孩,老刘只能留守九江,老两口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

  “深圳其实还算近,想孙子的时候,坐个高铁过去也就几个小时,我可以去看看他们。”老刘笑着说,孙子现在刚满3岁,等过几年上了小学,老伴就能“解放”回九江了。老刘还提到,他周围有很多老伙计的情况都和他一样。他的儿子是独生子女还好些。有些人生有两三个子女的,现在老两口只能分开各帮一个子女带小孩。就算是父母忙成这样,子女之间还会因此闹矛盾。

  同样和老刘在一个小区生活的金美姝和他的情况相似。她从去年开始告别老伴,从都昌县苏山乡来到九江,住进了儿子买的“城市商品房”,目的也是忙带娃。儿子儿媳去年生了二胎,现在正是需要人陪伴和照顾的时候,儿子在私企上班,媳妇在学校当老师,都还忙着工作,自己实在看着不忍心,就只身来了市区。“虽然从老家过来也就一两个小时,但是‘老头子’不愿过来,怕不好住,他在这里也没有熟人朋友,容易心里郁闷。”金美姝说,“我一个月回去一次,这段时间就换亲家母过来照顾,熬个几年就好了。”至于三胎,金美姝不敢想,更不会劝,“顺其自然吧,如果生了,我们还是要伸把手帮忙的。”

  儿女:现实重压让人无奈

  “带孩子确实很辛苦,如果没有我妈来帮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家住恒盛上花园小区的庞女士说,等到自己养儿时才知父母的不易,也深刻体会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庞女士的儿子刚满两岁,从她怀孕后期开始,家在湖口的老妈就来到九江市区照顾她,她的父母也开启了“双城生活”。母女俩因为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同,经常会发生争吵。但庞女士认为这是好事,如果是请保姆,价格贵不说,发现问题也很难这么直截了当指出来。

  因为有老妈在家“坐镇”,庞女士工作忙碌一天后,回到家会有香喷喷的饭菜等着自己,家里也不会像他们小两口持家时那样凌乱。最让她放心的是,儿子也被照顾得很好。庞女士说,唯一让她过意不去的是老爸爱抽烟,在她家住不惯,只能让两个老人分居。最近庞女士和爱人商量过要不要再生个二宝,但看着老妈带外孙这么辛苦,又和老爸长期分居,小两口打消了这个念头。

  痛点:“老漂族”难以适应

  离开生活几十年的故土,“老漂族”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消费“升级”。对于一些随迁老人而言,因受户籍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而大城市物价要远远高于老家农村的水平,大城市的消费使他们“望而却步”。

  “在大城市里随便吃顿早餐就几十元,以前在老家几块钱就能解决。”张新国去浙江之前,他和妻子在九江经营着一家早餐店,为了带孩子,他们转让了早餐店,举家去了杭州。没有了经济收入的老张对城市里的高消费难以接受。

  数字鸿沟。2022年,在老家难以独自生活的老杨追随老伴儿去往北京照顾孙辈。老杨不太会操作手机,每到需要扫码的地方心里都很排斥。“我都拿现金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好多地方又不收现金,超市称东西也都是自己动手,东西都不会买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